赤漠的晨光刚漫过沙丘顶端,林舟就铺开了那张手绘的赤漠地形地图。地图上,沙棘丛陷阱区、庇护所、水源地已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清晰,而在地图东北方向,一片用虚线勾勒的区域格外显眼 —— 那里标注着 “黑石山” 与 “干涸盐湖”,是他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和赤漠物种迁徙轨迹,锁定的下一个探索目标。
“我们在沙棘丛周边的探索已经比较充分,猎物资源和生存技术都趋于稳定,但要想为国内提供更多样化的资源,必须拓展新的探索范围。” 林舟用手指在黑石山的位置划过,“根据专项团队提供的地质数据,黑石山可能存在赤铁矿和燧石矿脉,既能为我们提供制作工具的原材料,还可能通过万倍具现,为国内的冶金产业补充资源;而干涸盐湖周边,很可能有耐盐植物和卤虫资源,耐盐植物可用于改良土壤,卤虫则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来源。”
赵宇凑到地图前,指着黑石山与干涸盐湖之间的空白区域:“这两地之间相距约 20 公里,中间是大片的流动沙丘,不仅地形复杂,还可能存在流沙陷阱。我们得先制定详细的路线规划,避开危险区域,同时做好物资准备,确保往返途中的食物和水源充足。”
两人立刻启动探索筹备工作,第一步是地形勘察与路线规划。林舟操控着小型无人机,向黑石山方向飞行。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显示,黑石山是一座孤立的山体,山体表面覆盖着黑色的岩石,山坡上稀疏地生长着几丛耐干旱的灌木,山脚下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岩石堆,很可能隐藏着洞穴或矿脉入口。“从画面来看,黑石山的东坡坡度较缓,适合作为登山入口,西坡则陡峭多石,容易发生落石,需要避开。” 林舟一边记录地形数据,一边在地图上标注出登山路线,“我们可以在山脚下的岩石堆旁设置临时营地,作为探索黑石山的中转站。”
无人机继续向干涸盐湖方向飞行,画面中逐渐出现一片白茫茫的区域 —— 那就是干涸盐湖的湖床。湖床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盐壳,部分区域因风化形成了不规则的盐洞,盐洞周边生长着几簇低矮的绿色植物,正是林舟推测的耐盐植物。“你看这些耐盐植物的分布密度,说明盐湖周边的土壤含盐量适中,很可能存在卤虫生存的微咸水环境。” 林舟暂停画面,放大盐洞区域,“盐洞内部阴暗潮湿,既能作为临时避难所,又可能储存着卤虫卵,我们可以重点探索盐洞周边区域。”
根据无人机勘察的结果,两人制定了 “分阶段探索计划”:第一阶段,用 3 天时间抵达黑石山,完成矿脉勘探和物资采集;第二阶段,从黑石山出发,向干涸盐湖推进,用 2 天时间完成耐盐植物和卤虫资源调查;第三阶段,返回临时营地,整理探索成果,将样本通过卫星传输设备发送给专项团队,评估资源利用价值。
物资准备是探索成功的关键。林舟和赵宇首先加固了背包 —— 用胡杨木制作背包框架,外层覆盖两层兽皮,增强耐磨性;背包内部则用藤蔓编织成分隔袋,分别存放食物、水源、工具和样本采集设备。“我们需要携带 10 公斤真空包装的熏制肉干、5 升净化后的饮用水,以及足够的胡杨木碎,用于野外生火和制作临时工具。” 赵宇一边整理背包,一边清点物资,“另外,还要带上矿锤、放大镜、样本采集盒,以及用于检测水质和土壤的简易试剂盒。”
考虑到流动沙丘的危险性,两人还制作了 “防流沙装备”:用藤蔓编织成网状的防滑鞋套,鞋套底部缠绕上细麻绳,增强与沙地的摩擦力;同时,将两根 3 米长的胡杨木杆打磨成 “探路杖”,顶端削尖,用于探测前方沙地是否为流沙。“遇到可疑的沙地,先用探路杖插入地面,若探路杖能轻松插入且没有阻力,说明下方可能是流沙,需要绕行。” 林舟演示着探路杖的使用方法,“另外,我们还在背包上系上了橙色的信号旗,一旦陷入危险,可通过信号旗发出求救信号,方便专项团队定位救援。”
为确保探索期间的通讯畅通,林舟还与专项团队建立了 “定时通讯机制”:每天早晚七点,通过卫星通讯设备向专项团队发送实时位置和探索进展;若遇到紧急情况,可触发设备上的紧急信号按钮,专项团队将在 1 小时内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专项团队还为我们准备了应急物资空投坐标,若途中食物或水源不足,可请求空投补给。” 林舟展示着通讯设备上的坐标信息,“但我们尽量依靠自身携带的物资,减少对外部支援的依赖,锻炼极端环境下的自主生存能力。”
出发前一天,两人对沙棘丛陷阱区和庇护所进行了妥善安排。他们在陷阱区加装了自动触发的喂食装置,确保在探索期间,陷阱仍能正常捕捉猎物,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将庇护所的钥匙通过加密方式发送给专项团队,若有紧急情况,救援人员可进入庇护所获取物资。“我们还在庇护所门口留下了留言板,标注了我们的探索路线和预计返回时间,以防其他生存者误入。” 赵宇最后检查了一遍庇护所的防御设施,“栅栏和火焰触发装置都已调试完毕,能有效防止野生动物闯入。”
傍晚时分,探索物资已全部准备就绪,临时营地的搭建工具、样本采集设备、应急救援装备整齐地摆放在庇护所旁。林舟再次检查了无人机的电量和通讯设备的信号,确保所有装备都能正常使用。“明天我们将正式出发,开启黑石山与干涸盐湖的探索之旅。” 林舟对着直播设备说道,“这次探索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的资源,更是为了验证我们在复杂地形下的生存能力,为后续的大规模探索积累经验。我会通过直播,向大家实时展示探索过程,分享新发现的资源和生存技巧。”
直播间的观众纷纷留言支持:“期待林舟同志的新探索!黑石山的矿脉和干涸盐湖的资源,要是能通过万倍具现,肯定能为国内带来很大帮助!”“一定要注意安全!流动沙丘很危险,遇到不确定的区域千万不要贸然前进!”“我们会每天准时观看直播,为你们加油!希望能看到更多赤漠的神奇资源!”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舟和赵宇就背着背包,踏上了探索之路。他们沿着预先规划的路线,向黑石山方向前进。脚下的沙地随着步伐不断移动,远处的黑石山在晨光中逐渐清晰,干涸盐湖的白色湖床也隐约可见。“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未知的区域等待我们去发现。” 林舟回头望了一眼庇护所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坚定,“每一次新的探索,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为国家积累资源的机会。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带着新的发现和成果回来。”
赵宇点头,紧了紧背上的背包:“放心吧,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定能顺利完成探索任务。说不定在黑石山,我们还能发现新的矿物资源,在干涸盐湖找到能改良土壤的耐盐植物,为国内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支持。”
两人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沙丘之间,只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延伸向远方的黑石山与干涸盐湖。而在遥远的龙国,专项团队的工作人员正紧盯着卫星监控屏幕,实时追踪着他们的位置;直播间的数百万观众,也在期待着他们带来的新发现。这场跨越 20 公里的赤漠探索之旅,不仅是林舟和赵宇的个人挑战,更是一次为国家寻找新资源、积累生存智慧的重要实践 —— 而这,只是赤漠探索的一个新起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