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晨光刚为鹰嘴沙丘镀上金边,林舟就接到了基地传来的紧急通讯 —— 值守监控室的队员小张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林哥!总部发来消息,龙国‘天眼三号’卫星捕捉到了咱们浓烟信号装置的热成像和烟雾特征,还定位到了东南方向另外三个疑似失联人员或队伍的信号源!”
林舟心中一震,立刻带领队员们加快返回基地的步伐。此前用浓烟信号搜救,虽成功找到 5 名科考队员,但受限于视野和天气,搜索范围始终有限。而 “天眼三号” 作为龙国最新发射的低轨遥感卫星,具备高精度热成像、烟雾轨迹分析和多光谱探测能力,能穿透沙漠复杂气象条件,覆盖数百公里范围,这无疑为赤漠搜救打开了 “太空视角”。
回到基地后,林舟第一时间赶到监控室。屏幕上正显示着卫星传输的高清影像:鹰嘴沙丘处的浓烟信号清晰呈现在画面中,像一道深灰色的 “标记线”;在其东南方向 120 公里、180 公里、230 公里处,分别有三个大小不一的信号源 —— 最小的信号源呈现点状热成像,推测是失联的零散人员;中等信号源有规律的热辐射分布,可能是某个小型队伍的营地;最大的信号源则伴随微弱的金属反射波,大概率是携带设备的科考队或参赛队伍。
“卫星不仅捕捉到了信号源,还分析出了这些位置的地形特征。” 小张指着影像上的标注,“120 公里处是‘月牙泉谷’,有零星水源;180 公里处是‘黑石戈壁’,地表多岩石,适合搭建临时避难所;230 公里处是‘红柳沟’,周围有红柳林,可能有队伍在此驻留。”
更关键的是,卫星还将信号源数据与赤漠现有地图叠加,生成了三条清晰的 “汇合路线”—— 每条路线都避开了流沙区、陡坡和无水源地带,标注了沿途的水源点、可补充燃料的植被区,甚至预估了行进时间和所需物资。“总部说,卫星会每两小时更新一次影像,实时追踪信号源动态,咱们可以根据最新数据调整搜救计划。” 小张补充道。
林舟立刻召集队员和已汇合的科考队员召开紧急会议。“现在有了卫星的精准指引,咱们的搜救范围能扩大三倍以上,但仅凭咱们一支队伍,很难同时覆盖三个信号源。” 林舟指着屏幕上的路线图,“我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将卫星定位的信号源和汇合路线共享给所有友好国家,邀请他们加入搜救;第二步,咱们组建两支核心搜救队,分别前往‘月牙泉谷’和‘红柳沟’,重点搜救疑似科考队的信号源;第三步,在基地设立‘搜救指挥中心’,通过卫星实时接收各队伍反馈,协调物资和路线。”
方案一出,立刻得到响应。c 国队长马克当场表示:“我们愿意派出 8 名队员,携带水和食物,前往‘黑石戈壁’搜救中等信号源!之前你们帮我们解决了生存问题,现在我们必须尽一份力!”d 国队长伊万也主动请缨:“我们的队员熟悉沙漠地形,能负责‘月牙泉谷’到基地的物资运输线,确保搜救队补给不断!”
短短两小时内,由龙国主导、7 个友好国家参与的 “赤漠联合搜救队” 正式组建。各队伍根据卫星提供的路线图,迅速准备物资:龙国一队携带卫星通讯设备、医疗包和浓缩食品,前往 230 公里外的 “红柳沟”;龙国二队搭配 c 国队员,携带淡水和沙生植物幼苗(可在沿途种植标记),前往 120 公里外的 “月牙泉谷”;d 国、E 国、R 国队员则组成运输队,在各路线沿途设立 3 个 “临时补给站”,存放水、食物和应急药品。
出发前,林舟特意前往指挥中心,与总部通过卫星通讯确认细节。“卫星会持续追踪你们的位置,一旦遇到流沙、沙尘暴等危险,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总部工作人员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另外,我们已将信号源的热成像特征同步给你们的终端,只要靠近目标 5 公里范围内,终端就会发出提示。”
上午 10 点,各支队伍同时出发。龙国一队沿着卫星标注的 “红柳沟路线” 行进,沿途每 5 公里就用沙棘幼苗和红色布条做标记 —— 既方便后续队伍识别,也能通过幼苗生长情况判断路线安全性。行至 150 公里处时,终端突然发出 “接近信号源” 的提示,队员们立刻加快步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