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所有人的心血。林舟看着屏幕上的画面,声音有些哽咽:“第一卷的故事,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团结史’。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同胞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赤漠基地。” 他的话引发了所有人的共鸣,会议室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过去的致敬,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总结会议结束后,林舟与陈峰共同发布了 “赤漠基地第二阶段发展规划”,明确了团队未来三个月的三大核心方向,为新阶段的发展划定清晰路径。
联合勘探队将以黑石峡谷铁矿脉为核心,开展规模化勘探与开采 —— 投入 500 吨万倍具现钢材,建设一条长 5 公里的采矿区运输轨道,配备智能矿车,实现铁矿开采、运输的全自动化,预计每月铁矿产量将提升至 500 公斤,通过万倍具现后,能满足国内两家大型钢铁厂的高端钢材生产需求。同时,对盐滩洼地的钾盐矿勘探将全面展开,投入 100 套智能勘探设备,组建 3 支专项勘探小组,力争在一个月内探明钾盐矿储量,为国内农业钾肥生产提供新的资源支撑。
“咱们还计划在基地周边建立‘资源预处理中心’,对采集到的铁矿、钾盐进行初步提纯,减少运输成本,同时提高万倍具现的原料品质。” 陈峰指着规划图上的预处理中心设计图,“中心将配备国内最先进的磁选机、浮选机,确保铁矿纯度提升至 99.8%,钾盐纯度达到 95% 以上。”
依托专属通信渠道,搭建 “赤漠技术国际共享平台”,将智能滴灌系统、土壤改良方案、光伏储能技术等整理成多语言版本的技术手册,通过线上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向蒙古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干旱国家推广。首批计划在蒙古国戈壁地区建立 2 个 “技术示范基地”,投入 300 吨改良土壤、50 套智能滴灌设备,帮助当地牧民发展沙生植物种植,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与巴基斯坦合作开展 “盐碱化治理项目”,派出 10 名农业技术专家,指导当地农民应用赤漠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咱们还将举办‘首届全球荒漠治理论坛’,邀请各国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来到赤漠基地,共同探讨极端环境下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推动形成‘全球荒漠治理共识’。” 李娟在介绍技术推广计划时说,“论坛期间,咱们还将展示万倍具现技术的成果,让更多国家看到赤漠战略的价值,吸引更多国际合作。”
在基地周边实施 “千亩生态防护林” 工程,选用沙棘、红柳、沙枣等耐旱树种,计划用半年时间种植 1000 亩防护林,形成三道防风固沙屏障,降低沙尘暴对基地的影响;同时,在采矿区、资源预处理中心周边建设 “人工湿地”,对生产废水、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用于灌溉和绿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咱们还将建立‘赤漠生态监测系统’,在基地周边布设 100 个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空气、土壤、水质、植被覆盖率等指标,数据通过专属通信渠道实时传输至国内生态环境部门,为全球荒漠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王强展示着监测站的设计方案,“监测站将采用太阳能供电,配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能在 - 40c至 60c的温度区间稳定运行。”
夕阳西下,林舟与陈峰并肩站在了望塔上,看着联合勘探队驶向黑石峡谷的车队,看着种植区里忙碌的农业技术团队,看着通信机房里调试设备的技术员,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远处的沙丘在余晖中泛着金色的光芒,基地的灯光逐渐亮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温暖而壮丽的画面。
“第一卷的故事结束了,但赤漠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陈峰轻声说道,手中紧紧握着那本 “赤漠纪念册”。林舟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是啊,这里的每一粒沙子,每一株植物,每一份资源,都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未来,我们要让赤漠的‘星火’,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让这片荒凉的沙漠,变成造福人类的‘绿洲’。”
夜幕降临,基地的中心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简单而热烈的篝火晚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歌声在沙漠的夜空中回荡,传递着团结的力量与希望的火种。有人拿出吉他弹唱,有人跳起民族舞蹈,有人分享着未来的畅想,欢声笑语中,所有人的心都紧紧贴在一起。
这一晚,赤漠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在为这支团结的队伍指引方向。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