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批铁镐、铁犁原型送达时,种植组的队员们立刻展开测试:在北方冻土区,队员握着铁镐向下敲击,镐尖轻松穿透 5 厘米厚的冻土层,连续敲击 20 次后,镐尖无崩裂;在南方黏性土区,队员拉动铁犁前行,弧形犁铧将黏性土壤顺利翻起,犁沟深度均匀,无土壤黏附在犁铧表面;在西北沙壤土区,铁镐挖沟效率比普通铁镐提升 50%,铁犁深耕后土壤透气性明显改善。
“但有个问题 —— 南方农田多水田,铁犁的木柄容易受潮发霉。” 测试结束后,种植组的老郑拿着潮湿的木柄向各部门反馈,“建议把木柄换成防腐处理的竹纤维材质,既轻便又耐潮;另外,铁镐的握把直径太粗,女性农民使用时可能吃力,需要缩小 1 厘米。”
各部门根据测试反馈迅速调整:勘探组联系国内竹纤维厂商定制手柄,防御组修改铁镐握把尺寸,种植组则重新测试调整后的农具。经过三轮优化,最终确定的铁镐、铁犁原型不仅满足 “耐磨、省力、耐用” 三大核心需求,还兼顾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使用差异 —— 这正是跨部门协作的价值:每个部门都能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让产品更贴合实际需求。
3 月 10 日,基地万倍具现车间内,首批 100 套铁镐、铁犁原型整齐摆放在具现舱前。技术人员将 “耐磨高韧钢” 的材质参数、农具的结构数据输入具现系统,林舟、张磊、李虎、李娜四人站在观察窗前,等待着关键一刻 —— 这是基地首次将万倍具现技术应用于民生农具,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全国春耕进度。
“万倍具现启动,物质转化率 99.8%,结构复刻精度 ±0.1 毫米!” 随着技术负责人老王的指令,具现舱内的蓝色能量纹路亮起,100 套农具原型在能量场中分解为粒子,又快速重组。15 分钟后,舱门打开, 套(万倍具现后)崭新的铁镐、铁犁整齐排列在传送带上:铁镐的镐头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加强筋清晰可见;铁犁的弧形犁铧光滑如镜,竹纤维手柄散发着淡淡的竹香。
“立即抽样检测!” 张磊一声令下,勘探组的队员们穿着隔热服上前,随机抽取 10 套农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铁镐镐头硬度达 hRc55.2,铁犁犁铧强度 1820mpa,均超过设计标准;农具的结构尺寸误差小于 0.08 毫米,竹纤维手柄的防腐性能达到 “浸泡水中 30 天无霉变” 的标准。“完全合格!” 张磊拿着检测报告,激动地向林舟汇报。
具现完成后,物资组的队员们立刻展开打包、装车工作。每套农具都配有 “使用说明书”,详细标注适用土壤类型、保养方法;针对北方地区,还额外配备了 “镐尖保护套”,防止运输过程中磨损。3 月 12 日清晨,第一列满载万倍农具的火车从基地出发,驶向东北、华北、华南等春耕重点地区;同时,5 架货运直升机将农具运往交通不便的山区 —— 赤漠基地的 “农具支援队”,正以最快速度奔赴全国春耕一线。
3 月 15 日,东北松嫩平原的一处农田里,农民王建国正握着赤漠基地送来的铁镐,用力敲击冻土。“以前用普通铁镐,敲三下就崩了尖,这把镐子敲十下,镐尖一点事没有!” 王建国放下铁镐,用手抚摸着镐头,“你看这加强筋,握着手柄也不震手,一天能多挖半亩地!”
不远处,几名农民正用万倍铁犁耕地。拖拉机牵引着铁犁在黑土地上前行,弧形犁铧轻松将冻土翻起,深度达 15 厘米,比普通铁犁深 5 厘米。“深耕能让种子扎根更深,抗倒伏能力强,今年的玉米产量肯定能提高!” 农技员李芳华蹲在地里,测量着犁沟深度,脸上满是喜悦。她拿着手机,通过农业部门的反馈平台留言:“赤漠基地的万倍农具解决了冻土深耕难题,建议加大具现量,支援更多东北农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