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结束后,李虎总结种植组的短板:“擅长使用农具,但缺乏将农具转化为防御工具的技巧,湿滑、复杂地形下的平衡与发力能力较弱,需重点训练‘农具防御’与‘地形适应型格斗’。”
技术组的队员多是年轻技术员,平时久坐实验室,体能与反应相对较弱。在 “突发袭击防御” 测试中,技术组的小王面对突然挥来的橡胶棍,竟吓得闭上了眼睛,完全没有防御动作。“你们平时调试设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容易被突然袭击,所以首要任务是‘提升警觉性’,其次才是防御技巧。” 李虎在技术组的报告中写道,“需从基础的‘反应训练’开始,逐步提升体能与防御能力。”
而防御组作为基地的 “安全屏障”,基础能力相对较好,但也暴露出 “战术配合不足” 的问题。在 “多人协同防御” 测试中,三名防御队员面对四名 “入侵者”,各自为战,没能形成有效配合,最终被逐个 “击破”。“你们每个人的格斗技巧都不错,但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遇到多人袭击时,要学会分工,有人正面防御,有人侧翼包抄,有人掩护队友,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李虎强调,“防御组后续要重点强化‘战术协同’训练,打造‘攻防一体’的团队。”
根据摸底测试结果,李虎为四个部门量身定制了不同的训练方案,每周训练三次,每次 2 小时,兼顾 “实用性、针对性、循序渐进” 三大原则。
针对勘探组的野外工作特性,李虎将训练核心定为 “工具格斗” 与 “环境适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常用工具防御技巧。李虎教队员们将地质锤、工兵铲、采样刀等常用工具转化为 “防御武器”:地质锤的柄部可用于格挡与撞击,头部可敲击对方关节;工兵铲展开后,铲面可用于阻挡攻击,铲刃可威慑对手;采样刀则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且强调 “以威慑为主,避免主动攻击”。“你们采集的样本里,有些岩石边缘锋利,也能临时用作防御工具。” 李虎指着地上的岩石样本,“但要注意,不要用易碎的岩石,以免划伤自己。”
第二阶段:野外环境适应训练。李虎在模拟荒漠场景中设置了流沙坑、狭窄山洞、陡坡等障碍,让队员们在负重(携带勘探设备,约 10 公斤)状态下训练:在流沙坑边缘,教队员如何在身体下陷时快速抓住岩石,同时用脚蹬击对方;在狭窄山洞里,训练 “贴墙防御” 技巧,利用岩壁支撑身体,减少受力面积;在陡坡上,演示如何借助坡度,将对方的冲力转化为其自身的坠落力。“上周有队员在黑石山遇到岩羊袭击,其实就可以利用陡坡,将岩羊引向下方,自己则快速爬上高处避险。” 李虎结合真实案例,让队员们更易理解。
第三阶段:实战模拟演练。李虎组织防御队员扮演 “野生动物”“不法分子”,与勘探队员展开对抗演练:模拟 “在采样时遭遇狼群”,队员们需背靠背形成防御圈,用工具威慑并缓慢撤退;模拟 “帐篷被闯入”,队员们需在黑暗中快速找到工具,利用帐篷的狭小空间进行防御。每次演练后,李虎都会复盘分析,指出队员们的不足,逐步优化技巧。
经过两周训练,勘探组的张磊在演练中已能熟练应对:面对 “野狼” 袭击,他侧身避开后,用地质锤柄顶住 “野狼” 颈部,同时呼喊队友支援;在狭窄山洞里,被 “劫匪” 抱住时,他踩住对方的脚,同时用肘部撞击对方肋骨,成功挣脱。“现在去野外勘探,心里踏实多了,不仅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还能护住队员和设备。” 张磊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