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正午,阳光将黑石山的玄武岩烤得发烫,地表温度突破 55c。张磊带着勘探组的 3 名队员,正在铁矿开采区进行日常矿脉巡检 —— 按照基地的开采规划,黑石山高纯度铁矿已进入规模化开采阶段,每周一次的巡检需确认矿脉稳定性、纯度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未发现的伴生矿物。
“张哥,你看这块矿石,颜色有点不对劲。” 队员小李蹲在一处新开挖的矿道边缘,手里捏着一块泛着淡绿色光泽的岩石样本,“普通铁矿是深褐色,这块怎么带点绿,还发滑?”
张磊快步走过去,接过样本凑近观察。这块岩石约拳头大小,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绿色粉末,用手指轻轻擦拭,粉末脱落处露出暗黄色的内核,触感略微发黏。他拿出地质放大镜,仔细查看岩石断面,只见绿色部分呈纤维状结晶,与铁矿的颗粒结构截然不同。“这不是单纯的铁矿,里面可能含有伴生矿物。” 张磊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立刻从背包里取出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将样本放入检测槽。
仪器屏幕上的数据快速跳动,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弹出:铁含量 58%,铜含量 12%,还含有少量硫、铅元素。“是铜矿!” 张磊难掩激动,“这是典型的黄铜矿伴生特征,绿色粉末是铜矿氧化后形成的孔雀石,暗黄色内核就是未完全氧化的黄铜矿。没想到黑石山的铁矿里,还藏着这么高品位的伴生铜矿!”
发现伴生铜矿的消息传回基地后,林舟立刻下令暂停该区域的铁矿开采,要求张磊团队开展专项勘探,摸清铜矿的分布范围、储量和纯度。张磊深知,伴生矿的勘探比单一矿脉更复杂,既要避免破坏铁矿开采,又要精准定位铜矿富集区,必须结合地质规律和先进设备双重验证。
张磊带着队员们重新梳理黑石山的地质资料。黑石山属于中生代火山岩构造,此前发现的铁矿脉形成于火山喷发后的热液沉积,而黄铜矿作为常见的热液型矿物,往往与铁矿伴生,沿着断裂带分布。“你们看,这条铁矿脉的走向是西北 - 东南,而矿道里发现铜矿的位置,正好位于一条次级断裂带上。” 张磊在地质图上画出红线,“黄铜矿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断裂带是热液流通的通道,铜矿很可能沿着这条断裂带延伸,咱们要顺着断裂带两侧扩大勘探范围。”
他还结合岩石样本的结构分析:“铁矿的颗粒结构致密,而黄铜矿多呈浸染状分布在铁矿间隙中,说明热液是先形成铁矿,后注入铜矿矿液,两者属于‘晚期叠加’型伴生关系。这意味着铜矿的分布不会太分散,大概率集中在断裂带周边 50 米范围内。”
根据地质分析结论,张磊团队动用了两套核心设备:便携式光谱分析仪用于快速检测矿石成分,“探地者 - 3 型” 深部探测系统用于穿透岩层,定位地下铜矿分布。
队员们沿着次级断裂带,每隔 20 米采集一份岩石样本,现场进行光谱检测。当检测到第 17 份样本时,铜含量突然飙升至 18%,且硫含量同步升高至 3%。“这里是富集区的核心点!” 张磊立刻在该位置布设无线地质传感器,启动深部探测系统。屏幕上的三维地质图像清晰显示,地下 15-30 米处,存在一条宽约 8 米、长约 800 米的铜铁矿共生带,铜矿纯度在 10%-18% 之间,平均纯度达 14%,属于高品位铜矿。
“太不可思议了!” 队员小王看着屏幕上的红色富集区,“这条伴生铜矿带正好与铁矿脉重叠,开采铁矿时就能同步回收铜矿,不用单独开挖矿道,大大降低了开采成本。”
张磊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这种铜铁矿共生矿的冶炼难度较低,黄铜矿与铁矿的熔点相近,可在同一熔炉中分离提取,能直接对接国内的联合冶炼生产线。”
为确保数据准确,张磊团队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三轮全覆盖勘探,从地表采样、深部探测到矿脉建模,形成了完整的勘探数据链。
队员们沿着断裂带两侧,共采集了 120 份岩石样本,其中 86 份检测出铜矿成分,分布范围与深部探测的共生带完全吻合。张磊将所有样本按铜含量分级:高品位(15%-18%)样本 32 份,集中在断裂带核心区域;中品位(10%-15%)样本 44 份,分布在核心区周边;低品位(5%-10%)样本 10 份,零散分布在铁矿脉边缘。“这说明铜矿的富集区非常集中,有利于规模化开采和分选。” 张磊在采样报告中写道。
为验证地下矿脉的稳定性,张磊团队在富集区布设了 3 个钻探点,最深钻探至地下 50 米。钻探结果显示,铜矿带在地下 15-30 米处厚度最稳定,平均达 7.5 米,30 米以下逐渐变薄,但铜含量仍保持在 8% 以上。“按这个厚度和分布范围计算,铜矿储量保守估计在 8 万吨以上,按万倍具现后,能为国内提供 8 亿吨高品位铜矿砂。” 张磊拿着钻探数据,向林舟汇报时难掩自豪。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