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分两期推进,一期建设居住生活区,工期 3 个月;二期建设科研工作区与后勤保障区,工期 4 个月。为确保进度,施工团队采用 “两班倒” 制度,白天温度较高时(11:00-15:00)暂停户外作业,转为室内施工(如宿舍内部装修);清晨与傍晚温度较低时,集中开展户外作业(如地基建设、墙体搭建),既避免队员中暑,又能高效推进工程。
同时,基地防御组与施工团队协作,建立 “沙暴预警 - 应急停工” 机制 —— 气象站一旦发布沙暴预警,施工团队立即停止作业,将施工材料、设备转移至临时防护棚,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沙暴过后,防御组协助清理施工现场的沙尘,确保尽快恢复施工。
基地成立 “施工质量监督小组”,由张磊牵头,联合技术组、防御组成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督小组每天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如地基深度是否达标(要求不低于 1.5 米,防止沙土地基沉降)、墙体保温材料是否合格、水电线路安装是否规范;每周邀请国内建筑专家,通过视频会议对施工质量进行远程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队员宿舍卫浴间施工中,监督小组发现防水涂层厚度不足,可能导致渗水,立即要求施工团队重新涂刷,确保防水效果;在专家公寓实验室建设中,发现电路接口不符合高速网络需求,协调施工团队更换 “千兆网络接口”,确保后续科研数据传输顺畅。
经过 3 个月紧张施工,扩建一期工程(居住生活区)顺利完工。基地组织 “全员验收” 活动,邀请队员、家属代表、专家代表共同参与验收,从 “居住体验”“功能适配”“细节完善” 三个维度提出意见,确保居住空间完全符合需求。
队员们走进新宿舍,逐一检查各项设施:王猛试着将格斗护具放进装备柜,发现空间充足,且柜内有防潮层,不用担心护具生锈;小王坐在书桌前,连接高速网络,测试数据传输速度,发现比实验室网络还快,满足夜间办公需求;大家打开恒温系统,感受室内温度变化,发现 5 分钟内温度就能稳定在 25c,冬季不再寒冷、夏季不再闷热。
部分队员提出 “细节优化” 意见:如宿舍衣柜内缺少挂杆,建议加装;床头 USb 接口位置偏低,充电不便,建议上移;卫浴间花洒水压偏小,建议调整。施工团队立即记录,承诺 3 天内完成整改。
家属代表走进探亲房,老郑的妻子看到厨房配备的燃气灶与冰箱,兴奋地说:“以后来探亲,就能给老郑做他爱吃的红烧肉了!” 看到儿童活动角的玩具,她笑着说:“孩子来了也有地方玩,不用总黏着我们。”
家属们还提出 “增加便民设施” 的建议:如探亲区缺少晾晒衣物的地方,建议加装晾衣架;公共花园的休闲长椅太少,建议增加;服务中心缺少 “家属接送服务”,建议基地安排车辆接送家属往返机场。基地立即采纳,在探亲区加装 10 个晾衣架,新增 5 张休闲长椅,开通 “家属接送专线”。
刘教授走进专家公寓的小型实验室,打开显微镜与光谱仪,测试设备性能,发现设备精度与国内实验室一致,满足样本分析需求;连接高速网络,与中科院实验室同步传输稀土矿样本数据,发现传输速度快、无延迟,完全符合科研需求。
外国专家对公寓的 “文化适配” 细节给予肯定 —— 巴国专家看到厨房的清真食材存储区,连连称赞 “考虑周到”;欧洲专家测试隔音效果后,满意地说:“即使外面施工,室内也很安静,不影响科研思考。” 同时,专家们建议在公寓配备 “国际通用电源接口”,方便使用自带科研设备,基地立即协调施工团队加装,确保后续使用便利。
扩建营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基地人员居住问题,更从 “团队凝聚力”“任务承接能力”“国际合作形象” 三个维度,为基地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队员们搬进新宿舍,居住环境大幅改善,工作积极性更高。防御组队员训练后回到宿舍,能在恒温环境中休息,第二天精力更充沛;技术组队员熬夜调试设备后,不用再往返实验室与临时板房,在宿舍就能处理数据,工作效率提升;家属探亲更便利,队员们能在营地与家人团聚,减少思乡之情,更愿意长期留在基地。
“以前住临时板房,总觉得是‘暂住’,现在搬进新宿舍,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王猛感慨道,“以后更要好好工作,守护好咱们的基地。”
居住生活区的建成,为新增人员提供了充足居住空间 ——15 名稀土矿地质工程师顺利入驻,立即投入稀土矿勘探工作;10 名航天材料技术员到位,开始调试特种钢材具现设备;20 个专家公寓预留完毕,为后续国际合作专家入驻做好准备。
同时,科研工作区与后勤保障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基地科研能力与保障水平 —— 稀土矿分析实验室建成后,可实时分析勘探样本,为万倍具现提供精准数据;航天材料研发室投入使用后,能自主测试特种钢材性能,不再依赖国内实验室;升级后的食堂与医疗中心,能为更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支撑基地承接更大规模、更高端的任务。
专家公寓的 “文化适配” 设计,让外国专家感受到中国的开放与包容 —— 巴国专家在清真食材存储区烹饪家乡菜,欧洲专家在隔音良好的公寓内专注科研,都对基地的居住环境与服务给予高度评价。这种 “以人为本” 的规划理念,不仅展现了赤漠基地的人文关怀,更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 “互利共赢、包容发展” 的合作理念,为后续深化国际资源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赤漠基地的居住环境与服务,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巴国稀土专家穆罕默德说,“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与中国合作,共同开发沙漠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夕阳下,扩建后的居住生活区灯火通明。队员们在宿舍内整理行李,家属们在探亲房内布置家居,专家们在公寓实验室调试设备,整个区域充满 “家的温暖” 与 “奋斗的活力”。林舟站在了望塔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期待 —— 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基地将成为集 “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