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清晨总是带着一股刺骨的凉意,后勤组的老郑却额头冒汗,手里攥着的水质监测报告被捏得发皱。他站在基地的蓄水池旁,看着水位计上的红色刻度线一点点往下掉 —— 半个月前,蓄水池的水位还维持在 80%,如今却只剩 55%,更让人揪心的是,负责给基地供水的地下水源,水流速度比上个月慢了近三成,水质里的泥沙含量也悄然升高。
“老郑,怎么了?大清早的在这儿发愁。” 林舟刚结束晨练,看到老郑的模样,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后勤组负责基地的水、电、粮供应,老郑一向沉稳,能让他露出这种表情,肯定是出了大问题。
老郑把监测报告递过去,声音带着焦虑:“林队,你看,地下水源不对劲。我们每天凌晨三点测水流速度,昨天已经降到每秒 0.8 立方米了,以前都是 1.2 立方米以上;蓄水池的水位每天下降 2%,照这个速度,顶多一个月,咱们的生活用水就得限量,更别说采矿和具现车间的工业用水了。”
林舟接过报告,指尖划过 “泥沙含量 0.05mg\/L” 的数值,眉头越皱越紧。赤漠本身就是缺水地区,基地的水源全靠黑石山脚下的地下暗河,一旦水源出问题,别说多领域的研发任务,就连队员的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他立刻掏出对讲机:“张磊、老王、李虎,马上到蓄水池集合,有紧急情况。”
不到十分钟,几个人就匆匆赶来。张磊刚从矿脉勘探现场回来,裤腿上还沾着沙砾;老王手里拿着没看完的具现参数表;李虎则直接穿着训练服,显然是从训练场跑过来的。当林舟把水源不稳的情况说完,原本热闹的蓄水池边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沙砾的 “沙沙” 声。
“会不会是最近勘探采矿,破坏了地下暗河的结构?” 李虎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担忧。基地扩建后,采矿和具现车间的用水量激增,每天光是工业用水就需要 500 吨,要是因为过度开采影响了水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张磊立刻摇头,从背包里掏出地下暗河的地质图:“不可能,我们勘探矿脉时特意避开了暗河流域,还做了防护措施,不会破坏水源结构。我猜可能是气候原因,你忘了,去年这个时候赤漠下了两场小雨,今年到现在一滴雨都没下,地下暗河的补给不足,水位自然会下降。”
老王也皱着眉补充:“具现车间的冷却系统每天要消耗 200 吨水,要是水源继续减少,我们就得降低具现效率,那航天部和汽车厂的订单就没法按时完成了。”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对策。林舟蹲在蓄水池边,看着清澈的水面倒映出自己的影子,突然想起刚到基地时,当地老乡说过的话 —— 黑石山北侧有一条季节性溪流,每到雨季会有水流下来,要是能把水存起来,就能缓解水源压力。
“我有个想法。” 林舟站起身,目光看向黑石山的方向,“咱们在北侧的溪流谷口建一座小型水坝,既能拦截雨季的洪水,又能储存平时的溪流活水,再配套建设沉淀池和净化系统,这样就能形成‘地下暗河 + 水库’的双水源保障,就算地下水源再减少,咱们也有备用水源。”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张磊立刻拿出地质图,在溪流谷口的位置画了个圈:“这里的地质结构是花岗岩,地基稳固,适合建水坝;而且谷口狭窄,工程量不大,以咱们基地的人力和设备,两个月就能完工。”
老郑也松了口气:“要是能建成水库,我们就能把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开供应,生活用水用净化后的水库水,工业用水继续用地下暗河的水,这样能最大限度节省水源。”
说干就干,林舟立刻成立 “水坝建设专项小组”,由李虎担任组长,负责工程施工;张磊带领勘探组勘测谷口的地质情况,制定水坝设计方案;老王的技术组负责设计沉淀池和净化系统;老郑的后勤组则采购水泥、钢筋等建材,保障物资供应。
第二天一早,张磊就带着勘探组队员钻进了黑石山北侧的山谷。山谷里长满了耐旱的骆驼刺,脚下的沙砾被太阳晒得滚烫,队员们背着钻探机和地质锤,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走到谷口时,张磊停下脚步,指着前方的岩石层:“你们看,这里的花岗岩裸露在外,硬度达莫氏 7 级,能承受水坝的重量;而且谷口宽度只有 50 米,建一座 10 米高的水坝,就能形成一个容量 50 万立方米的水库,足够基地用半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