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基地的秋风带着收获的气息,林舟刚送走青岗村送玉米的老秦,就看到远处驶来几辆熟悉的越野车 —— 是半年前在流沙中获救的欧洲联合勘探队,队长马克带着几名技术人员,捧着厚厚的资料册,快步走向基地办公楼。
“林队长,好久不见!” 马克热情地握住林舟的手,身后的技术人员迫不及待地展示着资料册里的图纸,“我们回国后,根据在赤漠看到的水坝和水车,也想在非洲干旱地区推广水力技术,可研发了三个月,却遇到了大麻烦!”
林舟请他们坐下,泡上刚煮好的沙棘茶。马克翻开资料册,指着一张水车设计图皱起眉:“我们仿制了你们的多功能水车,可安装后发现,抽水时转速总是不稳定,要么抽不上水,要么水流太急冲坏了灌溉渠;而且发电机的发电量忽高忽低,根本没法稳定供电。我们的技术人员查了很多资料,还是找不到问题所在。”
旁边的技术人员安娜补充道:“我们也尝试用本地木材制作导流槽,可木材容易开裂漏水,换成金属材料又太重,水车转不动。还有防渗帷幕,按照普通水利公式计算的厚度,建成后还是出现了渗漏,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林舟接过图纸,仔细看着上面的参数 —— 水车叶片角度设计成 30 度,而根据水力动力学知识,这个角度在抽水模式下会导致水流冲击效率降低;传动齿轮的咬合比固定为 1:2,无法像可调速系统那样适配不同功能的转速需求。他指着图纸解释:“你们的叶片角度和齿轮比设计忽略了‘水力工况适配’知识,抽水需要 40 转的高转速,叶片角度应调整为 45 度,同时通过可调速齿轮箱切换咬合比,才能保证水流稳定。”
马克和技术人员们立刻围过来,认真记录着林舟的讲解。安娜拿出笔记本,快速画着叶片角度示意图:“原来如此!我们只参考了普通水车的参数,没有系统学习水力工况适配的知识,所以一直找不到问题根源。还有木材开裂的问题,你们用的强化胡杨木,是不是有特殊的处理技术?”
林舟带着他们来到万倍材料实验室,老王正在调试木材强化设备。“这是万倍木材强化技术的核心 —— 特种纤维渗透工艺。” 老王指着高压容器里的胡杨木,“普通木材的细胞间隙大,容易吸水开裂,我们通过万倍技术制备的特种纤维溶液,能渗透到细胞间隙中形成支撑结构,同时加入防腐成分,让木材硬度和耐腐性提升 3 倍以上。”
马克伸手触摸着强化后的胡杨木,又对比了自己带来的普通木材样本,惊讶地说:“这种强化效果太神奇了!我们尝试用化学药剂浸泡木材,可要么效果不持久,要么污染环境,根本达不到你们的水平。你们有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而我们只掌握了零散的技术点,所以研发一直滞后。”
接下来的几天,林舟安排团队系统地为欧洲技术人员讲解水力技术知识 —— 张磊带着他们勘测赤漠水库的水文数据,讲解如何根据水流速度、落差计算水坝和水车的设计参数;老王教他们万倍材料的制备原理,从特种混凝土到强化木材,详细拆解每一步的技术要点;李虎则演示多功能水车的安装调试,重点讲解可调速传动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工作逻辑。
可在实际操作中,欧洲技术人员还是遇到了难题。在模拟安装防渗帷幕时,他们按照普通水利知识计算的水泥黏土比例,搅拌后的材料无法达到防渗要求。张磊拿起检测仪,指着数据说:“防渗材料不仅要考虑比例,还要结合地质结构调整颗粒级配。赤漠的花岗岩地基需要加入 5% 的稀土元素,增强材料的抗渗性,这些细节都需要水文地质和材料学的交叉知识,你们可能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马克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们的技术人员大多只精通单一领域,比如水利工程师不懂材料学,材料专家又不了解水力动力学,很难像你们这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我们没有万倍具现技术,很多高精度部件需要靠传统工艺生产,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临走前,马克捧着林舟赠送的《万倍水力技术知识手册》,眼里满是感激:“这次来赤漠,我们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明白了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你们分享的这些知识,我们的研发不知道还要滞后多久。希望未来能和你们建立长期合作,一起把水力技术推广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林舟送他们到基地门口,看着越野车驶远,心里若有所思。老王走过来说:“其实很多国家不是不想发展水力技术,而是缺少系统的知识支撑和核心技术。咱们的万倍技术之所以能快速推进,就是因为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储备。”
林舟点头:“所以我们更应该主动分享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技术体系。下周咱们组织一次线上培训,针对各国遇到的水力技术难题,系统讲解解决方案。技术无国界,只有让更多国家掌握先进技术,才能真正解决全球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和能源问题。”
夕阳下,赤漠水库的水波光粼粼,水车叶片在微风中轻轻转动。林舟知道,他国研发的滞后,不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知识体系的差距。而龙国的万倍水力技术,不仅要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更要成为推动全球技术进步的桥梁,用知识和创新,为世界干旱地区带来更多希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