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日
卯时(05:00-07:00)。
荆州总管黄霖和江州此时李应武的两万人马未到,通信兵却带来小将军林积容在江州训练了差不多两个月的一万新兵一个时辰后到来的消息,随军前来的是一个营的教官、五千名工匠和七个工兵营(工程兵营)。
这是林积容她自己在出征楚地前的安排。在五十多日前她在在江州共招募了两万新兵。另外一万名已经赶到虔州,加入虔州公主杨碧准备反攻大汉国(南汉)军队的序列。
钟鹏举不禁松了一口气,心里轻叹道:“这个小姑娘真会替自己分忧。”
他脑里闪过一个大长腿的小姑娘的倩影,心里免不了痒痒的。
辰时(07:00-09:00)。
钟鹏举将虔州和渝州投诚的将士共计一万二千余人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三日的由他自己亲自主持的整训和政治教育。随后,余下的一个月时间交由江州教导营负责,进行换装训练和战术训练。
钟鹏举将林积容派遣的一万兵马分为两队,分别派遣至遂州和黔州两地,以支援钟林倍和张运华,协助他们实现对武信军节度使和武泰军节度使所辖区域的全境占领。
目前,渝州、万州、忠州和夔州的兵力,除了两万二千名蜀国降兵外,自身原有军队仅有一万四千人,显得颇为捉襟见肘。
待荆州、江州另外两万人马到达和二万二千降卒改造完毕,除了组建野战第一军所需的三万六千名陆军、水军一万人(含陆战队四千人)外,其余的全部分到各州县担任城防军和治安军(类似于武装警察部队)。
三日整训政治教育结束后。钟鹏举带领五千工匠分别开设一家精盐加工厂、一家造船厂(建造排水量500吨-1000吨的破浪级和斩潮级炮舰、民用渔船和运输船)、一家造纸厂、六架木材加工厂、一家酒厂、三家桐油加工厂、两家生漆加工厂、八家茶叶加工厂、六家食品厂、一家制药厂、一家钢铁冶炼厂、一家机械加工厂、一家丹砂加工厂、一家军工厂(弹药、弓弩和铠甲)、五家纺织厂、十五家建材厂(水泥、混凝土、玻璃)和一家铸币厂。
同时动员民夫二十万开始农田水利、航道、栈道、道路、驿站、桥梁、城池、学校、医馆、仓储、码头和交易市场建设。
遂州、黔州、渝州、万州、忠州、夔州、归州和峡州进入农业、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大开发时代。
制度创新,穿越者视野下的治理。
钟鹏举新政的颠覆性在于将现代治理理念植入十国的传统框架,构建起“生产-保障-发展 的闭环体系:
经济领域的“杠杆思维”:以每个区域的“百姓农工商建设银行”为核心,用20万两白银本金撬动数倍生产规模,通过低息贷款将资本精准注入农工商各环节——这一模式,超越了同时期“重赋敛、轻投入”的藩镇治理逻辑,开创了古代“政策性金融”的雏形。
社会领域的“普惠逻辑”:初级学堂、县级医馆、扶助会、举子仓、举子田的全覆盖,打破了“教育医疗仅权贵享有”的壁垒。例如,每县100家医馆的设置,使普通农户的就医距离缩短至5里内,新生儿死亡率下降约30%,这种“基础性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在古代治理史上堪称罕见。
另外设立举子仓、举子田:创立举子仓(库),为贫穷养不起孩子的家庭提供粮食。官府将州县没官田产免行出鬻,官收其课,用作资助民间举子的费用。把户绝、冒占等田作为举子田(产),地租收入存入举子仓作举子之费。
废除人头税转向征收财产税:对农业按实际田亩征收地税,对工业按销量征收营业税,对商业征收市税。这种调整使税收更依赖实际经济产出,而非难以统计的人口数量,既增加了财政收入稳定性,也减少了基层官吏因征丁口税而产生的腐败和扰民现象。
废除丁口税、按资产征税的政策,使士族无法再利用人口控制来逃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经济特权,推动社会向“平民化”转型。
废除丁口税可以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巩固。无地农民税负减轻后,更有机会通过垦荒成为自耕农,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促进了中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壮大。
钟鹏举废除丁口税的举措,是乱世中试图突破旧有税制弊端、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探索。
它体现了从“人身控制”向“财产税”的税制进化,客观上将会推动人口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成为税制转型的重要环节。
可以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土地和资产为税基,促使政权重视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和商业发展。例如钟鹏举现在修建水利道路桥梁、治理大江大河大湖,发展贸易,均需稳定的财政支持,而合理的税收结构为其提供了保障,形成“轻税—经济发展—财政充实”的正向循环。
治理层面的“多元参与”:乡级议政代表制度引入行业群体与基层管理者的双向沟通机制,官吏招考的“专业技能导向”则瓦解了门阀世袭的根基,为寒门人才提供上升通道——这些设计弱化了传统治理的“单向命令”色彩,具备了现代“基层自治”的雏形。
作为穿越者的钟鹏举,在尊重“宗族自治”传统的基础上,植入“权责分离”与“垂直管控”的现代治理理念。对乡级“耆老+乡书手”架构的改革分两步走:先以“功能性拆分”打破豪强垄断,再以“派出机构”构建过渡性的“类镇级”治理单元——成立新政官署或乡务司。
这种渐进式改革既避免了“一刀切”引发的剧烈反弹(如豪强叛乱),又能借助穿越者的认知优势,在目前十国的治理框架中埋下“基层行政专业化”的种子,为长期推行新政提供制度支撑。
新政的实践价值:破解乱世发展的核心矛盾。
新政直击十国时期“土地兼并、人口凋敝、生产低效”的三大顽疾,取得了针对性成效:
遏制土地兼并:通过“荒地永业制”、“禁止抵债夺地”、“扶助会免息贷”三重政策,使江州、洪州的土地集中率从60%(豪强占有)降至25%,无地流民数量彻底绝迹,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钟鹏举新政里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如,每开垦一亩荒地,奖励一千文钱,免十年税收;每开垦一亩荒地,官府奖励一套由钟鹏举工厂生产的耕种和灌溉农具;农民开垦的新荒地,十年内不准买卖,也不能因为债务问题没收抵债。
官府开垦的荒地按人口数分配给当地百姓,免税五年。钟鹏举规定这些新分配的土地不准自由买卖。
从钟鹏举农具厂购买耕作农具及灌溉水车的,免首期,提供低息贷款,每月等额还本付息。充分利用他自己发明的水车,保证老百姓的的每块水田都得到有效的灌溉。
激活生产效率:手工业工业园的共享机械(如连续龙窑)使陶瓷产能提升3倍,农业贷款带动的农具改良让水稻亩产从2石增至4石,而“军垦自给”政策则使两州军费开支下降40%,释放了更多资源用于民生。
扶持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使荆州、江州、饶州、洪州、吉州、虔州增加了三万户。
流民归附令:令荆州、江州、饶州、洪州、吉州、虔州流民增加了20万人。
培育人口红利:“添丁奖励”与新生儿医疗保障结合。
使两州人口月均增长率从1%飙升至10%,5年内新增未来劳动力约18万人,为产业扩张提供了人力支撑——这一点尤为关键,毕竟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即是最核心的生产力。这当然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谈。
历史坐标中的定位:乱世治理的“现代化试验”。
钟鹏举新政的本质,是用穿越者的“后见之明”,在农业文明的框架内进行“准现代化”改革:其公共事业支出体现了“国家责任”的觉醒,金融手段运用展现了“资本驱动”的智慧,多元治理尝试则蕴含“社会协同”的理念。
这套体系虽未完全脱离“人治”底色(高度依赖钟鹏举个人权威),但已隐约勾勒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良性循环路径。
钟鹏举的新政犹如乱世之中的一束微光,若假以时日,随着人口增长、技术普及与制度完善,钟鹏举统治区域或可成为十国乱世中的“现代化孤岛”,为后世治理提供借鉴。
这些都是后话。
钟鹏举分别收到来自于岳州林积容、荆州陆军王国强、虔州杨碧和吴王杨隆演的书信。
其中林积容在十四日前的书信中写道:
“赖节帅洪福,三军效命,积容率舟师五万五千,溯江而东,迂回荆南,十二日前抵岳州城下。是城负洞庭而扼大江,楚将拥众二万,水军五千,舰舻蔽江,诚东南之巨镇也。
容观其势,乃分水陆为三面合围,独阙临江一门。置无敌炮两百位于城外、岸矶和战舰,飞雷震天,火鸦蔽日,摧雉堞如齑粉,焚敌楼若炬烛。
楚人丧胆,溃走江门,我水师乘势掩杀,艨艟斗舰横锁江流,轰天炮碎帆樯,神火飞鸦焚楼舸。激战两昼夜,沉敌舰七十有余,伤毁三十之数,江面浮尸如苇,水赤三日不澄。
是役也,阵斩楚军五千,生擒三千,纳降卒万六千人。获艨艟百艘,粮秣三十万石,甲仗如山,皆已簿录充军。今岳州既克,楚门洞开,容当整饬部伍,以待东进潭州……”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