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在心里长叹一声。他自己被这个份奏疏深深打动。但他见朱友贞似乎不打算采纳,心里本来暗地打算日后再继续劝谏。
为让皇帝进一步对这四个言行举止奇奇怪怪怪的人有些许好感。
他抬起头,高声道:“臣谨奏,此四人识见殊异,所言颇中机要。其议增戍襄州、汴梁,于滑州立行营,屯精甲三万以备晋虏,兼设奇兵抄略晋阳之策,皆切时务。又观其所献词章四阕,博雅宏达,足见才藻。伏望圣心垂察。”
五代十国时期的滑州就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滑县。它在五代时期是保卫都城汴京(开封)的西北方战略锁钥。
滑州在历史上的地位远比今天的滑县重要。它地处黄河南岸(古代黄河河道流经附近),是沟通南北、连接河东(山西)与河北平原的交通要冲和战略枢纽。
在五代时期的角色滑州是汴京(开封)西北方向的重要门户和军事屏障。一旦突破滑州,敌军便可长驱直入,兵临汴京城下。因此,它是保卫后梁都城的生命线。
奏疏中建议“可于滑州置行营,聚新撤之师并汴京屯军,得精甲三万”,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部署。在滑州设立大本营和预备队,恰好卡在了晋军可能奔袭汴京的路线上,起到了“总预备队”和“阻击基地”的双重作用,进可策应前线,退可守卫京师。
朱友贞望着殿下的于谦,沉吟不语。
于谦为官清廉刚直、不畏权贵、一心为国为民,是梁国官场中少有的德才兼备的清流代表。
朱友贞对此心知肚明。
于谦年约五旬,身材清瘦,却毫无文弱之感,反而像一株历经风霜的劲竹,挺拔而坚韧。
他的面容严肃,颧骨微高,额头宽阔,眉宇间仿佛永远凝聚着一股忧国忧民的沉思。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深邃而锐利,目光如电,既有文臣的睿智洞察,又有武将般的果决威严,让人不敢直视。
他的穿着极为简朴,常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绯色官袍,腰间玉带或许还是多年前的旧物,平时与朝堂上那些绫罗满身的同僚格格不入。
烛光摇曳,映照出朱友贞那张疲惫且阴郁的面容。龙案之上,摊开着那份来自天火院的新奏疏。他本打算随意将其搁置一旁,然而听完于谦的奏言后,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附于其后的四首诗词紧紧吸引。
起初,他带着一丝不耐烦和轻蔑。但当他读下去时,神色逐渐变了。
初读冯延巳词:触动愁肠。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朱友贞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御座扶手。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他低声咀嚼着这句,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弦被拨动了。
登基这些年来,内有权臣掣肘,外有强敌环伺,何曾有一日真正安宁?这种深植于心的忧虑和无力感,竟被这词句精准地道出。他不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被莫名哀愁缠绕的文人。他的脸色稍稍缓和,不再是全然的排斥。
再读李煜词:惊惧共鸣。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当读到这一句时,朱友贞猛地坐直了身体,脊背窜上一股寒意。
“一梦浮生……”这四字如同谶语,击中了他内心最深的恐惧——对江山倾覆、繁华成空的恐惧。
这词中的幻灭感,比他此刻的心境还要苍凉透彻十倍!他下意识地环顾了一下这华丽的宫殿,感到一阵眩晕。
这几个“方士”,怎能写出如此洞悉命运悲凉的文字?他们莫非……真能窥见天机?他看诗词的眼神,从触动变成了惊疑。
品读欧阳修词:暂得超然。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一句,又让他恍惚了一下。将个人的愁绪抽离,上升到一种普遍的、哲思的“情痴”,让他从家国命运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他竟生出一种奇异的共鸣:自己是否也是对这朱梁江山太过“情痴”,才如此痛苦?
这词意境高远,非寻常文人可及。朱友贞靠向椅背,长长吁了口气。这四人,绝非只会奇技淫巧的匠人。
赏玩孙光宪词:神游物外。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最后这首描绘的江天辽阔之景,让他压抑的心情得到了一丝疏解。
那“片帆烟际闪孤光”的画面,瑰丽而孤寂,正合了他此刻虽居万人之上却无比孤独的心境。他闭上眼,仿佛也随之神游物外,暂离了开封这座巨大的囚笼。
朱友贞将诗笺轻轻放下,良久无言。殿内只剩下烛芯爆开的噼啪声。
这四首词,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他全部的忧虑、恐惧、孤独和内心深处对超脱的渴望。在艺术层面,他被彻底征服了。这些词作的境界,远超前朝乃至当下任何一位他赏识的文人。
他原本以为天火院那几位是不通文墨、只会鼓捣硝石的怪人。此刻,这个印象被彻底推翻。能写出此等文字的人,岂是赵岩口中“哗众取宠”的庸碌之辈?他们对世事的洞察,或许远比朝堂上那些争权夺利的大臣要深刻。
赵岩的话依然在他耳边回响,但此刻已大打折扣。一个可怕的念头浮现:如果他们的诗词能如此精准地预言我的心情和命运的悲凉,那么,他们奏疏里关于王彦章、关于晋军奇袭的警告,会不会……也是真的?
他再次拿起那份曾被忽略的军事建议部分,这一次,他读得异常仔细。
最终,朱友贞没有像上次那样将奏疏“留中不发”,而是用一种复杂难明的语气,对身旁的宦官吩咐道:
“传旨天火院……物资供应,照旧。让他们……好自为之。”
(稍作停顿,他加重了语气,目光再次扫过那几首诗词)
“另,告诉他们,朕……甚爱其词。若有新作,可随时呈览。”
这道矛盾的旨意,完美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他并未完全相信博士们的军事预言,但他们的文学才华已经触动了他。
猜忌的坚冰裂开了一道缝,他决定再观察一下。这四位博士,用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也将一颗名为“疑虑”的种子,深深埋入了朱友贞的心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