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死,像一道深刻的分水岭,将顾婉茹的世界清晰地划分开来。之前那些潜伏的恐惧、偶尔的动摇、以及对温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被这血淋淋的现实彻底击碎。周瑾瑜那番冰冷彻骨的话语,虽然残酷,却像一剂猛药,强行将她从情感的泥沼中拖拽出来。
她不再允许自己沉溺于无用的悲伤和自责。那个在音乐会上需要被丈夫维护的、怯懦的“林秀云”,依然是她必须完美扮演的外壳,但在内心深处,一个更加冷静、坚韧的顾婉茹正在迅速成长。
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来梳理和坚定自己的心绪——那本用密码写就的日记。
这本日记不同于之前记录日常开销和情报摘要的笔记本。它藏得更深,锁在一个旧皮箱的夹层里,只有在她确认绝对安全时才会拿出来。上面记录的,是她无法对任何人言说的真实情感、对任务的思考、对周瑾瑜复杂难明的观察,以及……对那个叫清水优介的模糊记忆带来的隐忧。
夜深人静时,她就着台灯微弱的光线,用周瑾瑜教她的复杂密码,一笔一划地书写:
“今日心境渐稳。悲恸犹在,然已深埋。瑾瑜似磐石,承重万千,冰封之下,恐有裂痕,然不示于人前。吾当效之。”
“清水之疑如影随形,尤对吾之过往探究不休。那段东京往事,如鲠在喉,不知是否为幻觉。若他真是清水优介,认出吾却按兵不动,所图为何?细思极恐。此事暂不能与瑾瑜言,徒增其扰。”
“小野寺夫人处,关系需维持,然须更谨慎。经济数据与要塞情报积压已久,如烈火烹油,亟待送出。奈何渠道尽断,如困孤岛。上级新信号缥缈未定,吉凶难料。”
“近日观察瑾瑜,其围巾已旧,边缘磨损。哈尔滨严寒刺骨,思忖或可为其织一新围巾?此念一起,又觉不妥。非常时期,任何额外举动皆可能授人以柄。然……此心念竟难以压下。”
写日记成了她唯一的情绪出口和自我锤炼的方式。每一次加密书写,都是一次对内心的审视和加固。那些混乱的思绪、软弱的瞬间,在变成冰冷的密码字符后,似乎也变得可以控制和承受了。她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分析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可能被利用的破绽或机会。
周瑾瑜也察觉到了她的变化。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时时提醒、偶尔会流露出不安的新手。她的眼神更加沉静,应对日常的“表演”也更加自然流畅,甚至在几次应对佐琳娜夫人突如其来的“关心”时,都能做到滴水不漏,还能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街面巡逻和盘查力度变化的细微信息。
他知道,是“泥鳅”的牺牲和那晚他冷酷的言语,加速了她的蜕变。这种蜕变让他欣慰,但也带来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宁愿她永远不需要经历这些,但现实不允许。
关于上级可能启用新联络渠道的信号,断断续续,并不清晰。周瑾瑜不敢轻易回应,也无法确定这究竟是希望的曙光,还是清水一郎设下的又一个陷阱。他们依旧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这天,顾婉茹在清理厨房时,发现之前不小心打碎的那个旧瓷碗的碎片,还被她小心地包在旧报纸里,放在角落。她拿起那个纸包,准备扔掉。
就在她展开旧报纸,想要将碎片重新包裹得更严实些时,她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报纸上的日期和版面——这是大概半个月前的一份《滨江日报》。
她的动作猛地顿住了。
一个大胆的、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在她脑海中闪过!
报纸!公开发行的报纸!
既然之前他们尝试利用报纸中缝的广告传递加密信息失败了,那么……能不能利用报纸本身的内容,来传递一些极其简短的、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看懂的信号呢?
比如,某篇文章的某个特定段落被铅笔轻轻划了一道?或者,某个无关紧要的词汇被做了个不起眼的记号?
这听起来太简单,太容易被忽略,但也正因为如此,或许反而能避开严密的审查!而且,报纸是流通的,可以在多个公共场合出现,接触的人多,不容易追踪源头。
这个想法让她心跳加速。她立刻将这份旧报纸仔细收好,准备等周瑾瑜回来后再详细商讨。这或许是一个风险极高、成功率极低的尝试,但至少,是一个方向,一个在绝境中自己创造出来的可能。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手中那本厚重的密码日记,似乎也变得更加有分量。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和被保护者,她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破局。
然而,她并不知道,就在她为这个新的想法而暗自激动时,远在上海的特高课档案室里,一份关于数年前东京地区中国留学生记录的核查报告,正被盖上“机密”的印章,准备封存发送。而报告的结论处,有一行不起眼的备注:“经查,顾婉茹(女,约二十五岁,曾用名待核实)于昭和x年至Y年期间,确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东京女子大学)旁听文学与法律课程,期间与社会学部学生清水优介(男)有过数次学术交流记录。”
这份报告,正在通过秘密渠道,火速送往哈尔滨。
(第五十三章 完)
【下一章预告:顾婉茹萌生利用报纸传递信号的大胆想法,而关于她留日背景的调查结果,也正悄然逼近,危机一触即发。】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谍战:哈尔滨1941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