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霜露还未完全消散,林小薇就已经扛着锄头来到了实验田。
林小薇挽起袖子,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开始了为期数日的土地改良工程。
这一块的土质太硬,得好好翻翻。她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用力挥下锄头。
冻得坚硬的土地在她坚持不懈的翻动下,渐渐变得松软。汗水顺着她的额角滑落,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经过整整三天的辛勤劳作,原本凹凸不平的土地已被修整成一个规整的矩形。
每一寸土壤都被细细翻过,厚度均匀,再也见不到原先这里厚那里薄的情况。林小薇还特意将不同区域的土壤混合均匀,确保整块地的土质保持一致。
现在该测测土壤的情况了。她喃喃自语,从怀里取出特制的小铲,分别在试验田的前、中、后三个位置采集了土壤样本。
回到家里,林小薇小心翼翼地摊开土壤样本。林小薇先从系统兑换了酸碱试纸,将不同位置的土壤分别与蒸馏水混合,然后放入试纸测试。
果然偏酸。
她看着试纸呈现的颜色,轻轻蹙眉。接着又取出盐分测试仪,仔细检测每个样本的盐分含量。还好盐分正常,小于1,这个倒是不用担心。
林小薇在实验记录本上认真记下数据,脑海中已经开始规划明年的种植方案。
她打算在这块实验田里尝试玉米和红薯的套种模式——这是她在现代就深入研究过的高效种植方式。
玉米向上生长,占据上层空间;红薯匍匐在地,覆盖下层空间。她一边在纸上画出示意图,一边低声分析,这样就能实现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
更妙的是这两种作物在养分需求上的互补性。
玉米是氮肥大王,需要大量氮素来构建茎秆和叶片;而红薯则是钾肥爱好者,需要钾肥来促进块根膨大。两者搭配种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想到这些,林小薇更加坚定了改良土壤的决心。她首先需要解决土壤偏酸的问题——玉米和红薯都不喜欢酸性环境。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小背篓上山采集石灰石。冬日的山路格外难行,但她还是仔细搜寻,找到不少合适的石灰石块。回到家中,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窑炉,将石灰石煅烧成熟石灰。
要控制好用量才行。她按照计算好的比例,将熟石灰均匀地撒在整好的土地上。这个过程需要格外细心,既要保证石灰分布均匀,又不能过量使用。
接下来的任务更显艰巨——改善土壤的透水性。林小薇发现实验田的土质过于黏重,容易积水,这对作物的根系生长极为不利。
需要腐殖土来改善土壤结构。她再次背起竹篓,向着有山洞的那座山进发。
山林里寂静无声,只有她踩在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她找到一片林木茂密的地方,轻轻拨开地上的落叶层,露出了底下黝黑肥沃的腐殖土。
这些腐殖土不仅透气性好,还富含氮钾元素,正是红薯和玉米需要的。她一边小心地收集腐殖土,一边盘算着需要的用量。
就在她装满一背篓准备下山时,不远处的一棵树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棵树的树干和枝条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蜡状物质,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微光。
林小薇放下背篓,好奇地走近观察。她轻轻拾起落在地上的白色块状物,指尖传来丰富的油脂感。当林小薇试着折断这些白色物质时,竟能拉出细长的丝线。
这是...白蜡虫!她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
记忆中关于白蜡虫的知识瞬间涌现:这是一种能分泌珍贵蜡质的小昆虫,它们寄生在白蜡树和女贞树上,雄虫分泌的蜡丝经过加工就能制成蜡烛。在这个时代,蜡烛可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林小薇仔细观察这些被蜡花包裹的树枝,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养殖白蜡虫到采收蜡花,再到加工制作成蜡烛......
这又是一条生财之道啊。她欣喜地记下这个发现的位置,准备来年开春后再来详细考察。
带着这个意外发现,林小薇更加干劲十足。她来回奔波了一整天,终于将改良土壤所需的腐殖土准备充足。
第二天,她开始了最后一道工序——将腐殖土、熟石灰和原土充分混合。这是个需要耐心和体力的活计,她一遍遍地翻拌,直到三种材料完全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现在再测试一下。她重新采集了土壤样本,仔细检测ph值。看到试纸显示的中性结果,她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改良后的实验田与周围的土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的土壤颜色更深,质地更松软,散发着肥沃的气息。
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还能杀菌灭虫。林小薇望着这片精心打理的土地,满怀期待地自语,再加上冬天的霜雪能冻死土壤中的害虫,来年这块地一定能大丰收。
夕阳西下,她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
在这片看似普通的实验田里,不仅孕育着来年的丰收希望,更承载着她改变这个时代农业的梦想。
远处的山林静静地伫立在暮色中,那棵意外发现的白蜡树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山谷中还有无数等待发现的宝藏。
林小薇收拾好工具,踏着暮色往家走去。
林小薇的心中已经绘制出来年的蓝图:这片实验田将成为一个示范窗口,向村民们展示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而那个意外的发现,或许将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寒冬虽至,希望的种子却已在这片改良过的土壤中悄然孕育。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逃荒,狗都不逃!苟在深山种田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