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孙海平的办公室,方俊感觉自己像是被抽掉了脊梁骨。
走廊里的光线明明很亮,可他眼前却是一片灰暗。刚才还觉得无比亲切的办公楼,此刻变得像一座冰冷的监狱,每一扇门后面,都仿佛有一双眼睛在审视他,嘲笑他。
“停职反省”、“调查组”……这两个词,像两只无形的手,死死地扼住了他的喉咙,让他喘不过气。
他回到宣传科,办公室里的气氛已经不对了。虽然刘建国和马驰都装作若无其事地在忙手里的活,但那刻意回避的眼神,和空气中那丝若有若无的尴尬,都说明了一切。
机关里没有秘密,孙海平找他谈话这么大的动静,恐怕早就传遍了。
“科长,孙主任让我……”方俊想向刘建国解释,话到嘴边,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刘建国抬起头,打断了他。他脸上的笑容第一次消失了,取而代边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无奈。
“我都知道了。”他站起身,走到方俊身边,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力道,带着一种沉重的安慰,“小方,别慌,也别乱。天,塌不下来。”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用只有他们俩能听到的音量说道:“现在什么都别说,什么都别做。主任让你写检查,你就写。态度要诚恳,姿态要放低。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写清楚,着重写自己‘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考虑问题不周全’,至于其他的,一个字都不要多辩解。”
这番话,听起来是让他认罪,但方俊却听出了刘建国话里的深意。
在机关里,当领导认定你有问题的时候,你越是辩解,就越是错。最好的办法,是顺着领导的意思,承认自己那些“程序上”、“态度上”的错误,把大事化小。至于事实真相,只能等待时机。
“科长,我……”方俊的眼眶一热,一种从未有过的委屈和感激涌上心头。在这种风口浪尖上,整个机关大院里,恐怕也只有刘建国,还愿意点拨他一句。
“别说了,去吧。”刘建国叹了口气,“回宿舍,静下心来,好好想,好好写。”
方俊默默地点了点头,收拾了自己的东西,走出了办公室。
身后,马驰看着他的背影,张了张嘴,想喊一声“方哥”,却最终没敢出声。整个宣传科,陷入了一片死寂。
回到宿舍,方俊把自己重重地摔在床上,用胳膊盖住眼睛。
房间里很安静,可他的脑子里,却像开了个戏台子,锣鼓喧天,无比嘈杂。孙海平铁青的脸,告状信上那些恶毒的字眼,刘建国无奈的眼神,同事们躲闪的目光……一幕幕,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眼前旋转。
委屈吗?
当然委屈!他就像个不会游泳的人,被人一把推进了浑浊的泥潭里,浑身沾满了洗不清的污泥。
愤怒吗?
当然愤怒!他想立刻就冲回上海,找到那个叫吴秀丽的女人,当面跟她对质,问问她为什么要如此颠倒黑白,毁人声誉!
可他什么也做不了。
他现在就像一头被关进了笼子的困兽,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被一根根无形的铁栏杆死死地困住。这栏杆,叫“纪律”,叫“组织”,叫“程序”。
“砰!”
他一拳狠狠地砸在身下的铁架床上,床板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手背上,传来一阵火辣辣的疼。
可这点疼,跟他心里的疼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他仰面躺着,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眼睛死死地盯着天花板上那块因为年久失修而微微发黄的印渍。
不能就这么算了!
绝不能!
他方俊,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他连机枪和炮弹都不怕,难道还能被一封信,几句诬告给打倒吗?!
一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中所有的黑暗和迷茫。
检查,要写。但不能只是低头认罪的检查!他要在检查里,夹带上自己的“弹药”,打一场绝地反击!
他猛地从床上一跃而起,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那是在战场上,被逼入绝境时,才会迸发出的、属于侦察兵的凶悍和冷静。
他坐到书桌前,铺开稿纸。
刘科长说得对,姿态要低,态度要诚恳。所以,检查的开头,他写得无比“深刻”。
“尊敬的部领导:我就近期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向组织进行深刻检讨。我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信任,给部队的声誉抹了黑……我对此感到万分的羞愧和自责……”
他把能想到的检讨用词,全都用上了。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交代”事情的经过。
他没有直接反驳告状信的内容,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春秋笔法。
“……我与张晓雯同志,初次见面于今年x月x日晚,由双方父母安排,共进晚餐。席间,因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张晓雯同志交流甚少。饭后,我便返回部队,此后,再无任何联系。对于家母信中所提及的‘婚约’一事,在我本人看来,实为长辈们的美好祝愿。由于我长期在部队,对于地方上‘先订亲后恋爱’的习俗缺乏了解,主观地认为婚姻必须以深厚的感情为基础。因此,在接到家父‘命令订婚’的来信后,深感仓促,遂冒昧地给张晓雯同志写信,阐明了我的想法,希望能解除这个由长辈们造成的‘美丽的误会’……”
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通人情世故”、“思想观念保守”但“对感情负责”的书呆子形象。
写到这里,他停下了笔。光有这些,还不够。这只是辩解,没有证据。孙海平他们一样可以认定他是在狡辩。
他需要一颗真正的“子弹”,一颗能够击中要害,让对方哑口无言的“子弹”!
他的目光,落在了桌角那本《杨副司令员回忆录·淮海战役卷》的草稿上。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在他脑海里形成。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写了下去。
“……我之所以对婚姻大事看得如此之重,宁愿冒着得罪双方家庭的风险,也要坚持‘感情第一’的原则,是深受一位革命前辈的影响。他,就是我军的杨德贵副司令员。”
他笔锋一转,把杨副司令这面大旗给扯了过来!
“在为杨副司令员撰写回忆录期间,我曾有幸听他老人家谈及过自己的婚姻。他与夫人在战火中相识,感情历经生死考验,坚如磐石。老将军曾教导我:‘小方啊,一个革命军人,对党要忠诚,对人民要负责,对家庭,也一样要负责!找对象,不能光看条件,更要看两个人是不是一条心!两口子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那不是家庭,那是两个人的战场!’老将军的话,对我触动极大,字字句句,我都铭记在心。”
写到这里,他甚至把自己都给感动了。这话当然不是杨副司令的原话,但是,这是从老将军那些传奇经历中,完全可以提炼出来的精神!谁敢说这不是老将军的思想?
他还嫌不够,又加了一记猛料。
“……也正因此,当我从战场上下来,面对组织和家庭的关心,我感到十分惶恐。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人。她是一位在越南前线的战地医生,我们曾在炮火中相识,但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回国后,我曾想尽办法寻找,却杳无音信。我固执地认为,在没有放下她之前,我没有资格去接受另一段感情,那样做,是对张晓雯同志,也是对我心中那个‘她’的巨大不公。”
他把自己为杨岚撒的那个谎,巧妙地、半真半假地,写进了检查里!
他这是在赌!
赌孙海平不敢去向杨副司令求证他是否说过那番话!赌这师部里没人敢去深究一个战斗英雄“心中牺牲的未婚妻”这个敏感话题!
他把自己的个人品德问题,上升到了“学习革命前辈高尚情操”的高度;把自己的“背信弃义”,包装成了“为情所困,坚守承诺”的痴情形象。
这已经不是一份检查了,这简直是一份精心策划的战斗檄文!
写完最后一个字,方俊放下笔,只觉得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他想,自己刚刚走了一步险棋。赢了,海阔天空;输了,万劫不复。
他把检查稿反复看了三遍,确认每一个字都无懈可击,才小心翼翼地誊抄在了正式的稿纸上。
第二天一早,他亲自把这份特殊的“检查”,交到了孙海平的办公桌上。
孙海平接过检查,扫了一眼开头那段“深刻”的自我批评,满意地点了点头。但当他看到后面提到杨副司令的部分时,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而当他看到最后那段关于“战地女医生”的“深情告白”时,他的脸色,变得异常精彩。
他拿着那份检查,看了足足十分钟,办公室里静得可怕。
方俊站在那里,心里敲着鼓。他能感觉到,孙海平的目光,像两把手术刀,在他的检查报告上,来来回回地切割、审视。
许久,孙海平才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了方俊一眼。
他没有发火,也没有表扬,只是把检查往桌上一放,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行了,我知道了。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这句“回去等消息”,让方俊的心,彻底悬在了半空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奔腾年代里的躁动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