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冬夜,人民银行总行的顶层办公室里,暖气烧得正旺。
沈逸风站在落地窗前,望着雪夜里城市的灯火,指尖轻轻叩了叩窗沿。
十年前的今天,他站在联合银行总行的柜台前,看着第一张人民币被递出;如今,窗外的街道上,行人揣着的早已是统一印着“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的新钞。
“先生,档案馆的同志送资料来了。”秘书小郑捧着檀木匣进来。
匣盖掀开,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几枚旧钱币:有华北联合券的碎片,有中原通币的残角,还有第一套人民币的样票。
沈逸风戴上白手套,轻轻抚过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纸片。
最上面一张,是他当年在石家庄签发的首版人民币存根,墨迹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出“服务人民”的暗纹。
“十年了。”他轻声说,“从战时金融保供给,到建设金融促生产,我们终于把‘金融’二字,刻进了新中国的血脉里。”
三天后,总行大礼堂里暖意融融。
老中青三代金融人济济一堂,墙上挂着“新中国金融十年成就展”的横幅。
最醒目的位置,是沈逸风牵头整理的《十年金融发展白皮书》,封皮上烫金的“独立自主·人民为本”八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同志们!”主持会议的中央领导(虚拟职务)拿起白皮书,“这十年,我们统一了货币,建成了覆盖城乡的银行网络,用金融活水浇灌出工业的钢花、农业的麦浪、科技的星火!”
“这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全体金融人‘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白发苍苍的老行长颤巍巍站起来,他是当年联合银行的第一任行长:“我记得1958年大跃进时,沈逸风带着人去钢厂砍贷款;1960年国际封锁,他带着团队跑亚非拉找朋友……”
“这十年,我们挨过骂、流过汗,可今天——”他指向墙上的人民币图案,“我们的‘孩子’,站起来了!”
年轻的金融干部小吴举起手:“报告领导!我是去年从财经学院毕业的,分配到四川山区的信用社。那里的老乡现在存钱不用跑县城,贷款能买拖拉机!”
“沈行长说的‘金融报国’,我们年轻人接得住!”
庆祝会结束时,众人挤在礼堂门口合影。
沈逸风站在最中间,左边是老行长,右边是小吴,身后是一张张带着笑意的脸。
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雪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每个人胸前的“中国人民银行”徽章上,闪着温暖的光。
深夜,沈逸风独自留在办公室,翻看着白皮书最后一页的总结:
“十年间,全国银行网点从2300个增至1.8万个,乡镇信用社覆盖率98%;人民币成为唯一法定货币,跨境结算覆盖12个国家;金融支持工业产值增长470%,农业贷款不良率降至1.2%……”
他合上白皮书,望向窗外的星空。
十年前,他们用热血和汗水浇筑金融的根基;十年后,这棵大树已枝繁叶茂。
但他知道,“成人礼”不是终点——
金融的使命,永远是守护人民的幸福,托举国家的未来。
小郑捧着热茶进来:“先生,中央办公厅来信,说明天要为您举办‘金融十年贡献奖’颁奖礼。”
沈逸风笑着摆摆手:“奖章属于集体。明天,我要带着这份白皮书,去人民大学给学生们讲讲——什么是‘金融报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沪上银窟龙虎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