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长江边的光伏电站像片银色的海洋。
沈逸风站在12号光伏阵的顶棚上,安全帽下,银发被江风吹得蓬松。脚下,成片的光伏板正贪婪地吮吸着阳光,电流在电缆里嗡鸣,汇入国家电网。
他望着远处正在吊装的新组件,转头对身旁的工程师老周说:“双碳目标不是口号,金融得先趟路!”
老周抹了把汗,指着光伏板下的逆变器:“沈老,您看这组数据——去年我们电站发电12亿度,相当于少烧40万吨煤。但现在补贴退坡了,后续扩建资金压力大……”
“所以才要推绿债。”沈逸风拍了拍老周的肩,目光扫过远处正在建设的储能电站,“银行不能只做锦上添花,要给绿色项目雪中送炭。首批‘碳中和债’,咱们联合券商、交易所,专门给新能源项目开绿灯。”
半个月后,沪上银行总行的会议室里,气氛像夏日的阳光般炽热。
长条桌上铺着刚印好的《绿色债券支持目录(试行)》,封皮上“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污染防治”几个关键词格外醒目。
沈逸风指着目录里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条目,对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老吴说:“重点支持能带动产业链的企业——比如这家新能源车企,他们建电池厂能拉动锂矿开采、设备制造,得给他们低息绿债,让钱流动起来。”
老吴翻着项目书,眼睛发亮:“沈老,这家企业我调研过!他们的新车型续航能到800公里,订单排到明年。但扩产需要50亿,传统贷款审批慢,绿债能解燃眉之急。”
发行仪式当天,交易所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大屏上,“首批绿色债券发行”的红色标语滚动播放。沈逸风、车企cEo李总、环保组织代表共同敲响铜钟。
钟声未落,大屏上的认购数据已跳到“300亿额度售罄”。
李总攥着批文,手指因激动微微发抖:“沈老,这50亿,够我们建两条新产线!年底就能造10万辆电动车,减碳量相当于种300万棵树!”
他转身对台下记者说:“以前总觉得‘双碳’是负担,现在有了绿债,我们既能赚钱,又能给地球减负——这才是双赢!”
仪式结束后,沈逸风没急着走,被环保组织的姑娘拦住。
“沈爷爷,我们监测到,这批绿债资金到位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25%!”姑娘举着平板,展示实时数据图,“您的推动,真的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沈逸风笑了,接过她递来的绿植小盆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政策、市场、企业拧成了一股绳。就像这光伏板,单块发电弱,连成片就能照亮一片天。”
回程车上,老吴翻着绿债认购名单,感慨:“没想到连外资机构都抢着买——他们说中国绿债是‘气候投资风向标’。”
沈逸风望着窗外掠过的光伏电站,轻声说:“这不是终点。下一步,我们要推‘绿色供应链金融’,让上游的锂矿、下游的充电桩都沾上绿债的光。金融的东风,得吹遍整个绿色产业链。”
当晚,沈逸风在办公室翻看着《绿色金融发展白皮书》。
书页间夹着片光伏板碎片——是白天在电站捡的,边缘还沾着江边的潮气。他轻轻摩挲着碎片,想起二十年前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时的热血,想起十年前整治p2p的坚定,如今,绿色金融的东风已起,他要做的,是让这股风更稳、更暖,吹向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沪上银窟龙虎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