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厚率领汴军主力还未抵达汉水北岸的樊城,得到的第一个消息便是连接襄州的浮桥已被尽数斩断。望着宽阔的江面和对面已然戒备森严的襄州城,他非但没有恼怒,反而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赵家小子,反应不慢。可惜,螳臂当车。”他下令道,“搜集所有运粮船只,征调民夫水手,搭建临时浮桥,准备强渡汉水!”
虽然缺乏专业水军,但杨师厚准备充分,随军携带和沿途搜集的大量运粮船、渡船此刻派上了用场。在弓弩手的掩护下,汴军士兵开始冒着对岸零星的箭矢,驱船渡江,并在江中尝试连接船只,铺设通往南岸的通道。
襄州城头,赵承晦面色凝重。他虽有决断,但毕竟年轻,面对杨师厚这种沙场老将的步步紧逼,守城经验不足的弱点开始暴露。襄州城作为山南重镇,城防坚固,周长数十里,五千守军分摊到各段城墙,显得捉襟见肘。他只能将主力集中于可能被重点攻击的临江门和北门。
杨师厚用兵,虚实结合。他一方面命令部队多点尝试强渡,吸引守军注意力;另一方面,则集中精锐和攻城器械,猛攻防御相对薄弱的段落。汴军悍勇,冒着箭雨石矢,悍不畏死地登船、架桥、攀城。
战斗异常惨烈。赵承晦亲临一线,指挥抵抗,城中招募的民夫也奋力向城下投掷滚木礌石,泼洒热油。但汴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他们利用人数优势,不计伤亡地持续冲击。城防设施在连日猛攻下开始出现损毁,守军伤亡持续增加。
仅仅五天,襄州城已是岌岌可危,多处城墙出现险情,守军疲态尽显。赵承晦心急如焚,每天至少派出三波信使,携带染血的书信,向南疾驰,向父亲赵匡凝告急求援。
然而,此时的赵匡凝,自身也已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钱镠的军情曹效率极高,网络遍布各地。早在胡铤拼死出城准备向襄州报信的同时,关于杨师厚真实意图和进军路线的情报,就已经摆在了江陵高彦、岳州钱穆以及围困京山的杨行密案头。
针对这一突变,钱镠阵营迅速做出了精妙的联动反应:
钱穆当机立断,留一万人守岳州,亲率原本在公安牵制的一万兵马,迅速北上,渡过长江,抵达荆州城外。
荆州守将高彦,艺高人胆大。他判断城下赵匡凝军久战疲惫,士气低落,己方援军已至,战机出现。他毅然留下四千人守城,亲自率领近一万生力军,开城而出,与钱穆部顺利会师!两军合兵一处,兵力接近两万,且士气高昂,在江陵城外与赵匡凝的三万多疲惫之师形成对峙。
京山方向,杨行密接到情报后,眼中精光爆射。他立刻从鄂州再次调遣一万牙军北上,命令其急行军至荆门一带险要处设伏。而他自己,则大摇大摆地率领围困京山的一万牙军,拔营而起,浩浩荡荡南下,做出直扑江陵、与高彦、钱穆合围赵匡凝主力的姿态!
这一下,赵匡凝彻底慌了神!前有高彦、钱穆联军虎视眈眈,侧翼有杨行密大军压境,后方襄州告急……他陷入了真正的四面楚歌之境!
巨大的压力下,赵匡凝方寸大乱,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决策:他没有立刻下令全军撤退,回援岌岌可危的襄州,反而病急乱投医,下令让原本被困在京山城内的那一万兵马,立刻放弃京山,南下江陵,与主力汇合! 他幻想着集中所有兵力,先击退眼前的钱镠军,再图后计。
这道命令,正中杨行密下怀!
京山那一万山南军接到命令,不敢怠慢,匆忙弃城而出,沿官道急行军南下,赶往江陵。他们万万没想到,一支致命的伏兵早已在荆门等候多时!
杨行密提前派出的那一万牙军,在其麾下两大猛将安仁义和张灏的率领下,早已利用荆门一带的丘陵林地设好了埋伏。当这支心急火燎、队形松散的山南援军一头撞进伏击圈时,安仁义、张灏率领精锐骑兵如同猛虎下山,从两侧高坡俯冲而下,瞬间将敌军阵型撕裂!
山南援军本就仓促行军,猝不及防之下,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安仁义骁勇异常,张灏用兵刁钻,骑兵来回冲杀,步卒随后掩杀。战斗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不到半日,这一万山南援军便彻底崩溃,被阵斩千余,剩下的八千多人眼见逃生无望,纷纷丢弃兵器,跪地投降。又是一场喜闻乐见的抓俘盛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