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默盯着邮箱里刚发出的邮件,光标还在“发送”按钮上闪了一下。他没急着关页面,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像是等着什么回应。手机安静地躺在桌角,连震动都没一下。
半小时后,邮件回信弹了出来。
发件人是跑鞋品牌的项目负责人,标题写着“合作沟通会邀请”。时间定在第二天上午十点,线上会议。附件里还附了一份初步策划案pdF。
他点开文档,一页页往下翻。配色很亮,字体花哨,满屏都是“明星同款”“潮流出街”“限时抢购”这类词。图片里的模特穿着荧光色运动服,在城市天台摆pose,背景是大片霓虹灯。最后一张ppt写着:“代言人形象定位——青春风暴主理人”。
他放下鼠标,靠在椅背上,轻轻呼了口气。
这不像一双为受伤跑者做的鞋该有的宣传方式。
他打开自己整理的那份文档,找到之前记下的那句话:“我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商人,就是一个总受伤的跑者。”又翻出用户探访视频,那个在雨里收豆子的人影晃得厉害,咳嗽声混着风声传出来,没人剪掉这段。
这才是真实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他提前二十分钟进了会议室链接。摄像头还没开,只听见里面有人低声调试设备。他戴着耳机,手里捏着笔,在本子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可信、日常、专业感、非表演性**。
画面切进来时,对方团队一共五个人露脸。中间那位女负责人短发利落,眼神清亮,说话节奏快但条理清楚。她自我介绍叫柳如烟,负责创意方向。
“我们希望借你的影响力,把这款鞋推向更多年轻人。”她打开ppt,“第一阶段主打‘明星效应’,用高曝光快速打开市场。”
屏幕上的方案继续播放,依旧是快剪、炫光、街头舞蹈混搭慢镜头特写。陈宇默听着,没打断。
等她说完,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他开了口:“我能问个问题吗?咱们想打动的,到底是喜欢追星的年轻人,还是真正需要一双好鞋的人?”
柳如烟抬眼看他。
“如果是为了流量,我可以站上去喊一句‘这鞋真棒’,然后走人。”他顿了顿,“但我觉得,你们做这双鞋的出发点不是流量。”
他点开共享屏幕,把自己的笔记投了过去。“我看过创始人访谈,他说最初是因为自己跑步受伤才开始研究鞋底结构。我也看了用户反馈,有人吐槽鞋垫硬,你们四十八小时内就回应,还改了下一批材料。”
会议室里没人说话。
“还有那个东北原料基地的视频,田里的人穿着胶靴在雨里干活,镜头都抖了,你们也没重拍。”他看着柳如烟,“这种东西,比滤镜值钱。”
柳如烟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低头在本子上写了什么。
“所以我在想,”他继续说,“能不能不走‘明星带货’那套,而是讲一个更实在的故事?比如,一个普通人在通勤路上穿上这双鞋,跑了三个月,膝盖不再疼了;或者一个学生党省下饭钱买了它,第一次完成半程马拉松。”
她说:“你是想弱化‘代言人’的存在感?”
“不是弱化,是转化。”他说,“我不是来演一个热爱跑步的人,我是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观众能看出来,谁是在装,谁是真心觉得这东西有用。”
柳如烟沉默几秒,忽然笑了:“你看过我之前做的三个campaign?”
他点头:“《回家的路》《凌晨四点的城市》《旧鞋回收计划》。都是生活流,没请大牌。”
“那你应该知道,”她说,“这种风格回报慢。”
“可一旦被人记住,就不容易忘。”他说。
会议最后,原方案被暂时搁置。新方向定了四个字:**真实可用**。
一周后,拍摄正式开始。
造型师给他拿了好几套衣服:亮橙色夹克、渐变反光裤、连帽卫衣配金属链条。每一套都像从潮流杂志里直接搬出来的。
他试了一套,站在镜子前看了看,摇头:“太像在卖衣服了。”
“但我们想突出活力感。”造型师有点犹豫,“品牌方也希望视觉冲击力强一点。”
“冲击力不一定要靠颜色。”他说,“我可以穿基础款,灰色或藏青,甚至全黑。重点是动作和场景要真。”
他提议先拍一组测试镜头:清晨六点,他在小区外的步道上慢跑,呼吸微喘,额头出汗,跑到一半停下来系鞋带,抬头看天,远处有老人打太极,狗在草地上追球。
“不要补光,不要滤镜,连修图都少来。”他对摄影师说,“我想让人看到的是使用状态,不是秀场。”
柳如烟站在监视器后,听完他的想法,当场让助理改脚本。新增了好几条日常场景:地铁站出口快走、办公室午休时换鞋、帮朋友调整鞋垫位置。
第一天实拍,导演还是习惯性让他笑:“来,面对镜头,露出自信的笑容!就像你在综艺里那样!”
他配合做了两次,画面回放时,他自己看着都觉得假。
第三次NG后,他走到导演旁边,低声说:“我在节目里笑,是因为游戏好玩,队友逗,不是因为我要推销什么。现在我想让大家记住的,是我认真对待这双鞋的样子。”
导演皱眉:“可广告需要情绪调动啊。”
“情绪不一定非得是笑。”他说,“专注、踏实、安心,也是情绪。你看马拉松选手冲线那一刻,有几个是在咧嘴大笑的?”
导演想了想,点头。
中午休息时,他提出加一段没人写进脚本的内容:坐在公园长椅上,亲手拆开鞋底,指着其中一层耐磨材料,对着镜头解释它的研发原理。数据是他自己查的,背了两天。
“这不是台词,是分享。”他说,“如果我不懂这东西为什么好,凭什么让别人相信?”
拍摄重启后,那段长镜头一次过。
他低着头,手指轻轻刮过鞋底纹路,声音不高,但清晰:“这一层是橡胶混合碳素纤维,实验室测过八百公里磨损,性能衰减不到百分之七。我知道听起来很枯燥,但对每天跑十公里的人来说,差这一点,膝盖可能就能多撑一年。”
监视器后的柳如烟没说话,只是把刚才记下的“较真”两个字划掉,重新写上:“**可信度+1**”。
傍晚六点,当天拍摄结束。
工作人员陆续收拾设备,灯光熄了一半。他脱下运动鞋,脚底有点发烫,袜子湿了一圈。助理递来毛巾,他擦了擦脸,拿起手机。
一条新消息来自剪辑组,附了个短视频预览。
他点开。
画面是从侧面拍的,他蹲在地上检查另一双测试鞋的磨损情况,眉头微皱,嘴里念叨着什么。阳光斜照进来,脸上有汗,头发乱了几缕,衣服肩头沾了灰。
没有特效,没有字幕,也没有bGm。
他就这么看着,嘴角慢慢扬了一下。
没转发,也没点赞,只把视频存进了私密文件夹,命名:“待定”。
走出大楼时,风刚好吹过来,掀起了他外套的一角。街上车流不急,路灯刚亮,有对情侣牵着手走过马路,女孩蹦跳着说了句什么,男孩笑着推了她一下。
他站在路边,掏出手机又看了一眼那个视频。
然后抬头望向远处楼宇间露出的一线天空。
明天还有两场拍摄,一场在体育馆外场,一场在社区跑道。脚本他已经改过三遍,删掉了所有“闪耀登场”“引爆全场”之类的描述,换成“第一次尝试长距离跑者的适应期记录”“雨天路面湿滑情况下的抓地表现”。
他正要锁屏,手机震了一下。
是柳如烟的消息。
“今晚的样片我看过了。”
“你说得对,真实比热闹更有力量。”
“接下来几天,按你的节奏来。”
他回了一个字:“好。”
刚打完字,一辆共享单车从他面前骑过,骑车的女孩戴着耳机,一边踩踏板一边哼歌,经过他身边时,车篮里的帆布包蹭到了他的手臂。
他侧身让开,看见包上别着一枚小小的金属徽章,图案是一双旧跑鞋,底下刻着一行小字。
他没看清写的什么,只记得那枚徽章已经被磨得发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