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外小饭馆回来,贺礼刚推开宿舍门,就听见里面传来说话声——另外三张铁架床上都堆满了行李,三个穿着朴素的男生正跟着父母收拾东西,见他进来,几人都停下手里的活,笑着打招呼。
“你就是贺礼吧?我家孩子说你早就报到了。”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看着格外精神的中年男人迎上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熟练地抽出几根往贺礼手里递,“我是浙江的,这是我儿子陈斌,从小在城里长大,没吃过什么苦,以后都是一个宿舍的,还请你多照应着点。”
贺礼连忙摆手:“叔叔客气了,大家互相照应。”他没接烟——上辈子就不抽烟,这辈子更不想沾。旁边两个家长也凑过来,一个操着河南口音:“我家娃叫李建国,老家河南的,性子直,有啥不对的地方,你们多担待。”另一个东北口音的家长则笑着说:“我儿子王虎,东北的,力气大,以后宿舍有重活,让他干!”
几个家长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全围绕着“让孩子互相照应”,语气里满是对孩子的牵挂。等把行李都收拾妥当,浙江家长看了看天色,拍了拍手:“都到饭点了,咱们做家长的也没别的心意,今晚我请客,咱们去学校附近的饭馆吃一顿,也算给孩子们热闹热闹!”
河南和东北的家长立刻附和:“应该的应该的!”贺礼本想推辞,可架不住几位家长热情,只好跟着一起去了饭馆。饭桌上,家长们聊着各自的家乡,孩子们则坐在一旁,偶尔插几句话,慢慢也熟络起来。陈斌话多,总爱问北京的趣事;王虎性格爽朗,时不时跟李建国开玩笑;李建国看着稳重,却总在关键时刻补一句实在话。
直到天黑,家长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反复叮嘱孩子“好好读书”“跟同学处好关系”。四个男生回到宿舍,关上门,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王虎先开了口:“咱们以后就是一个宿舍的兄弟了,不如按年龄排个序,以后也好称呼!”
“我先来!”李建国笑着说,“我今年二十七,之前在老家当了几年兵,后来才考的大学。”这话一出,几人都愣了——二十七岁上大学,确实比同龄人年长不少。王虎接着说:“我二十二,东北的,高中毕业在家待了两年,今年才考上。”
贺礼想了想:“我十八,北京本地的。”陈斌最后说:“我十七,应该是最小的。”
“那排行就定了!”王虎拍了下手,“李哥老大,我老二,贺礼老三,陈斌老四!以后在宿舍,就按这个叫!”几人都笑着点头,连带着称呼都亲近了不少。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四人坐在各自的床上,天南海北地聊——李建国讲部队里的趣事,王虎说东北的冬天有多冷,陈斌聊浙江的水乡,贺礼则偶尔插几句北京胡同的故事,唯独没提自己收古董的事。宿舍里的笑声此起彼伏,之前的陌生感渐渐消失,多了几分兄弟间的熟络。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宿舍楼道里的灯也灭了。王虎打了个哈欠:“明天还要开新生大会,咱们早点睡吧,别迟到了。”几人应了声,各自躺下,宿舍里很快就只剩下均匀的呼吸声。
贺礼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心里满是踏实——新的宿舍,新的兄弟,新的校园生活,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轻轻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没多久就进入了梦乡,梦里还在想着明天的新生大会,想着燕园里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想着未来的日子里,还能淘到多少宝贝。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收古董成为大佬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