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背面的螺旋纹泛着微弱蓝光,陈玄指尖轻压检测仪探头,将其紧贴符文交汇处。仪器屏幕数值跳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频率与昨日青铜鼎结晶数据高度吻合。他闭目凝神,识海中那座青铜鼎虚影微微震颤,却未如预期般展开解析——信息流滞涩,仿佛被某种无形屏障阻隔。
他睁开眼,眉头微皱。单靠被动触发已无法推进,必须主动诱导共振。
陈玄迅速拆开检测仪外壳,露出内部简陋电路。他用随身携带的铜丝绕成环形线圈,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仪器信号输出口。这是他在考古实习时改装过的应急装置,原本用于增强地磁感应,此刻却被他用来模拟青铜鼎出土瞬间的能量场形态。
他深吸一口气,调整输出频率至与石板共振峰匹配的17.3赫兹。电流通过线圈,产生微弱交变磁场。几乎同时,识海中的青铜鼎虚影骤然清晰,鼎壁符文开始流转,一道幽蓝色光束自鼎口射出,将整块石板笼罩。
眼前景象扭曲。
石板上的螺旋纹脱离实体,在意识中展开为三维动态模型:十二条主干道从人形躯干延伸而出,如同血管网络般精密分布;头顶螺旋化作涡旋进气口,脚下波浪曲线则演变为压力反馈回路。一组公式浮现在脑海——**?·(pv) = 0,?v\/?t + (v·?)v = -?p\/p + ν?2v**——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以现代流体力学框架重构的灵气运行法则。
压力梯度驱动,黏滞阻力补偿,湍流抑制条件全部具象化。他终于明白,《引气初述》所谓“百会纳灵”,实为低速层流入口设计;“气行任督”则是维持流动稳定性的关键路径规划。
理论闭环了。
但人体不是理想流体系统。神经传导延迟、组织弹性差异、局部阻尼效应都会导致模型失真。若直接套用公式操控灵气,极可能再次引发逆冲。
他盘膝坐下,先以最低功率激活模型,仅引导微量灵气沿任脉下行。呼吸节奏放缓,每分钟控制在六次,对应方程中雷诺数临界值以下的层流状态。体内传来细微流动感,不像昨夜那般狂暴,而是如溪水缓淌,顺着预设路径平稳推进。
成功了第一步。
他睁开眼,目光投向百米外那块半埋于土的巨石——高约两米,底部接触面狭窄,正是理想的测试目标。要推倒它,需在近地面处形成定向气流喷射,产生足够扭矩。
构建三段式通道:第一段,自丹田引气上升,经胸椎段压缩增速;第二段,在肩井穴群建立高压汇聚区;第三段,通过手臂经络导向掌心劳宫穴,实现定向释放。
难点在于第三段的能量聚焦。手掌并非密封管道出口,灵气极易散逸。他回忆起流体力学中的拉瓦尔喷管原理——先收缩后扩张的结构可使亚音速气流加速至超音速。若能在掌心构建类似势能场,或许能实现高效喷射。
他闭目调息,重新设定参数。降低初始流速,增强压缩比,延长蓄能时间。体内灵气缓缓积聚,皮肤表面泛起细微麻感,那是电荷载体高速运动引发的静电效应。
十息后,能量达到阈值。
他猛然睁眼,右掌平推而出。
掌心涌出一股旋转气流,贴地前行,速度逐渐提升。沿途草叶被卷起,形成一道低矮旋风。气流撞击巨石底部瞬间,压力骤增,产生强烈反作用力。巨石晃动,尘土飞扬,继而倾斜,轰然翻倒。
陈玄喘息,额角渗汗。这一击耗去体内近七成灵气,且控制精度仍不理想——气流扩散角过大,有效动能不足三成。若非巨石本身重心不稳,未必能奏效。
但他笑了。
这不是运气,是可重复的物理过程。误差来自模型简化项,而非根本逻辑错误。只要记录参数,下次便可修正。
他立即取出笔记本,翻开空白页,写下第一条实验日志:
【时间】:黄昏,环境温23c,湿度68%
【目标】:百米外花岗岩质巨石(估算质量约1.2吨)
【输入参数】:呼吸频率6次\/分,意念聚焦点——肩井→劳宫通路,蓄能时长54秒
【输出效果】:气流初速18m\/s,持续时间1.3秒,冲击力约4.7kN
【观测结果】:巨石倾覆,位移2.1米
【误差分析】:喷射扩散角达27°,远高于理论最优值9°;能量利用率偏低,推测因掌心电场分布不均所致
写完,他将石板仔细包入粗布,塞进怀中。远处传来孩童惊呼声,夹杂着“石头自己倒了”的喊叫。有人正朝这边跑来。
他迅速收拾物品,检测仪归袋,笔记合拢塞入腰包。起身时脚步虚浮,灵气枯竭带来的虚弱感蔓延四肢。这种状态不宜见人,更不能解释刚才的现象——村民不会理解流体力学,只会当成妖法或神迹。
他绕开小路,借着坡地阴影撤离。身后,夕阳沉入山脊,天色渐暗。
回到柴屋,他反手插上门栓,从床底拖出木匣。这是他用村中废弃棺材板改制的储物箱,内衬羊皮防潮。石板放入底层,上锁。钥匙藏于屋顶瓦片夹缝。
检测仪放在桌上,屏幕显示当前环境灵气值:2.0,趋于平稳。他坐在窗前,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每一下间隔精确0.8秒,如同在测算某种节律。
脑海中,那套流体力学模型仍在运转。他开始推演下一阶段优化方案:是否可在体表植入微型电极,实时监测灵气流速?或者利用石板残片制作共振增幅器?
指尖忽然停住。
他低头看向右手掌心。皮肤完好,可刚才释放气流时,劳宫穴周围曾出现短暂灼热感,像是高压电流通过导线时的电阻发热。这说明能量损耗不仅存在于空气扩散,也发生在输出端自身。
必须解决热管理问题。
否则下次尝试更高功率输出,极可能造成组织烧伤。
他起身从包裹中取出一个小瓷瓶——这是药王谷主孙思邈早年炼制的“清络散”,据称可疏通经脉淤塞。他倒出少许粉末,混水调成糊状,均匀涂抹于双手穴位。清凉感随即扩散,缓解了残留的胀痛。
然后重新盘坐,尝试引气入体。
这一次,不再盲目追求速度。他严格按照模型设定的层流条件,控制每一次呼吸深度与灵气流速。体内流动逐渐顺畅,像是一条堵塞已久的河道被疏通。丹田处暖意凝聚,缓慢回升。
他知道,这只是起点。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一次推倒巨石,而在于让每一次操作都可测量、可复制、可迭代。当修行不再是口耳相传的玄谈,而成为可验证的实践科学,洪荒的法则,终将被重新定义。
窗外,最后一缕光线消失。村落陷入寂静。
忽然,屋外传来轻微摩擦声。
是野兽爬行时腹部刮过碎石的声音。
陈玄睁眼,手掌缓缓握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科学证道:我在洪荒悟宇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