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墨家工坊新换的桑木窗棂,洒落在焕然一新的锻造区铁炉上。炉内的炭火已被点燃,橘红色的火焰轻舔着炉壁,风箱在水力动力源的驱动下,节奏分明地鼓出热风,使炉温逐渐攀升。陈砚站在炉旁,目睹工匠们井然有序地搬运生铁,内心充满期待——今日是工坊重启后,首批机关零件的打造之日,这些零件将用于“墨家飞鸢”的翼骨连接及机关战车的齿轮组,直接影响后续高阶机关的研发进度。
“墨兄,首批零件的图纸都准备好了吗?”陈砚转身望向身旁的墨尘,手中紧握着从“墨家机关库”调取的零件规格表。规格表上,每一项零件的尺寸、材质、公差均标注得精确无误:“翼骨连接件”需采用锻打精钢制作,长度三寸,直径半寸,两端需预留榫卯接口;“战车驱动齿轮”的齿距需严格控制在一线,齿牙硬度需达到“淬火三级”,以确保能承受水力动力的持续运转。
墨尘轻轻点头,将一叠图纸逐一分发给工匠们:“锻造工具已根据规格表调整完毕,精钢亦经过了‘九锻九淬’的严格预处理。现在只需等待炉温升至‘锻钢临界点’,便可启动锻造流程。”他缓步走到风箱旁,仔细查看动力源的运行状态——地下的水轮依旧平稳旋转,通过精密齿轮组传递的动力,使得风箱的鼓风频率始终维持在“每息三次”。炉温计上的读数正稳步攀升,逐渐接近临界点。
半个时辰过后,炉温终于达到了预定标准。工匠们手持长钳,小心翼翼地夹起通红的精钢,将其置入锻造槽中。墨尘亲自操锤,大锤挥落的瞬间,精钢在槽中微微形变。他依据零件的具体形状,灵活调整锤击的力度与角度,口中不忘叮嘱:“翼骨连接件需‘先锻后铣’,首先将精钢锻造成粗坯,再使用细铣刀精细打磨榫卯接口,务必确保接口贴合度的误差不超过半分。”
陈砚带领几名工匠,在制图区进行零件的精度校准。他们运用墨家传承的“矩尺”和“水平仪”,对刚锻造成型的粗坯进行细致测量。当测量到第一个“翼骨连接件”粗坯时,矩尺显示其长度比规格表多了两分,陈砚立即指示将粗坯送回锻造区,重新锻打调整:“墨家机关术最忌‘失之毫厘’,零件精度若不达标,后续组装时极易出现松动,甚至引发机关故障。”
就在锻造工作顺利进行之际,突然传来“咔嗒”一声异响。负责监控水力动力源的工匠急匆匆跑来报告:“陈大人,地下管道的水流骤然减缓,水轮转速下降,风箱的鼓风频率也随之降低!”陈砚与墨尘对视一眼,迅速赶往地下动力源区域。进入通道后,两人发现地下管道的一处接口正在渗漏少量河水,水流沿管壁滴落,地面已形成一小滩水渍。
“应是管道接口的密封材料老化,导致水流泄漏,影响了水轮的动力输入。”墨尘蹲下身,仔细查看接口处的麻布密封层,“需更换新的密封材料,并用生铁箍加固接口,以防再次泄漏。”
陈砚随即让人取来新的麻布和生铁箍,亲自协助墨尘修复管道。他们首先拆除老化的麻布,用清水冲洗接口处的泥沙,然后将新麻布浸泡在特制的“防渗泥”中,缠绕在接口处,最后用生铁箍将接口牢牢固定。修复完成后,管道的渗水量显着减少,水轮转速逐渐恢复,风箱的鼓风频率也回归正常水平。
回到锻造区时,工匠们已顺利完成首批“翼骨连接件”的粗坯锻造。陈砚拿起一个粗坯,拿起细铣刀亲自演示榫卯接口的打磨过程:“铣刀必须保持‘水平推进’,力度要均匀稳定,每打磨一次,就用矩尺进行一次测量,直至接口的贴合度完全符合规格。”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工匠们的打磨效率显着提升,不到一个时辰,二十个“翼骨连接件”便全部制作完成。经严格测量,所有零件的精度均达到了规格表的标准。
午后,工作重点转向“战车驱动齿轮”的打造。这种齿轮的齿牙锻造难度极大,需先将精钢锻造成圆盘状,再使用“刻齿刀”在圆盘边缘刻出齿牙,每一个齿牙的角度都必须严格控制在“四十五度”。墨尘发明了一种“刻齿定位器”,将圆盘固定于定位器上,通过调整定位器的刻度,确保每一个齿牙的间距与角度都精准一致。
陈砚在机关试验区搭建了一座简易的齿轮测试装置。他将精心打造的齿轮安装于其上,借助水力动力驱动齿轮旋转,同时使用“声振仪”监测齿轮运行时的声响——若齿轮运转流畅,声音应均匀且无杂音;若存在精度瑕疵,则会发出“咔啦咔啦”的异常声响。经过严格测试,首批打造的十个“战车驱动齿轮”中,有九个表现正常,仅有一个因齿牙角度偏差,发出了轻微异响。陈砚迅速指示将其送回锻造区进行重新调整。
夕阳西沉之际,首批机关零件的打造终于圆满完成。二十个“翼骨连接件”、九个“战车驱动齿轮”、十五个“飞鸢平衡配重块”整齐地陈列于石案之上,在余晖的映照下,闪烁着精钢特有的冷冽光芒。工匠们围立于石案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墨尘更是激动地感慨道:“三十年了,工坊终能再次锻造出符合墨家标准的机关零件,这全赖陈大人的功劳!”陈砚微笑着摇头:“此乃众人齐心协力的成果。明日,我们将启动‘墨家飞鸢’的组装工作,力争早日完成原型测试。”
他步至工坊中央,感受着水力动力源持续传递的充沛能量,腰间的青铜残片忽而微微发热,“机关共鸣”功能随之激活,淡绿色的光晕环绕着首批零件闪烁——这不仅是对零件精度的认可,更是对工坊重启的肯定。
离开工坊时,暮色已然深沉。陈砚回首望去,只见工坊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与远处长安城郭的灯火交相辉映,连成一片。他深知,墨家工坊的重启,仅是墨家技术复兴的起点。未来,尚有“墨家飞鸢”的试飞、机关战车的研发、墨家遗迹的探寻等诸多挑战等待着他。然而,只要拥有墨尘与工匠们的坚定支持,以及系统与青铜残片的强大助力,他必能一步步迈向目标,让墨家“兼爱非攻,利天下民”的精神,在大汉的广袤土地上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