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室的僵局像一层厚厚的冰面,覆盖在案件的真相之上。王薇冷静甚至带着几分挑衅的态度,让专案组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和焦躁。明明知道冰面之下有鱼游动,却找不到破冰的钢钎,这种感觉令人无比难受。
张猛灌了一大口浓茶,试图冲散心中的憋闷。“头儿,这女人软硬不吃,所有技术性的问题都被她轻飘飘挡回来,一口咬定是系统误差或者我们计算错误。再问下去,估计她都要反过来投诉我们了。”
陈建国手指敲着桌面,眉头紧锁。他何尝不着急,证据链虽然找到了理论上的漏洞,但无法直接钉死王薇,尤其是时间篡改这种高技术含量的环节,追查起来难度极大,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我们不能总跟着她的节奏走。”一直沉默的林宸忽然开口。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但没有写下任何技术参数或时间点,而是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钟表图案。
“时钟?”张猛有些疑惑,“我们现在的问题不就是时钟不准吗?”
“不完全是。”林宸的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之前一直专注于‘物理时间’——机器的记录、系统的时钟、高速的里程与车速计算。我们证明了酒店的‘物理时钟’快了整整一小时。这是巨大的突破。”
他话锋一转:“但是,王薇的不在场证明,并不仅仅依赖于机器的记录。她还有另一个同样坚固,甚至可能更难以攻破的堡垒:人证。”
“宴会厅里那十几个声称在不同时间段见过她、和她交谈过的人。”赵思妍立刻明白了林宸所指。
“没错。”林宸点头,“机器的记录可以被技术手段干扰,但人的记忆呢?难道那十几个人都在撒谎?或者他们的记忆都被集体篡改了?这听起来更不可思议。”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这确实是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即使证明了监控时间不对,但如果那么多人证都一口咬定在“那个时间”(按照错误监控显示的时间)见到了王薇,案件依然会陷入僵局。王薇完全可以声称自己是按照酒店时钟行动,所有见到她的人自然也会以那个错误时间为准。
“所以,你的意思是?”陈建国看向林宸,他知道这个年轻人肯定有了新的想法。
“我在想,”林宸的语速不快,仿佛在梳理着自己脑海中的思路,“王薇如此精心地策划了物理时间上的诡计,她会不会同样考虑到了‘人证’这个环节?她如何确保这些偶然遇到她、和她交谈的人,能够在她‘需要’的时间段内,‘恰好’地为她作证?”
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一个概念:“她或许,不仅仅篡改了机器的时钟,她还试图影响甚至‘校准’在场所有人的‘心理时钟’。”
“心理时钟?”张猛挠了挠头,“这又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人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和判断。”林宸解释道,“这种感知并不精确,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心理暗示的影响。比如,在一个没有窗户、内容枯燥的会议上,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而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聚会上,你又会觉得时间飞逝。”
“王薇很可能利用了这一点。”林宸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她不需要收买所有人,她只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心理暗示和环境设置,让在场的人在无意识中,对时间点的判断产生一致的、可控的偏差。”
他走到白板前,开始列举可能性:
“第一,环境暗示。酒店宴会厅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让人失去准确时间感的地方。没有窗户,与外界隔绝,灯光恒定。人们判断时间更多地依赖于场内悬挂的时钟、主持人的报时、或者自己的手机。如果场内的时钟本身就是错的(与酒店监控系统同步,快了一小时),或者主持人无意中报错了时间……”
“第二,重复锚定。她可以反复、看似无意地向遇到的人强调或提及错误的时间。比如,遇到熟人,她说‘哎呀,才五点多你就来了?’(实际已经六点多);和人交谈时,她看着手表(可能也被调快)说‘快六点了,会议要开始了’(实际快七点)。这种重复的、来自一个看似可靠信源的时间信息,会不断强化错误的时间概念,成为他人记忆的‘锚点’。”
“第三,行为引导。她可以选择在特定的、错误的时间点去做一些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的事情。比如,在监控显示‘六点整’(实际七点)的时候,故意去和一位重要的嘉宾高声交谈,或者做一个引人注目的动作。那么事后回忆,目击者就会清晰地记得‘六点整的时候,王薇正在和某某说话’,而这个记忆是基于错误时钟的。”
“第四,利用记忆的模糊性和从众心理。人的记忆本身就不精确,尤其是对非关键事件的时间点。事后做笔录时,当第一个人说‘我大概六点左右见到她’,后面的人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暗示,将自己的记忆也向‘六点左右’靠拢,从而形成一种看似高度一致、实则被引导的集体记忆。”
林宸的分析像一把新的钥匙,插入了锈死的锁孔。会议室里的人们听得入了神。这些手段听起来并不高科技,甚至有些“软”,但细细想来,却极其阴险和有效,完美地弥补了物理时间篡改后可能在人证环节出现的漏洞。
“也就是说,”赵思妍若有所思,“她提前到了酒店(实际时间下午六点多),但利用场内错误的环境时钟和主动的心理暗示,让所有遇到她的人,都‘以为’见到她的时间是下午五点多(监控显示时间)?这样,即使我们后期发现了物理时间错误,这些人证依然会坚持他们‘看到’的时间,反而显得我们的调查出了问题?”
“没错!”林宸肯定道,“这就是她双重保险的地方。物理证据和人证相互印证,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即使我们破掉了物理时间这一环,人证这一环依然坚固,她依然可以脱身。”
“太狡猾了!”张猛倒吸一口凉气,“这女人心思深到这种地步?”
“高智商犯罪,往往如此。”陈建国沉声道,“他们不仅利用技术漏洞,更善于利用人和系统的弱点。林宸,这个‘心理时钟’的分析非常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调查方向!”
“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张猛摩拳擦掌,“再去把那些参会者问一遍?拆穿她的心理暗示?”
“那样效果可能不好。”林宸摇摇头,“记忆一旦形成,尤其是被强化过的记忆,很难被轻易扭转。他们会认为我们在诱导甚至逼迫他们改变证词。”
“那怎么办?”
“我们需要找到证据,证明王薇确实实施了这些心理暗示的手段。”林宸思路清晰,“比如,查证宴会厅内悬挂的时钟是否与酒店监控系统同步(快了了一小时);仔细分析她和所有证人的谈话录音(如果有的话),寻找她反复强调错误时间的方式;甚至,找到一两个可能没有被完全‘催眠’的证人,比如那个当时频繁看自己手机时间(网络时间正确)的人,或者对时间特别敏感的人……”
“还有,”林宸补充道,“这反过来也能印证我们的推断。如果她真的费尽心机去‘校准’所有人的心理时钟,那恰恰说明她知道物理时间是有问题的!她需要人证来配合这个错误的时间!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理破绽!”
审讯室的僵局,并没有让林宸沮丧,反而激发了他从另一个维度破局的思路。
物理的时钟可以被篡改,心理的时钟可以被误导。
但真相的时间,永远只有一个。
找到它,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对人心的深刻洞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罪域图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