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服务器房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块,只有机器散热风扇的嗡鸣声证明时间仍在流动。赵思妍屏幕上那行被破解的恶意代码,像一条冰冷的毒蛇,无声地揭示了这场谋杀的真正面目——它不是热血贲张的暴力,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由冰冷数据驱动的自动化处决。
“篡改湿度阈值……触发加湿器最大功率运行……”陈建国重复着这惊人的发现,额头上青筋微微跳动,一种混合着愤怒和难以置信的情绪在他胸腔里翻涌。他办过无数案子,穷凶极恶的亡命徒见过不少,但如此冷血、如此精巧、如此……“干净”的杀人手法,还是头一遭碰到。“就靠这个,就能杀人?”
“理论上,完全可能。”林宸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他大脑中的推理引擎正在全速运转,将所有的线索碎片拼接起来,“极端高湿环境,会严重阻碍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心脏必须加倍工作来试图降温,负荷急剧增加。对于一位可能因长期高压工作而存在潜在心脏风险即使常规体检难以发现、且正处于深度睡眠状态的中年男性来说,这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在尸检表现上,与自然原因导致的猝死极其相似,难以区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串代码,继续道:“而这,正是凶手高明和狡猾的地方。他并没有直接发出‘杀人’指令,他甚至没有直接去控制那台加湿器。他只是像一个黑客园丁,悄悄修改了这栋智能豪宅‘自动灌溉系统’即环境控制系统的一个设定参数。然后,他只需要等待。等待系统在预设的时间,或者根据传感器读数,自动触发那条被修改过的‘养护规则’。是系统‘自己’判断环境‘过于干燥’,然后‘自动’启动了加湿器,并以最大功率运行,直到创造出一个致命的‘热带雨林’环境。”
“自动化陷阱……”赵思妍推了推眼镜,接口道,她的语气里带着技术专家看到精妙设计时那种复杂的欣赏与厌恶交织的情绪,“凶手设计了一个逻辑陷阱,利用系统自身的自动化规则来实施犯罪。他自己则完全置身事外,不需要在犯罪时间出现在现场,甚至不需要在那一刻发出任何指令。所有操作都由系统代劳,日志里记录的也全是系统的‘正常’操作。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加上完美的‘无凶手’作案工具。”
这个推论让陈建国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谋杀,而更像是一场隐藏在科技幕布后的、居高临下的审判和执行。
“所以,我们现在要找的,不是一个在凌晨两点半拿着刀或者毒药的凶手,”陈建国沉声道,努力跟上两人的思路,“而是一个可能在几天前,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就悄悄埋下了这颗‘数字种子’的人。他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或许就像思妍发现的,通过那个异常数据包轻轻‘激活’或‘微调’一下,然后就可以安心睡觉,等待系统自动完成一切。”
“没错。”林宸肯定地点点头,“这就是‘入侵的幽灵’的模式。他的杀人武器不是实体,而是一段代码,一个逻辑漏洞。他的作案手法不是暴力闯入,而是权限提升和数据篡改。他的帮凶,就是这栋他旨在享受的、无比信任的智能住宅本身。”
案件的轮廓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陈建国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最大的困境,“我们怎么证明?怎么向检察官、向法官、向陪审团证明,这段代码是被人故意植入的,而不是系统自身的偶发性故障或者程序缺陷?又怎么证明,就是那个宏科的赵峰,或者被开除的刘伟干的?光凭这段代码和我们的推理,远远不够。”
确实,这是横亘在真相面前的一座大山。法律讲求证据链,尤其是这种开创性的、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谋杀案,更需要无可辩驳的实证。
“我们需要两方面的证据。”林宸沉吟道,思维清晰而缜密,“第一,技术证据链。思妍,我们需要你尽可能溯源。这段恶意代码的编写风格有没有个人特征?它植入系统的大致时间范围能否确定?激活它的那个异常数据包,虽然来源被伪装,但有没有可能通过攻击模式、所用工具库等方面,缩小嫌疑人的范围?甚至,能不能在嫌疑人之一的电脑、服务器访问记录里,找到相关的操作痕迹?”
赵思妍面色凝重地点头:“难度极大,但我会尽全力。代码风格分析需要样本比对,我需要拿到刘伟和宏科技术团队以往的代码样本。时间范围或许可以通过系统备份差异分析进行大致定位。攻击模式的溯源……我需要更多时间深度挖掘网络日志。”
“第二,”林宸继续道,“现实证据链。陈队,我们需要对刘伟和赵峰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刘伟被开除后,他的情绪状态如何?是否有过威胁性言论?他目前的经济状况、工作去向?他是否还保留着能访问明科系统后门的权限或知识?至于赵峰,他的宏科科技与明科的专利纠纷具体到了什么地步?商业竞争是否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他手下是否有能执行这种级别黑客攻击的技术人员?他们两人在案发时间段内的具体行踪和网络活动,需要精确到分钟。”
“明白了。”陈建国立刻拿出手机,“我马上加派人手,双管齐下。张猛!”他再次朝门外喊道。
张猛几乎是窜了进来,他显然一直在门口等着,脸上的表情混合着焦急和好奇。
陈建国迅速将新的发现和侦查方向告诉他:“……现在重点查刘伟和赵峰的社会关系、通讯记录、财务状况、案发时不在场证明,特别是网络活动!要细,要快!”
“自动化杀人?代码?”张猛听得眼睛发直,显然这超出了他传统的办案认知,但他很快甩了甩头,坚定地说,“管他什么妖魔鬼怪,只要是人干的,就一定能找到破绽!交给我了,队长!”他摩拳擦掌地冲了出去,组织人手开展新一轮的摸排。
服务器房里再次剩下林宸和赵思妍。
赵思妍已经重新埋首于代码的海洋,开始了更加精细和枯燥的溯源工作。她像是在打捞一艘沉船的黑匣子,需要从无数破碎的数据残片中,找到记录着关键信息的那一块。
林宸则站在白板前,拿起笔,开始梳理时间线和逻辑图。
他在白板中央写下了“自动化陷阱”四个字,然后画出一条时间轴:
· 潜伏期(t-x天\/周\/月): 恶意代码被植入系统。嫌疑人:刘伟(前技术元老,有权限有能力)、赵峰或其手下(商业对手,可能通过黑客手段)。
· 触发期(案发前30分钟): 异常数据包激活或微调陷阱参数。嫌疑人:同上。
· 执行期(凌晨2:00-3:00): 系统自动执行被篡改的规则,极端加湿环境形成。
· 结果期(凌晨3:02): 陈明心脏骤停,生命监测系统报警。
他在“触发期”那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是那个时间点触发?是随机选择,还是有什么特定意义?是凶手手动远程触发,还是设置了某种条件触发,比如监测到陈明进入深度睡眠?
他又在“潜伏期”画了一个圈。代码是如何被植入的?是通过刘伟可能留下的后门?还是利用了一个未被发现的系统漏洞?如果是后者,那这个漏洞是否还存在?是否会被再次利用?
问题一个接一个,逻辑链条上还有不少缺失的环节。
时间在沉默而紧张的工作中再次流逝。窗外天色渐暗,别墅里亮起了柔和的智能灯光,但这温暖的光线却无法驱散弥漫在案件之上的冰冷迷雾。
突然,赵思妍的电脑发出了一声清脆的提示音——是她设置的某个深度扫描程序完成了。
她立刻点开结果报告,快速浏览着,眉头越皱越紧。
“林宸,”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困惑和新的发现,“我尝试对那一段恶意代码进行特征匹配,在庞大的公共漏洞数据库和恶意软件样本库中进行搜索……”
“有匹配吗?”林宸立刻走到她身后。
“没有完全匹配的。”赵思妍摇了摇头,但指着屏幕上一处高亮标记,“但是,这段代码里用来进行数据混淆和隐藏自身的一个小技巧,其编程风格和实现方式,与三年前一个被称为‘幻影’的黑客组织使用的某个工具包里的模块,有高度相似性。那个组织以擅长制造难以追踪的网络幽灵而闻名,后来似乎销声匿迹了。”
“幻影?”林宸重复着这个名字,这是一个全新的线索,完全跳出了刘伟和赵峰的范畴!“能查到更多关于这个组织的信息吗?或者,刘伟、赵峰他们,是否可能与这个组织有关联?”
“信息很少,‘幻影’非常神秘,几乎没有留下真实身份信息。”赵思妍快速查询着内部和安全部门的数据库,“至于关联……需要时间交叉比对。但是,如果这条线索是真的……”
那就意味着,凶手可能并非他们目前重点调查的两人,或者,这两人中的一个,与这个神秘的黑客组织存在着不为人知的联系!案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陡然增加。
自动化杀机的迷雾之后,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幽灵魅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罪域图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