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上道祖手中芭蕉扇轻拂,那股难以言喻的丹香愈发浓郁,并非单一气味,而是仿佛汇聚了天地初开时的清浊二气、日月星辰之精、万物生发之机,沁入每位仙官的神魂深处。原本低语的仙官们不约而同地静默下来,整座兜率宫陷入一种深邃的宁静,唯有头顶星穹虚影中星辰运行的轨迹似乎也随着道祖的意动而放缓了流转。
谢珩与南斗北斗十三位星官,作为新晋仙官,被引至一处离八卦炉不远不近、视角极佳的位置站定。他抬眼望去,正对面高台之上,酆都帝君玄奥身影朦胧,与身旁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旒冕的玉皇大帝,以及凤冠霞帔、雍容华贵的王母娘娘并列。三位三界至尊虽气息各异——帝君幽邃,玉帝威严,王母慈和——此刻却仿佛与这兜率宫的道韵融为一体,静待讲道开始。其余仙官,如南海三仙翁、赤脚大仙、妈祖、李靖哪吒父子、四大天王、太白金星等,则依品阶序列,肃然立于两侧及后方,神情专注。
太上道祖并未即刻开口,他目光平和地扫过下方众仙,最终在那旋转的星穹上停留片刻,仿佛在调整着整片天地的“呼吸”。半晌,他苍老而温和的声音才缓缓响起,初时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位仙官的心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口并非高深法诀,而是最基础的《道德经》文,但由道祖亲口诵出,每一个字都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化作实质般的道纹在虚空中显化、交织、湮灭、重生。谢珩只觉得神魂一震,这些他早已熟读甚至向忘川名士讲解过的经文,此刻听来却如同第一次听闻,字字珠玑,直指本源。他仿佛看到了“无”中生“有”的那一刹那,看到了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
道祖的声音不疾不徐,继续流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话音落下,他手中芭蕉扇对着八卦炉方向轻轻一扇。没有风火涌动,但那炉周缭绕的混沌气息却骤然翻滚,化作一幅不断演化的太极图,阴阳鱼缓缓旋转,生灭不息,其中仿佛蕴含着宇宙生灭、万物兴衰的全部奥秘。
“丹之一道,非止炉火烹炼,金石相济。” 道祖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其本质,乃效法天地,调和阴阳,夺造化之机,逆返先天。”
他并未直接讲解具体的炼丹手法或丹方,而是从“道”的层面阐述丹理。他讲述“精气神”三宝如何对应天地人三才,如何在体内炉鼎中煅烧凝练;讲述“火候”并非单纯的温度控制,而是心念与天地节律的共鸣,是“勿助勿忘”的绵绵若存;讲述“药物”不拘于有形之物,天地灵气、星辰光辉、乃至自身一念清净,皆可入药。
随着道祖的讲述,他时而指向头顶星穹,星辰轨迹随之变化,演示周天运转与丹道火候的关联;时而轻点虚空,便有五行灵气显化,相生相克,阐述炼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至理;时而目光垂落,众仙官便觉自身神魂仿佛被洗涤,杂念顿消,灵台清明。
讲道持续了三天三夜。
这期间,兜率宫内异象纷呈。时而道祖一言落下,虚空生莲,金花乱坠,道韵凝结成实质的符文,融入听道者眉心;时而他沉默片刻,整座宫殿便陷入绝对的寂静,连星辰运转都仿佛停滞,唯有那玄妙的道韵在无声地流淌,让众仙沉浸于“大音希声”的境地。
众仙官的状态也各不相同:
谢珩 与 南斗北斗十三星官 站在一处,收获尤为巨大。谢珩感到自身使君权能与道祖所讲的“调和阴阳”、“执中守一”之理暗暗相合。他管理忘川,汇聚不同时代、不同性情的名士,使其和谐共处,各展所长,这不正是一种另类的“炼丹”吗?将纷杂的“药材”(名士魂灵)置于“炉鼎”(忘川郡)之中,以“法则”为火候,以“调和”为配伍,最终炼出的,是文明的延续与精神的升华。他心有所感,周身气息愈发圆融,那枚置于怀中的蟠桃残余精华,也在道韵催化下加速炼化,滋养着他的仙基。南斗星官们聆听“生”之奥义,周身青色星辉愈发温润,仿佛能滋养万物;北斗星官们感悟“肃杀”与“秩序”背后的平衡之道,银色辉光更显凝练深邃。他们不时与谢珩交换眼神,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明悟与欣喜。
酆都帝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 三位至尊,始终端坐,面容平静。他们境界高深,道祖所讲虽是其理,但不同角度聆听,自有不同收获。帝君周身幽光随着阴阳演化的节奏微微起伏,似乎在印证幽冥法则与天地大道的关联;玉帝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如何将丹道中的“调和”之理运用于三界治理;王母则时而颔首,似对“孕育生机”、“稳固根基”的部分颇有感触。
赤脚大仙 听得抓耳挠腮,时而恍然大悟,拍腿叫好(被旁边仙官以眼神制止),时而愁眉苦脸,显然有些关窍尚未想通。他不在乎形象,直接盘膝坐下,拿出腰间红葫芦灌了一口,似是想借酒助悟。
孙悟空 起初还能耐着性子听一会儿,但很快便觉得这些玄奥道理太过枯燥。他猴性难耐,开始东张西望,目光最终牢牢锁定在那八卦炉上,抓耳挠腮,对炉中可能正在炼制的丹药充满了好奇,几次想凑近去看,都被侍立炉旁的金角、银角童子紧张地拦住。太白金星则一直分神留意着这猴头,生怕他闹出什么乱子,拂尘柄时刻准备着敲下去。
南海三仙翁 听得眉开眼笑,福禄寿三星气息交融,祥和之气弥漫,显然这“生生不息”、“绵延长久”的丹道至理与他们神职极为契合。
妈祖娘娘 与 水德星君 静立聆听,周身水汽氤氲,仿佛在印证“上善若水”与丹道中“柔火”、“文烹”的相通之处。
托塔天王李靖 面容肃穆,听得极为认真,似乎想从丹道的“掌控火候”、“君臣佐使”中领悟兵家阵势与御下之道。哪吒 则早已神游天外,靠着殿柱打起了瞌睡,被李靖发现后瞪了一眼,才勉强站直。
四大天王 分立四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其弦无声自振,暗合音律与道韵;增长天王掌中宝剑微鸣,似在感应肃杀与生机的平衡;广目天王臂缠灵蛇,目光锐利,观察着道韵流转的细微变化;多闻天王手持宝伞,伞沿清辉流转,仿佛在吸纳讲道中散逸的灵机。
太白金星 除了分心监视孙悟空,自身也听得如痴如醉,白须无风自动,手中拂尘紫光隐隐,显然收获不小。
三日转瞬即逝。
当太上道祖最后一句“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道音缓缓消散于星穹之下时,整座兜率宫仿佛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洗礼,道韵沉淀,光华内敛。众仙官仍沉浸在玄妙的道境中,久久未能回神。
高台之上,酆都帝君率先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难得的温和:“千年未见,道兄之道,愈发精深了。此番讲道,于阴阳轮转之妙,又添新解。”
玉皇大帝含笑点头:“道祖所言‘执中守一’,‘调和万方’,于天庭治理,亦是明灯。”他语气中带着对老友的敬重与叙旧的感慨。
王母娘娘亦笑道:“听闻道祖近日新得一炉‘九转紫金丹’,不知可否让我等开开眼界?”三位至尊千年未见,此刻气氛融洽,低声交谈起来,话语间满是岁月沉淀的情谊与对大道不懈的探求。
太上道祖微微一笑,目光却越过他们,落在了正与南斗星官低声交流感悟的谢珩身上。他身形未动,下一瞬,却已悄然出现在谢珩面前。
“小友便是忘川使君?”道祖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探究。
谢珩猛然回神,见是道祖亲至,心中一惊,连忙躬身行礼:“晚辈谢珩,拜见道祖!”
“不必多礼。”道祖虚扶一下,目光深邃地看着他,“老道观小友气息,与这忘川之地牵连极深,更隐隐有调和诸般异种气机之能。方才听道,小友似有所悟,可与老道说说?”
谢珩受宠若惊,稳了稳心神,将自己聆听丹道至理时,联想到管理忘川、调和名士气运的感悟细细道来:“…晚辈愚见,治郡如炼丹,名士为药,法则为炉,调和为火,所求非长生不死之丹,乃文明传承、精神不灭之果。不知此解,是否牵强?”
太上道祖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赞赏的笑意:“妙!甚妙!以小见大,触类旁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汝这忘川,集千古英魂之‘阴’,汇其精神志气之‘阳’,以一方特异法则‘冲气’调和,自成天地,延续文明,此确为另类‘炼丹’,且所炼之‘丹’,其意深远,不下于九转金丹。小友能悟得此理,可见慧根不凡。”
得到道祖如此赞誉,谢珩心中激动,再次躬身:“道祖谬赞,晚辈惶恐。”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阵喧闹。
“哎呦!老倌儿!你就让俺老孙看看嘛!就一眼!”却是孙悟空不知何时溜到了八卦炉旁,正围着炉子打转,想去掀那炉盖,被金角银角童子死死拦住。太白金星也急忙赶过去,拂尘柄敲在孙悟空头上:“你这猴头!道祖丹元重地,岂容你胡闹!”
太上道祖见状,也不生气,反而呵呵一笑,对谢珩道:“你看这猴头,心性跳脱,难耐寂寞,却也自有其纯真未凿之处。丹道玄妙,各有其缘,强求不得。” 他话语间,对孙悟空的性子似乎颇为包容。
谢珩看向那边鸡飞狗跳的场景,又看看眼前慈和的道祖,心中若有所悟。道,确实无处不在,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另一边,十三位星官也各有收获,彼此交流,气息愈发凝练。南斗星官们讨论着如何将“注生”之能与丹道“孕育生机”相结合;北斗星官则探讨“肃杀”与“平衡”在命数运转中的精妙应用。
赤脚大仙似乎终于想通了某个关窍,哈哈大笑,又灌了一口酒。妈祖与水德星君相视而笑,显然皆有所得。南海三仙翁抚掌而庆,周身祥光更盛。
丹元大会虽已结束,但道祖讲道留下的余韵,以及众仙官各自的感悟与交流,却在这兜率宫内持续发酵,化为各自道途上宝贵的资粮。而对谢珩而言,此次离恨天之行,不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自身职责的理解,更得到了太上道祖的亲口指点,其收获,远非任何丹药法宝可比。他望着这玄妙的兜率宫,心中对未来的忘川治理,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从前有个忘川郡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