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首页 >> 我在明朝修铁路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虎狼踢开永乐留里克的崛起重生六零农媳有空间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李辰安钟离若水大明流匪犁汉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醉枕江山
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 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文阅读 - 我在明朝修铁路txt下载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5章 张居正的视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北京,紫禁城,文渊阁。

初夏的午后,熏香从精致的狻猊铜炉中袅袅升起,试图驱散这权力中枢固有的沉闷与压抑,却终究难以化解当朝首辅张居正眉宇间那凝聚不散的沉郁。他面前宽大的紫檀木公案上,左右摊开着两份刚刚送到的部议奏本——一份来自户部,一份来自工部,议题皆指向千里之外的徐州铁路。

他先阅户部之议。行文是老于世故的尚书风格,措辞圆滑谨慎。奏本中承认,根据陈文烛所呈数据,铁路于“节流”(降低运输成本)、“开源”(可能扩大税基、促进商贸)方面“似有裨益”,“其法或可参酌”。但笔锋随即一转,重点落在了“然”字之后:“然漕运规制,行之百五十年,关乎数百万漕丁、沿河百姓生计,实乃国本所系。骤改旧章,恐致人心惶惶,滋生事端,不可不虑。” 末了,建议“可于徐州一地继续观其效,暂不宜广布天下,以免动摇大局。” 通篇读下来,是一种典型的官僚式回应:不否认好处,但更强调风险,倾向于维持现状,缓慢观望。

再看工部奏本,则更是充斥着保守气息。满篇皆是“臣闻三代圣王,垂拱而治,不贵异物”、“工巧之器,恐滋奢靡,坏人心术”之类的道德高调,对铁路本身展现出的效率与力量几乎避而不谈,反而抓住“凿山铺轨,恐伤地脉”、“铁兽轰鸣,惊扰地方安宁”等由弹劾奏章中来的罪名大做文章,结论自然是“奇技淫巧,无关宏旨,宜加裁抑,以正视听。”

这些反应,大抵都在张居正的预料之中。他执掌中枢多年,深知这些部院堂官们的心思。户部掌钱粮,最怕生出额外开支和动荡;工部循旧例,对新奇事物本能排斥。他们奏本中的冠冕堂皇之词,与其说是基于对铁路本身的深刻理解,不如说是基于自身衙门利益和官场惯性做出的稳妥选择。

他真正在意的,并非这些纸面上的敷衍之词。他轻轻推开那两份奏本,从一摞密函文书中,抽出了一份由心腹幕僚精心整理、誊抄清晰的《徐州铁路近况详录》。这里面没有经内阁润色的官样文章,只有从不同渠道——包括陈文烛的密报、通过汪承业等人网络收集的市井信息、甚至潜伏在徐州的眼线的回报——汇总而来的、更为真实和鲜活的图景。

他的目光沉稳地扫过纸上的条目:

“启明号”机车已实现徐(州)萧(县)间每日稳定往返,货运量由初时每日不足二十吨,已稳步攀升至近五十吨,且仍有商贾持续预订仓位,需求旺盛。

萧县山炭外销因运价大降、速度倍增,已打开徐州及周边市场,价格上扬约两成,炭窑主利润增加,雇佣矿工增多,萧县地方商税月度环比增幅明显。

徐州西站周边,自发形成新的货栈、车马行、脚店乃至食肆,商贸活跃度远超预期,有效吸纳了部分流民劳力,市面治安反而好转。

铁路沿线村落,初期因谣言引发的恐慌已基本平息,百姓因物流便利,农副产品更易出售,或直接在铁路相关行业谋得生计,对铁路态度由疑惧转为接受乃至欢迎。

林昭处理李家庄阻路事件,未动用武力弹压,而以“增补偿、修水利、允用工”三策疏导,显其并非鲁莽技匠,颇通晓民情与权变之道。

一条条,一件件,虽琐碎,却拼凑出一个超越争论、正在发生的现实。张居正的目光在“林昭”二字上略有停顿,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值房内显得格外清晰:“不尚空谈,唯务实效。以利导之,以工代赈,化解民怨于无形……此子,不止精于匠作,更深谙驭民安邦之实学。” 他眼中闪过一丝极淡却真实的赞赏。于他这般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实干派政治家而言,一个能创造实利、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其价值远胜于十个只会空谈道德、于国计民生无甚裨益的清流言官。

他的视线越过眼前的文书,投向了悬挂在东壁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地全图》。帝国的山川河流、州县疆域尽收眼底。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首先落在了那条纵贯南北、蜿蜒如带的蓝色线条上——京杭大运河。这条自前元以来便是帝国经济命脉的黄金水道,如今在他心中,却更像是一条沉疴缠身的巨蟒。河道淤塞,需年年耗费巨资疏浚;漕粮转运,沿途损耗、漂没、官吏层层盘剥,实际抵达京通二仓的粮食往往不足七成;漕运衙门体系庞大,利益盘根错节,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每年吞噬的国帑是一个令他这个首辅都感到心惊的数字。更棘手的是,这条“生命线”极其脆弱,一旦北方干旱,运河水量不足,或是黄河泛滥冲毁河道,整个北方的物资供应便会陷入瘫痪。

而他所力推的“一条鞭法”,其核心之一便是将大部分田赋、徭役折成银两征收。这固然简化了税制,增加了国库的白银收入,但也对高效的物流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需要将分散的税银安全、快速地集中,更需要将各地用银钱采购的物资(尤其是军需)及时运抵所需之地。漕运体系的低效与弊病,已成为他改革路上的一大梗阻。

就在这时,“铁路”这两个字,伴随着徐州传来的那些具体数据和鲜活事例,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在他脑海中划过,提供了一种跳出旧有框架的全新可能。这钢铁的脉络,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快速、更高效、更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运输方式。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地图上从“徐州”这个点开始,缓缓向北移动。指尖掠过广袤的山东平原,划过河北大地,最终停留在了标志着九边重镇的“蓟州”、“宣府”、“大同”、“辽阳”等地名上。这些地方,驻扎着帝国最精锐也最庞大的边防军队,每年消耗的粮饷、草料、军械是一个真正的天文数字。而维持这条漫长防线的后勤补给线,其艰难与耗费,更是远超常人想象。“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古人所言,绝非虚言。若是……若是在内地与边防重镇之间,能铺设数条这样的钢铁铁路……

他的思绪又飘向了近年来令他焦头烂额的各地灾荒。河南、山东、北直隶,几乎每隔几年便有或大或小的旱灾、涝灾、蝗灾发生。一旦成灾,运河的运力立显捉襟见肘,赈济粮草转运迟缓,往往错失最佳救灾时机,导致流民遍地,甚至演变成燎原的民变,严重动摇统治根基。倘若能有铁路……

“速则变生,迟则祸起。” 张居正喃喃念出这八个字,这是他自踏入权力核心、尤其是推行改革以来,最深切、也最残酷的体会之一。信息传递的速度,军队调动的速度,物资转运的速度,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力、边疆的稳固和内部的安宁。而铁路,恰恰在“速度”这一关键要素上,展现出了颠覆性的潜力。它不仅能运货,更能快速运兵!这对于平息地方叛乱、威慑潜在的不臣之心,意义非凡。

当然,他的视野远不止于此。漕运集团,这个依附在帝国躯体上的庞大寄生体系,早已是他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清理财政的最大绊脚石之一。其内部贪腐成风,外部与地方势力、朝中官员勾连甚深,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能借铁路这新生事物,巧妙地撬动、甚至逐步取代部分漕运功能,无异于为他艰难的改革事业,搬开一块最顽固的巨石。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

风险,他看得清清楚楚。朝野保守势力的非议与攻讦,漕运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可能引发的局部动荡和失业问题,以及这前所未有之事物本身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难题。这些,都将是悬在他和林昭头顶的利剑。

但是,与铁路可能带来的——巩固边防、提升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高效赈灾安民、充盈国库、乃至削弱旧利益集团为改革扫清障碍——这些巨大的、战略层面的收益相比,张居正认为,这些风险,值得一冒,也必须一冒。

他不需要,也无力立刻就在全国范围内大修铁路,那既不现实,也过于激进。他需要的,是一个成功的、无可辩驳的范例。一个能用铁一般的事实和实实在在的效益,堵住所有反对者之口的“样板工程”。

徐州,陈文烛,林昭,以及那条已初见成效的徐萧铁路,正是他眼下所能找到的、最佳的实验田和示范点。

思虑及此,张居正心中已有决断。他提起那支御赐的、沉甸甸的朱笔,并未在那两份部议奏本上直接批复意见——那将立刻引发新一轮的朝堂争论。而是取过一张空白的、用于起草内阁初步处理意见的票拟笺,沉吟片刻,运笔如飞,写下几行瘦硬冷静、力透纸背的字:

“徐邳铁路,事属创举,利弊当使明验。着该抚、按并知府陈文烛,务求稳妥,详核实效,据实奏报。漕运攸关,亦不得偏废,该部知之。”

这是一道极其典型的、充满张居正个人风格的批示。表面上四平八稳,不偏不倚,未明确表示支持,也未采纳反对废止的意见,仿佛只是要求继续观察。但内里却暗藏机锋。“务求稳妥”是对地方官员的保护,暗示不必急于求成,避免授人以柄;“详核实效”则清晰地指明了方向,将评判的标准牢牢锁定在“实际效果”上,而非空洞的道德争论;“据实奏报”更是要求将最终评判权,通过“实”字,间接收归他这位看重实效的首辅手中。最后那句“漕运攸关,亦不得偏废”,既是面对现实的政治平衡术,安抚庞大的漕运体系,也是对漕运集团的一种无声警告:朝廷知道你们重要,但也知道铁路的存在,莫要再行过分阻挠之举。

票拟很快送入司礼监,披红用印,作为正式的谕旨下发。

当这道旨意经由驿站系统,快马加鞭传回徐州府衙时,陈文烛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中捧着抄录的文本,反复咀嚼了数遍,紧锁了多日的眉头终于缓缓舒展,长长地舒出了一口压抑已久的浊气。他立刻命人请来林昭。

“林总办,你看。”陈文烛将旨意抄本递给林昭,语气中带着如释重负的感慨,“阁老……终究是给了我们机会,但这也是一道再明确不过的紧箍咒啊。‘详核实效’……这简简单单四个字,重逾千钧!往后,你我肩上担子,更重了!”

林昭接过纸张,目光迅速扫过那几行决定他们命运的文字。他的脸上没有露出狂喜,眼神却骤然变得锐利起来,仿佛有火焰在其中跳动。他从中读出的,不仅仅是高层默许下的生存空间,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期待,以及随之而来的、如山压顶般的压力。

“府尊大人所言极是。”林昭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冷静,“然而,学生以为,阁老心中所期许的‘实效’,恐怕远非眼下徐萧之间这点商货便利、税收增益所能完全体现。”

“哦?”陈文烛微微挑眉,“你的意思是?”

林昭走到悬挂在书房一侧的徐州及周边区域图前,手指先点在徐州,然后果断地向北移动,越过黄河,直指河南、山东乃至更远的北疆。“漕运之积弊,首在迟缓与靡费,致国用不足;边防之心腹大患,在于粮饷转运维艰,将士常有匮乏之忧。阁老目光如炬,胸怀天下,其所虑者,乃是整个帝国的运转效率和安危根基。”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陈文烛,“若我徐邳铁路,最终仅仅止于促进地方商贸,不过是一条跑得快些的商路罢了。唯有在关乎国运的关键时刻,展现出它无可替代的、决定性的战略价值,方能真正入得阁老之眼,从‘奇技’升华为‘国策’!”

陈文烛闻言,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若有所思地抚着胡须:“你是说……需要一场……危机,来证明铁路的真正力量?”

“非是学生期盼危机。”林昭目光深邃,望向窗外北方略显阴沉的天际,“然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学生近日观北方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恐非吉兆。若今夏河南、山东等地,果真出现大规模旱情,以致粮荒、流民,乃至……边储告急,届时,便是我等这条钢铁之路,彰显其超越漕运、定鼎乾坤之‘实效’的最佳时机!也是唯一的时机!”

陈文烛倒吸一口凉气,被林昭话语中隐含的庞大格局和风险所震撼。这已不仅仅是在经营一条铁路,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

仿佛是命运的巧合,抑或是林昭那基于有限信息却异常敏锐的预感得到了印证。就在张居正的这道旨意抵达徐州后不到十日,数匹来自北方的、带着六百里加急标志的驿马,风尘仆仆、马蹄声碎地分别驰入北京城的通政司与户部衙门。紧急文书的内容,初步印证了林昭那不祥的预感——河南布政使司及山东部分地区奏报,入夏以来,雨水极度稀少,田地龟裂,禾苗枯黄,若未来半月再无有效降雨,今夏恐酿成数十年不遇之特大旱灾,恳请朝廷早做准备。

一场潜在风暴的预警,已然随着急促的马蹄声,传入了帝国的中枢。

当这份加急灾情简报被送到文渊阁张居正的值房时,他迅速浏览完毕,古井无波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是那握着纸张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些。他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东壁那张巨大的《大明舆地全图》,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标注着“徐州”的那个点,与此刻正被旱魃阴影笼罩的“河南”、“山东”之间,来回地、轻轻地划过。那条尚未完全连接起来的钢铁线路,在这一刻,似乎被赋予了全新的、沉重的使命。

视野已经打开,棋盘已经布好,潜在的危机正在酝酿。现在,只待那决定性的棋子,如何在这关乎无数人命运与帝国未来的棋局上,落下它的重量。徐州的钢铁巨龙,是否真能如林昭所期盼的那样,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之手?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但博弈的层级,已然骤然提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在明朝修铁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麻衣大相师莲花楼:十年生死不思量我在决斗都市玩卡牌原神:逆徒,连师姐也不放过报告夫人,纪少又来要名分了假如被清冷美少女盯上巨星洪泽四合院:生那么多孩子!怪我咯锦衣卫招狱小卒,开局捆绑公主幸运古神事务所法师乔安重生之天生我才阮门闺战,半江瑟瑟半江红陈二傻的美丽生活领证当天被悔婚,她带崽改嫁豪门今夜来港茅山鬼道极品小农民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三国之龙战八方
经典收藏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大秦:祖龙假驾崩,朕当真了!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大唐皇太子大秦之纵横天下视频通古代,李二变身蜀汉通天代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魅影谍踪万界临时工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大明刑王大唐第一嫡子我于历史中长生厨神:从烧尾宴开始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史上最强侯爷大明猛回头冰山王爷的搞笑妃
最近更新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撰鼎记猎秦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山河劫之青云志糊涂县令贾清廉双生龙影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儒心弈世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
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 我在明朝修铁路txt下载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 - 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