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在忙碌中飞逝,如同被秋风卷走的银杏叶,仓促却绚烂。期末的压力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肩头。宁晚感觉自己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弦,在《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艰深理论、《计量经济学前沿》的复杂推导和《数据科学基础》的编程实践之间疲于奔命。
与江野的交流,在这种高强度运转下,变得更加务实和碎片化。有时是在食堂匆匆扒饭时的几句关键问题探讨,有时是深夜邮件里简洁的文献推荐或思路点拨。他们像两个在各自隧道里埋头挖掘的矿工,只在需要交换工具或确认方向时,才敲击岩壁,发出清脆的回响。
《数据科学基础》的课程项目最终答辩安排在学期最后一周。宁晚站在讲台上,清晰地阐述着自己如何利用多重插补处理缺失数据,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消费者行为。她展示了模型的评估结果,虽然算不上惊艳,但逻辑严谨,步骤清晰,尤其是对数据缺陷的处理,得到了授课教授的肯定。
答辩结束,她长舒一口气,感觉卸下了千斤重担。走出教学楼,冬日的阳光苍白而清冷,却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手机震动,是江野发来的消息,依旧言简意赅:
“项目完了?”
“刚答辩完。”她回复,指尖带着一丝解脱的轻快。
“南区食堂,老位置,二十分钟?”
宁晚看着这条几乎成了固定模式的邀约,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似乎成了他们之间不成文的约定,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便会在那张靠窗的餐桌旁,用一盘辣子鸡丁来短暂地慰藉彼此疲惫的神经。
“好。”
她到的时候,他已经坐在那里,面前放着两杯热水。他看起来也有些疲惫,眼下有淡淡的青影,但眼神依旧沉静。
“顺利?”他问,将其中一杯水推到她面前。
“还行。教授肯定了数据处理的思路。”宁晚坐下,双手捧住温热的杯子,汲取着暖意,“多亏了你之前的提醒。”
他几不可察地摇了下头,像是觉得这不值一提。“基础操作而已。”
辣子鸡丁很快上桌。红油赤酱,香气诱人。两人安静地吃着,享受着这片刻的安宁与饱足。
“下学期,”江野忽然开口,打破了进食的沉默,“实验室和经院有个合作项目的意向,关于用agent-based modeling(基于主体的建模)模拟政策在异质性群体中的扩散效应。”
宁晚夹菜的动作微微一顿,抬起头看他。Agent-based modeling(Abm)?这是她之前在b大接触过、却一直觉得门槛太高而未能深入的方向。它通过模拟微观个体的互动来涌现宏观现象,与她感兴趣的行为经济学和复杂系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我们实验室负责建模和计算部分,”他继续说道,语气平淡得像是在描述天气,“经院那边需要有人负责理论基础、参数设定和现实意义阐释。李老师(那位以严苛着称的宏观经济学教授)在找合适的学生。”
宁晚的心脏猛地跳动起来。李老师正是她这学期《高级宏观经济学》的授课老师,那位让她又敬又畏的老教授。她想起自己那篇得到不错评价的课程论文,想起答辩时教授眼中那丝赞许。
他是在暗示什么吗?还是仅仅分享一个信息?
她看着他,试图从他平静无波的眼眸中读出更多内容,却一无所获。他只是陈述着一个事实,然后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她。
“我……”宁晚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声音有些发紧,“我对Abm很感兴趣,但之前只是浅尝辄止,担心能力不够。”
“能力可以积累。”他放下筷子,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一种审视般的认真,“关键是是否有跨界的意愿和承受不确定性的准备。这个项目,不确定性很高。”
他没有给她虚假的鼓励,而是清晰地指出了挑战。这种坦诚,反而让宁晚更加心动。她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能让她真正踏入交叉学科研究腹地的机会,一个能让她离他所在的那个理性世界更近一步的机会。
“我想……试试。”她听到自己清晰地说道。
江野点了点头,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宁晚似乎捕捉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极其微弱的满意神色?或许只是她的错觉。
“嗯。”他应了一声,重新拿起筷子,“具体信息,李老师后续会发布。可以提前看些Abm的基础文献和经典经济应用案例。”
“好。”宁晚应下,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要去查阅哪些资料。那幅被她挂在墙上的银杏标本画,仿佛也在这一刻,与这个突如其来的、充满挑战的可能性产生了某种隐秘的关联。
饭后,两人并肩走出食堂。冬日的寒风凛冽,宁晚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项目周期可能很长,会占用很多课余时间。”江野的声音混在风里,显得有些模糊,却又异常清晰。
“我知道。”宁晚抬头,迎上他看过来的目光,眼神坚定,“我不怕。”
他看着她,看了好几秒,然后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唇角。那弧度极小,转瞬即逝,却像投入冰湖的一粒石子,在宁晚的心底漾开了一圈温暖的涟漪。
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与她一起,走在返回宿舍区的路上。
交叉的路径,已然在面前展开。
而他给出的,不是拉着她前行的手,而是一张指向更广阔天地的、未署名的地图,和一句关于前方风浪的、平静的提醒。
这份沉默的信任与邀约,比任何热情的鼓励,都更让她充满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