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宁晚按照江野说的时间,准时出现在“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实验室门口。深吸了一口气,才轻轻敲了敲门。
门从里面被拉开,江野站在门口。他依旧穿着那身浅灰色的实验服,身形挺拔,眼神清冽。看到是她,他侧身让开通道:“进来吧。”
实验室内部比昨天惊鸿一瞥时感觉更宽敞一些。空调维持着恒定的低温,空气中漂浮着极细微的仪器运行声,像某种低沉的背景音。几台大型设备安静地矗立着,指示灯规律地闪烁。靠窗的位置摆放着几台高性能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数据可视化图像。
除了江野,实验室里还有另外两个学生,正聚在一台仪器前低声讨论着,见到宁晚,只是抬头友善地点了点头,便又投入了他们的工作。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高效而专注的氛围。
“这边。”江野低声示意,带着宁晚走向他常用的那片区域。他的工作台整洁得近乎苛刻,除了电脑、几本摊开的笔记本和一堆打印的论文,几乎没有私人物品。
“坐。”他拉过旁边一张空闲的转椅。
宁晚依言坐下,目光不由自主地被电脑屏幕上那不断变化、如同神经网络般交织延伸的动态图形所吸引。“这就是……你们模拟的系统?”
“嗯。”江野在旁边的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了另一组参数,屏幕上的图形随之开始以另一种模式演化,“一个简化的人工经济体,观察信息异质性和交易规则如何影响宏观波动。”
他的解释依旧简洁,但宁晚结合昨天看的那篇艰涩的预印本,竟能模糊地抓住一些关键点。她看着那繁复而有序的图形,仿佛看到了抽象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之间,那些被数学和代码搭建起来的桥梁。
“要试试吗?”江野忽然问。
宁晚愕然转头:“试什么?”
“调整几个参数,看看系统会如何响应。”他指着屏幕上几个可输入的变量框,“很简单,只是改变初始值。”
宁晚的心跳微微加速。这不再是隔着屏幕的观看,而是亲手触碰他世界的边界。她有些紧张地看了看他,他眼神平静,带着鼓励。
“我……可能弄不好。”
“没关系,可以重置。”
她深吸一口气,将注意力转回屏幕。凭着对经济学基础的理解,她小心翼翼地修改了一个关于“市场信心”的参数值,将初始值调低了一些。
按下确认键。
屏幕上的图形骤然变化!原本相对平稳的波动曲线瞬间变得剧烈,如同陷入狂躁,几个节点的连接迅速断裂、重组,整个网络结构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湍流状态。
宁晚吓了一跳,下意识地看向江野。
他却似乎并不意外,目光专注地追踪着屏幕上的变化,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interesting……”他低声自语,随即指向图形中一个剧烈震荡的区域,“看这里,信心参数的微小下调,通过网络结构的放大效应,导致了局部崩溃,并且正在向外扩散……”
他俯身靠近,为了让她看得更清楚,他的手臂几乎挨着她的肩膀,温热的体温隔着薄薄的衣物隐约传递过来。他指着屏幕,用尽可能直观的语言解释着背后复杂的动力学机制。
宁晚屏住呼吸,能闻到他身上干净的、混合着淡淡消毒水和纸张的气息。他靠近带来的压迫感,与他沉静专业的讲解奇异地交织在一起,让她耳根发热,大脑却前所未有地飞速运转,努力跟上他的思路。
“……所以,模型的稳健性边界,比我们之前设想的更脆弱。”他总结道,直起身,看向她,眼神里带着一丝属于研究者的、纯粹的亮光,“你这个无意的操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例。”
宁晚看着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因知识发现而产生的愉悦,看着他因专注而微微发亮的脸庞,心里那份紧张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被认可的满足感。她不仅没有搞砸,反而在无意中,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数据点”。
“我……只是随便调的。”她有些不好意思。
“直觉有时比刻意的设计更有效。”他淡淡地说,重新在电脑上操作了几下,将系统参数重置。
接下来的时间,江野没有再让她动手,而是继续向她展示了模型的几个核心功能,解释了不同模块代表的经济学含义。他依旧话不多,但讲解的逻辑极其清晰,偶尔会停下来,确认她是否跟上。
宁晚沉浸在这种一对一的、深入的知识传递中。实验室里只有仪器低沉的运行声,和他低沉平稳的嗓音。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光洁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斑。
当江野终于结束讲解,看向她时,发现她正微微蹙着眉,盯着屏幕上某个公式,嘴唇无意识地轻轻动着,像是在默念什么。阳光勾勒着她专注的侧脸,睫毛在眼睑下投下细密的阴影。
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比预想的要久。实验室的冷光映在他眼底,那深处似乎有什么情绪极快地掠过,如同平静湖面下转瞬即逝的鱼影。
宁晚似乎察觉到他的注视,抬起头,恰好对上他未来得及完全收回的目光。那目光太深,里面翻涌的东西让她心头一跳,下意识地避开了对视。
“差不多了。”江野移开视线,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平静,仿佛刚才那瞬间的凝望只是她的错觉。“你该回去准备晚上的小组讨论了。”
“啊,对。”宁晚回过神来,看了眼时间,连忙站起身。
他送她到实验室门口。
“谢谢。”宁晚真诚地说,“今天……学到了很多。”
“嗯。”他应了一声,站在门内,看着她,“预印本,有问题随时发邮件。”
“好。”
宁晚转身离开,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走在回去的路上,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她却觉得脸颊和耳根依旧残留着方才在实验室里,因他靠近而升腾起的微热。
那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那是一种无声的靠近,是允许她踏入他严谨世界的特许,是思维碰撞时产生的、难以言喻的共鸣与悸动。
实验室仪器的低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而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在那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空间里,悄然改变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