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业城内的愁云惨淡、哀鸿遍野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洛阳城,却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意气风发的热烈气氛之中。
皇宫,年轻的皇帝曹髦正伏案批阅奏章,眉宇间虽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自诛杀司马昭、重掌大权以来,他几乎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重整山河的伟业之中。
内要平衡朝堂势力,安抚世家,推行新政;外要应对司马余孽的反扑和吴蜀的威胁,可谓是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透着喜气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中书令快步而入,手中高举着一封插着三根翎毛的赤色军报,脸上是难以抑制的激动与狂喜。
“陛下!大捷!江北大捷!成济将军加急捷报!”中书令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他跪倒在地,将捷报高高举起。
曹髦执笔的手微微一顿,一滴朱墨悄然滴落在奏章上。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那个代表着最高级别捷报的赤色封套上,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起来。
他强迫自己保持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念。”曹髦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中书令深吸一口气,展开捷报,用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宣读:
“臣成济顿首再拜,上奏陛下:赖陛下天威,三军用命,我军已克复合肥!是役,阵斩吴将丁奉以下将佐三十七员,俘获、歼敌四万有余,焚毁、缴获吴军战船、粮草、军械无算!吴寇江北主力,至此十去七八!襄阳、合肥二镇,已尽复我大魏版图!”
每一个字都如同最激昂的战鼓,敲击在殿内每一个人的心头上。
当听到“克复合肥”、“阵斩丁奉”、“歼敌四万”这些字眼时,侍立在殿内的宦官、侍卫们无不面露狂喜,若非在御前,几乎要欢呼出声。
曹髦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立刻露出笑容,反而是一种近乎凝重的沉思。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的扶手,脑海中飞速闪过自司马昭伏诛以来的一幕幕:南阙惊变,潼关血战,邺城解围,直至今日的江淮大捷……这一切的转折,都源于那个人的出现。
“成将军……现在何处?”曹髦终于开口,问出了一个看似与捷报无关的问题。
中书令连忙答道:“回陛下,捷报中言明,成将军在妥善安排合肥、襄阳防务,委任得力将领镇守后,已亲率主力大军,即刻班师回朝,预计半月内即可抵达洛阳!”
此言一出,殿内那些原本就压抑着喜悦的侍从们,眼中更是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就连一向沉稳的中书令,语气中也充满了敬佩:“成将军克复两大重镇,立下不世奇功,却毫不居功自傲,不曾在江淮片刻停留以培植私谊、收揽人心,而是即刻奉还兵权,凯旋回朝!此等忠贞,实乃国之柱石,陛下之福,大魏之幸也!”
曹髦缓缓站起身,走到殿窗前,望向南方。
他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挺拔而坚定,没有人看到,在他转身的刹那,眼中闪过的那一丝如释重负和无比欣慰的光芒。
他赌对了!
当初在南阙,那个浑身浴血却目光清澈的将领向他单膝跪倒时,他选择相信这个曾经的“司马昭心腹”。
此后,无论是顶住压力授予其兵权,还是在朝臣非议时力排众议,他都坚持了对成济的信任。
这其中,岂能没有过担忧和疑虑?
他熟读史书,深知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道理。
他害怕成济会成为第二个司马懿,第二个司马昭。
然而,成济用行动一次次证明了他的忠诚。
如今,更是克复重镇而毫不留恋,即刻班师。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成济,是上天赐予他曹髦,赐予大魏的真正忠臣良将,是来助他重振社稷,开创盛世的!
一股滚烫的热流在曹髦胸中激荡,他猛地转身,脸上终于绽放出畅快而自豪的笑容,声音洪亮,响彻大殿:
“好!好一个成济!好一个国之柱石!传朕旨意,命太常寺准备凯旋大典,朕要亲出洛阳,迎接成爱卿及我大魏凯旋将士!”
“陛下圣明!”殿内众人齐声跪拜,由衷地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为这难得的君臣相得而感到振奋。
兴奋过后,曹髦重新坐回案前,目光落在了另一份他翻阅了无数次的奏章上——那是关于推行科举制度的初步章程。
合肥、襄阳的收复,不仅意味着司马氏叛乱期间丢失的战略要地全部夺回,更意味着大魏的外部威胁被极大削弱。
东吴经此重创,水陆精锐损失惨重,没有数年的休养生息,绝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这就为曹魏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战略窗口期。
“是时候了……”曹髦用手指轻轻点着那份科举章程,喃喃自语。
他知道,扫平外患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稳固内政,在于打破数百年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僵局,为这个庞大的帝国注入新的活力。
科举制,便是他选中的利器。
这份章程还很粗糙,妥协之处甚多。
比如,初期的科举,仍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公荐”学子,考试内容也偏重经义,录取名额更是大部分会被世家子弟占据。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推行阻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但曹髦相信,只要开了这个头,打开了寒门子弟凭借才学晋身的这扇窗,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皇权的巩固和制度的完善,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寒门英才,通过与世家子弟的同场竞技,脱颖而出,站在这庙堂之上。
届时,朝堂的力量对比必将改变,皇权将得到巩固,整个国家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曹髦望向殿外湛蓝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希望。
乱臣贼子伏诛,失地尽复,外患暂平,忠臣良将在外浴血奋战,励精图治之策在内稳步推行……这幅中兴的画卷,正在他的手中,一笔一笔地绘就。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更加强大、更加清明的大魏,将屹立在这中原大地之上。
盛世之基,已悄然奠定。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