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手攥紧,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映照着每个人脸上彻夜未眠的疲惫与高度专注的紧绷。巨大的白板如同一面映射着黑暗与谜团的镜子,陈文方和马国昌的案件信息被并排钉在一起,照片、现场图、时间线交错纵横。中间,用醒目的、仿佛带着血腥气的红色记号笔,狠狠标注着“连环案”字样,那个惊叹号如同一声无声的呐喊。那个神秘的杀手,如同一个技艺高超且品味恶劣的幽灵导演,游荡在城市阴影中的舞台,用精准冷酷的杀戮和充满仪式感的挑衅标记,同时向维护秩序的警方与盘踞黑暗的“神谕”,投下了战书。
面对这个行事风格前所未见、动机复杂的对手,沈烬野和南笙笙无需多言,便默契地采取了最有效的分工协作策略。一个如同最精密的雷达,负责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追踪所有蛛丝马迹,还原犯罪轨迹;另一个则如同最敏锐的探针,潜入凶手幽暗扭曲的内心世界,勾勒其心理轮廓,解读其疯狂背后的逻辑。
沈烬野:物理世界的冷静猎手
沈烬野的战场转移到了弥漫着消毒水与精密仪器气味的痕迹检验室、肃穆冰冷的法医中心以及布满闪烁屏幕的技侦平台。他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中央处理器,召集了各领域的专家,将两个现场海量的物证数据进行地毯式的交叉比对与深度挖掘。
痕迹检验专家指着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下的图像和一旁复杂的光谱分析报告,语气肯定:“确认了,两个现场都提取到了同一种极其罕见的有机溶剂残留,其成分类似于某些东欧国家特种部队使用的军用级别清洁剂,能高效分解生物蛋白,清除血迹、指纹等痕迹,民用市场几乎不可能流通。凶手具备获取特殊渠道物资的能力。”
弹道专家的结论更加明确,带着金属般的冷硬:“毋庸置疑,同一把枪。7.62mm口径,但膛线特征被刻意且专业地磨平,子弹也是手工复装的,无法追溯源头。这是一把真正的‘幽灵枪’,只为杀戮而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
最关键且带来一丝希望的发现来自技侦部门负责人,他顶着浓重的黑眼圈,语气却带着兴奋:“凶手具备极强的反侦察意识,案发前后,两个现场周边半径五百米内的所有公共监控探头以及部分私人监控设备,都受到了高强度、难以追踪源头的定向信号干扰或物理破坏,手法干净利落。但是,我们通过海量基站信号的大数据模糊匹配和异常波动分析,成功剥离出一个极其微弱、存在时间不足十秒的加密信号碎片。这个信号在两个案发时间段内,都曾在目标建筑附近出现又迅速消失,模式高度一致,像是一种……确认目标状态或完成行动后的安全报信。”
沈烬野站在几乎占据一面墙的巨幅城市地图前,眼神锐利如鹰。他用不同颜色的磁钉精准标记出两个案发地点的坐标,以及那个幽灵般加密信号最后一次被捕捉到的大致区域。他的手指果断地沿着地图上的交通网络,向城北方向划过,语气沉静而笃定:“他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行动,如同鱼儿游弋在水中。拥有完善的安全屋、备用的身份以及精心规划的撤退路线。目标选择极具战略眼光,精准打击‘神谕’的资金链和物流链关键节点,这绝非冲动或偶然。这不是普通的仇杀或黑吃黑,而是一场经过长期策划、拥有可靠情报支持、目的明确的系统性‘定点清除’。”
通过对这些冰冷物理证据的严谨梳理,沈烬野在心中初步描绘出杀手的行动侧写:一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思维缜密、计划周详,具备顶尖单兵作战技能和高级反侦察能力的冷酷执行者。他像一台完美的杀戮机器,但机器不会留下带有个人情绪的标记——这矛盾的结合,正是突破口。
南笙笙:心理迷宫的解密者
与此同时,在相对安静的分析室内,南笙笙独自面对着一桌子的资料。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打印墨水的气息。她面前铺开的是高清放大的现场照片、详尽的物证记录,以及那两张被红色“叉”号亵渎的、承载着家族历史与荣誉的旧照。她深吸一口气,将因爷爷异常反应而泛起的情感波澜强行压下,如同关闭一扇闸门,全身心投入到犯罪心理侧写师的角色之中,试图与那个看不见的对手进行一场隔空的心理学对话。
她首先聚焦于凶手的目标选择逻辑,指尖轻轻点着陈文方和马国昌的名字:“陈文方是组织的‘心脏起搏器’,掌控资金命脉;马国昌是‘血液循环系统’,负责物资输送。这两人都深藏在组织肌理之下,并非站在前台的打手或头目。凶手对此了如指掌,他的打击并非盲目的泄愤,而是带有清晰的战略目的——精准地瘫痪‘神谕’的功能性节点,使其内部运转逐渐陷入停滞。这强烈暗示他要么曾是组织内部核心圈层的人物,掌握着命脉信息;要么,他针对‘神谕’进行了极其深入、长期且有效的情报渗透与搜集工作。”
接着,她深入剖析凶手处理现场的矛盾方式,眉宇间带着思索:“只针对性销毁犯罪证据,对唾手可得的、足以让普通人逍遥法外的巨额财物却视而不见。这违背了绝大多数犯罪者的趋利本能。这说明,在他自己构建的那套扭曲的价值体系里,他自诩为超越世俗法律的‘执法者’或‘净化者’。他的目标仅有‘罪行’本身,他对个人财富的不屑一顾,既体现了一种畸形的‘道德洁癖’,也可能是一种向外界(包括我们)宣告其行动‘纯粹性’的姿态,甚至,这本身就是他必须严格遵守的、偏执的‘行为准则’的一部分,是他仪式感的重要一环。”
最后,她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两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上,尤其是那张记录着爷爷南怀瑾荣誉时刻的表彰大会照片。她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分析师的冷静,却也掩不住一丝寒意:“他刻意选择了不同时期的照片,尤其是这张……这不仅仅是侮辱,更是一种展示。他在向南爷爷展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我了解你的过去,知晓你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高光时刻,我注视着你的全部’。而那个用力划下的红叉,笔触狠厉,覆盖全面,传递出的能量不仅仅是仇恨,更夹杂着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愤怒、极度的失望,甚至……可能还有一种深切的、类似于‘被背叛’的痛苦?这不像是对不共戴天之仇的纯粹恨意,更像是一种源于某种复杂过往关系的、强烈而扭曲的情感投射,一种未曾化解的执念。”
将这些散落在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一点点拼接、组合、分析,南笙笙站起身,走到一块独立的分析白板前,拿起笔,笔尖划过板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写下经过深思熟虑的初步侧写:
【代号‘清道夫’初步心理画像】
· 性别与年龄: 极大概率为男性,年龄区间在35-45岁之间。此年龄段兼具充沛的体能、成熟的心智、丰富的经验积累与稳定的情绪控制力,与其展现出的高超执行力、周密策划能力和复杂动机相符。
· 背景与技能: 对“神谕”组织的内部架构、运作模式及核心成员有着远超常人的了解,存在曾为该组织高层成员或与组织有极深渊源(如重要合作者、被抛弃者)的可能性。拥有顶尖的军事化或特殊执法\/佣兵训练背景,精通枪械、潜入、情报处理及高级反侦察技巧。
· 行为模式与动机: 行事极度缜密,带有强烈的个人仪式感(特定清除模式、标记遗留)。对“神谕”组织怀有深刻、持久且个性化的仇恨,其清除行动带有明确的战略目的性,旨在系统性削弱组织功能。其动机可能混合了私人恩怨与某种扭曲的“正义”观念。
· 关键心理特质: 对南怀瑾怀有异常复杂的情感纠葛,非单纯的仇恨,更接近于一种扭曲的长期“关注”、一种基于未知过往联系的“执念”,甚至可能混杂着失望、愤怒与某种未被满足的期待(类似“你为何没能…”的质问感)。此特质是其行为不可预测性的主要来源,也是当前最大的潜在风险。
写完最后一个字,南笙笙轻轻放下笔,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那个一直隐藏在迷雾后的模糊“影子”,开始在她笔下显现出初步的、却令人不安的轮廓——一个有着复杂阴暗过往、技能高超近乎完美、内心却充满矛盾与执念的极度危险人物。
沈烬野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边,目光沉静地仔细阅读着白板上的每一行侧写内容。刑侦的理性证据链与心理的深度洞察分析在此刻完美地交融、互相印证、彼此补充。沈烬野提供的物理证据为南笙笙的心理侧写提供了坚实不可撼动的基础,而南笙笙的心理分析,则如同钥匙,解释了那些冰冷证据背后矛盾行为的深层动机与情感驱动。
“一个既对‘神谕’恨之入骨,又对南爷爷抱有如此特殊且扭曲执念的前内部人员?或者……与南爷爷那段我们尚未知晓的过去,有着某种更直接、更深刻的关联?”沈烬野沉吟道,眼神变得更加深邃,“看来,我们要双线并进了——既要全力追踪‘神谕’历史上可能的叛逃者、被清除者,也要征得南爷爷的同意,协助我们重新梳理、审视他数十年职业生涯中,除了‘烛龙’之外,是否还曾与其他危险人物结下过足以延续至今的深刻仇怨。”
两人对视一眼,无需更多言语,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容置疑的决然与并肩到底的默契。这个神秘的“清道夫”,既像是在以暴烈的方式替他们打击着共同的敌人“神谕”,同时又像是一个危险的引路人,正将他们一步步引向一个隐藏着更多秘密、更加凶险莫测的谜团深处。而现在,他们必须主动迎上去,揭开层层迷雾,在这个危险的“影子”再次挥动屠刀、或者做出更不可预测的事情之前,阻止他,看清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刑警队长的偏爱画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