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号货舱的灯光首次全部亮起,淡白色的光线下,原本空旷的货舱被临时划分出四个区域,地面用星铁粉末画出清晰的界线,分别标注着 “能源物资”“维修物资”“食品医疗”“特殊物资”—— 这是起航前最后一次物资补给的核心区域。为了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物资,林澈特意成立了 “补给统筹小组”,由陈默负责技术类物资(能源、维修)、苏晓负责医疗与意识相关物资、老周负责工具与设备、叶澜负责情报类特殊物资,地球联邦则派出 3 名资源调度专员,协助盘点地球现存的可用资源。
“地球经历多次虚空袭击,资源已经很紧张了,我们不能把所有有用的都带走,必须留下足够的储备给留守防御体系。” 林澈站在货舱中央,手里拿着地球联邦提供的《剩余资源清单》,清单上红色标注的是 “绝对不可动用” 的留守物资(如星铁小型熔炉、部分星尘碎片),黑色标注的是 “可协商调配” 的物资,“我们的原则是:满足星尘号首航至阿尔法星系(预计 28 天)的基础需求,额外携带 30% 应急储备,剩余资源全部留给地球,同时留下物资再生技术,让地球能自主补充。”
地球联邦资源专员李教授补充道:“目前地球剩余的关键资源中,星铁储备约 1200 公斤(其中高纯度星铁仅 300 公斤),星尘碎片边角料约 50 克,长效营养剂库存 8000 支,意识修复药剂 200 支,还有各类机械零件约 5 吨 —— 但大部分零件不适配星尘号,需要筛选。”
陈默立刻调出星尘号的物资需求清单,与地球资源清单逐一比对:“能源方面,我们需要 3 枚完整星尘碎片核心(已确认地球有 5 枚,留 2 枚给地球作为防御能源)、10 块高纯度星铁能量块(地球有 25 块,留 15 块);维修方面,需要星铁承重梁备用段 2 根(地球有 5 根,留 3 根)、净化炮炮管 1 根(地球有 3 根,留 2 根)、应急维修包 20 个(现场制作,不占用地球现有库存);食品医疗方面,需要长效营养剂 1200 支(留 6800 支)、意识修复药剂 30 支(留 170 支)、残魂安抚剂 20 瓶(苏晓现场配制,用地球现有原料)。”
这样的 “取留平衡” 是补给的核心原则,既确保星尘号航行安全,又不掏空地球的防御根基。接下来的三天,补给小组与地球联邦、各大基地紧密协作,开始有条不紊地整合、筛选、打包各类物资,每个环节都细致到毫米级的精度。
能源是星际航行的命脉,也是此次补给的重中之重。星尘号的能源系统依赖 “星尘碎片核心 + 星铁能量块 + 应急转化模块”,因此能源补给围绕这三类物资展开,每一步都伴随着严格的检测与处理,防止能量泄漏或纯度不足导致航行中出现故障。
地球现存的 5 枚星尘碎片核心,是之前从月球矿场带回的,其中 3 枚能量稳定在 98%,2 枚因长期储存略有损耗(能量 85%)。补给小组决定带走 3 枚高能量核心,留下 2 枚低能量核心给地球,用于驱动星铁监测站与防御装备。
“星尘碎片能量不稳定,必须用星铁容器封装,防止航行中能量外泄影响飞船系统。” 陈默带领技术组,用高纯度星铁打造了 3 个圆柱形容器,容器内壁刻着能量稳定纹路 —— 这是从星河日志中解读出的技术,能将碎片能量锁定在容器内,仅通过特定接口释放。
封装过程中,林澈全程用星环监测能量波动:“第一枚碎片能量稳定,封装完成;第二枚碎片有轻微能量逸散,需要在容器内加一层星尘粉末涂层…… 好了,现在稳定了;第三枚碎片没问题,直接封装。” 每封装完一枚,陈默都会贴上标签,标注 “能量纯度 98%、激活方式、应急处理流程”,并将标签信息同步到星尘号的主控系统,方便航行中快速调取。
留下的 2 枚碎片,陈默也做了特殊处理:“给它们加装能量补充接口,地球可以通过星铁转化站吸收太阳能为其充电,每月充能一次,能维持监测站运转 1 年。” 李教授接过容器,郑重地说:“我们会安排专人负责,绝不会浪费这些宝贵的能量。”
地球现存的 25 块星铁能量块,是用月球带回的巨型星铁切割锻造的,每块重 10 公斤,纯度从 80% 到 95% 不等。补给小组需要筛选出 10 块纯度 90% 以上的能量块,用于星尘号的应急能源补给(主能源依赖星尘碎片,能量块用于辅助系统)。
老周戴着机械手套,用能量检测仪逐块检测:“这块纯度 92%,合格;这块 88%,留给地球;这块 95%,优质,优先带走……” 检测完成后,合格的 10 块能量块被分成两组,每组 5 块,用星铁支架固定在货舱的能源区,支架上装有减震装置,防止星际航行中的颠簸导致能量块碰撞损坏。
“航行中如果遇到星尘碎片能量不足,我们可以将星铁能量块接入转化模块,1 块能提供 3 天的辅助系统能源,10 块足够应对突发情况。” 陈默向林澈介绍,“而且这些能量块还能临时给武器系统供能,比如净化炮连续射击时,星尘碎片能量跟不上,就能用能量块补充。”
留下的 15 块能量块,老周也做了标记:“80%-85% 的留给地面防御装备,88%-90% 的留给星铁监测站,每块都标注了适配的装备型号,避免用错导致故障。”
除了现成的能源物资,陈默还为星尘号加装了 2 台 “应急星铁能源转化模块”—— 这是用地球剩余的星铁边角料制作的,能吸收星际中的太阳能、辐射能甚至虚空能量,转化为可用能源,作为最后的能源保障。
“之前在月球测试过,这个模块吸收虚空能量的转化效率能达到 60%,虽然不如星尘碎片,但在紧急情况下足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 陈默启动模块,屏幕上显示 “转化效率 62%、能源输出稳定”,“我在模块里预留了星尘碎片接口,一旦找到新的星尘碎片,还能提升转化效率。”
老周检查模块的结构:“外壳用的是加厚星铁,能抵御小行星撞击,内部线路也做了防干扰处理,就算遇到空间乱流也不会短路。” 补给小组将模块固定在货舱能源区的角落,旁边预留了能量传输管道,方便随时接入星尘号的能源系统。
星尘号在星际中出现故障,无法像在地球一样快速获取零件,因此维修物资的补给必须 “全而精”—— 既要覆盖所有易损部位,又要考虑携带重量,还要准备应急维修方案,用有限的零件应对多种故障。
老周根据之前改造星尘号的经验,列出了一份 “易损件清单”,包括动力舱的星铁导管(受热易膨胀)、星际意识护盾的发生器配件(能量冲击易损坏)、净化炮的星铁炮管(连续射击易磨损)、机械臂的星铁关节(频繁使用易松动)等,共 12 类 36 件。
地球现存的星铁零件中,符合要求的只有 28 件,缺少 8 件星铁导管和 2 件护盾配件。“导管可以临时锻造,我们有小型星铁熔炉,用剩余的星铁边角料就能做;护盾配件……” 老周皱眉,“地球没有现成的,但我可以修改设计,用 2 件星铁连接板替代,虽然防护效果会降 5%,但应急足够了。”
陈默立刻支持:“修改设计没问题,我会在维修手册里标注替代方案,航行中如果需要更换,按手册操作就行。” 接下来的一天,老周带领技术组锻造星铁导管,陈默则绘制护盾配件的替代图纸,最终凑齐了 36 件易损件,每件都用星铁标签标注 “适配部位、安装步骤、更换周期”,方便维修时快速查找。
除了零件,维修工具也至关重要。老周筛选出 15 件核心工具,包括星铁焊接枪(用于零件焊接)、意识能量校准仪(调试护盾发生器)、星尘碎片能量探测器(检测能源纯度)、微型星铁锯(切割零件)等,这些工具都经过特殊改造,适配星尘号的设备。
“这个焊接枪我加了星尘粉末喷头,焊接星铁零件时能增强融合度,比之前的工具好用 3 倍。” 老周展示着改造后的工具,“还有这个校准仪,能直接连接星尘号的系统,实时显示校准数据,不用像以前一样手动记录。”
为了应对工具损坏,老周还准备了 5 套 “应急工具维修包”,里面装有星铁螺丝、微型轴承、能量导线等小零件,“就算工具坏了,只要不是核心部件,用这些零件就能临时修好,撑到找到维修点。”
考虑到星际中可能需要在飞船外部维修,老周还为每个船员准备了 1 个 “个人应急维修包”,体积如背包大小,重量 3 公斤,内含:
小型星铁扳手、螺丝刀各 1 套(适配星尘号所有螺丝型号)
星铁胶带(能临时封堵能量泄漏)
星尘能量应急贴(贴在零件上能临时补充能量)
便携式意识通讯器(维修时与舰桥保持联系)
防辐射星铁面罩(外部维修时抵御宇宙辐射)
“这些包放在每个船员的舱室里,遇到突发故障,不用去货舱拿工具,直接就能用。” 老周逐一检查包内物品,“我还在包里放了维修手册的精简版,打印在星铁薄片上,不怕损坏。”
星际航行中,食品需要长效保鲜、高营养,医疗物资则要针对 “意识污染、空间适应障碍、星铁装备损伤” 等特殊情况,因此补给小组在这两类物资上花费了大量心思,甚至进行了特殊处理。
食品补给由苏晓与地球联邦食品部门共同负责,核心需求是 “20 人 3 个月的供应量(首航 28 天 + 1 个月应急)、失重环境下易食用、能稳定意识能量”。
长效营养剂:选择了 3 种口味(压缩谷物、高蛋白、果蔬复合),共 1200 支,每支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用星尘能量保鲜技术处理,保质期可达 1 年。苏晓还在营养剂中加入了微量残魂能量粉末,“能在补充体力的同时稳定意识,避免长期星际航行导致意识疲劳。”
新鲜食材:挑选了 60 公斤耐储存的土豆、洋葱、压缩肉类,用星铁保鲜箱存放(箱内温度控制在 0c,星铁能抑制细菌滋生),预计能食用 1 个月,“偶尔吃点新鲜的,能缓解船员的心理压力。”
应急食品:准备了 300 块 “星铁压缩饼干”,用星铁粉末与谷物混合制成,体积小、能量高,1 块能支撑 1 天,“如果遇到能源故障,保鲜箱无法使用,这些饼干就是最后的食物保障。”
所有食品都被分装在真空星铁包装袋中,标注着 “食用日期、营养成分、失重食用方法”(如营养剂需在手中捏碎后食用,避免在失重环境中漂浮)。
医疗物资由苏晓与地球医疗组共同筹备,重点覆盖三类情况:
意识污染治疗:携带意识修复药剂 30 支(能快速净化中度虚空污染)、苏晓特制的残魂安抚剂 20 瓶(缓解意识疲劳)、星铁材质的意识净化仪 1 台(针对重度污染,需苏晓操作)。
物理损伤治疗:星铁打造的手术工具 1 套(防锈、防腐蚀)、应急医疗舱 2 个(能进行小型手术,适配失重环境)、抗菌凝胶 50 支(针对星铁装备造成的划伤)。
空间适应障碍治疗:空间适应药剂 40 支(缓解失重导致的头晕、肌肉萎缩)、星铁按摩仪 10 台(促进血液循环)。
苏晓还特别准备了 “意识急救包”,内含 5 支微型意识修复药剂、1 瓶浓缩残魂能量液,“遇到突发意识污染,能快速急救,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所有医疗物资都放在货舱的恒温医疗区,由苏晓亲自标注存放位置与使用禁忌,避免误用。
除了基础物资,还有几类 “特殊物资” 对星际航行至关重要 —— 它们承载着星河文明的信息、地球与星尘号的联络方式,是小队探索星际的 “指南针” 与 “生命线”。
叶澜将星河文明的矿脉日志、航道地图、技术文档等核心资料,复制到 3 个星铁存储盘(防磁、防干扰)中,一个放在舰桥的主控系统,一个放在货舱的安全箱,一个由叶澜随身携带,“三重备份,就算其中一个损坏,也不会丢失关键信息。”
她还将资料打印成纸质版(用星铁粉末浸泡的纸张,防水、防火),装订成 3 册,“万一存储盘无法读取,纸质版能应急,而且上面有我的批注,方便解读。”
苏晓准备了 “星际意识网络设备”:1 台意识信号增强器(能扩大意识网络范围,在星际中与地球保持弱连接)、5 个意识通讯手环(船员之间的意识连接,不受距离限制)、1 套意识网络备份系统(防止主系统故障)。
“虽然星际中意识信号会减弱,但每天固定时间,我们能通过增强器与地球的留守意识网络联系,了解地球情况。” 苏晓测试设备,“我还在设备里加入了星尘碎片能量芯,续航可达 3 个月,之后可以用星铁能量块充电。”
林澈要求补给小组整理了《地球剩余资源清单》《留守防御物资使用指南》《星铁装备生产技术手册》等文档,交给地球联邦,“这些文档详细记录了地球现存的物资数量、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确保我们离开后,地球能合理利用资源,维持防御。”
三天的补给结束后,补给小组对货舱物资进行了最后清点,每类物资都一一核对数量、质量、存放位置,确保无遗漏、无损坏。最终的物资清单显示:
能源类:星尘碎片核心 3 枚、星铁能量块 10 块、应急转化模块 2 台
维修类:星铁易损件 36 件、特殊工具 15 件、个人应急维修包 20 个
食品类:长效营养剂 1200 支、新鲜食材 60 公斤、应急饼干 300 块
医疗类:意识修复药剂 30 支、残魂安抚剂 20 瓶、手术工具 1 套、应急医疗舱 2 个
特殊类:星河资料存储盘 3 个、意识通讯设备 1 套、地球交接文档 10 册
林澈看着清单,对地球联邦代表说:“我们带走的都是必要物资,留下的星铁、星尘碎片、生产技术,足够地球维持防御并逐步恢复资源生产。如果遇到困难,通过意识通讯设备联系我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支援。”
李教授握住林澈的手:“你们放心去吧,地球有我们守护,等着你们从星际带回希望。”
货舱的门缓缓关闭,里面存放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地球对星尘号的托付,也是小队探索星河的底气。当星尘号的引擎再次发出轰鸣时,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准备已经完成,跨越星际的征程,即将正式开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记忆劫掠者:虚妄王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