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九月,秋风带着稻穗的清香漫过田野。陈砚站在“广寒1号”的试验田埂上,脚下的泥土裹着湿润的稻香,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穗——谷粒已经泛出金黄,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金色的浪。合作社的老周蹲在田边,手里拿着镰刀,正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束稻穗,放在掌心揉搓,金黄的米粒滚落出来,像撒了一把碎金。
“陈城主,您看这米粒,多饱满!”老周把米粒递到陈砚面前,眼里满是笑意,“昨天技术员测了亩产,比预期还高,足足有一千二百斤!咱们这‘广寒1号’,真是选对了品种。”
陈砚接过米粒,放在指尖捻了捻,光滑的触感带着阳光的温度。他想起去年冬天,广州据点的技术员冒着严寒送来稻种的场景,那时还担心苏城的气候不适合种植,如今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老周,先留一部分稻种,剩下的除了供应苏城,给东北区和西南区各送一批,他们那边的水田刚改造好,正等着稻种呢。”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组织一次收割现场会,让周边据点的人来学学,把‘广寒1号’的种植技术好好推广一下。”
老周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种植数据:“我早就准备好了,现场会定在后天,还邀请了广州据点的技术员,让他给大家讲讲稻种培育的故事。对了,昨天非洲区的阿米娜发来消息,说咱们送去的菜种长得特别好,番茄都结满了藤,还拍了照片给我看呢。”
陈砚接过老周的手机,屏幕上是阿米娜发来的照片——非洲部落的菜园里,绿油油的番茄藤爬满了架子,红彤彤的番茄挂在枝头,阿米娜站在菜园里,手里举着一个大番茄,笑容灿烂。“太好了,等咱们的稻子收完,再给他们寄些‘广寒1号’的稻种,让他们也试试种水稻。”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陈砚抬头望去,一辆印着“全球农业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朝田埂驶来,车身上还沾着些泥土,显然是从外地赶来的。车门打开,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跳下来,手里提着一个帆布包,正是东北区的农业代表李建国。
“陈城主,老周,好久不见!”李建国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麦粒的布袋,“这是咱们东北区刚收的冬小麦,用的是苏城的种子,您看看,比去年的麦粒饱满多了!”
陈砚接过布袋,倒出几粒麦粒,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麦粒确实好。你们那边的水田改造得怎么样了?能种‘广寒1号’吗?”
李建国笑着点头:“早就改造好了,就等着您的稻种呢!我们还建了育苗棚,技术员都培训好了,保证能种好。这次来,除了取稻种,还想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派个技术员去东北区,指导我们种水稻。”
“没问题,我让合作社的小王跟你回去,他种‘广寒1号’经验丰富。”陈砚转头对老周说,“你去把小王叫过来,让他准备一下,明天就跟李代表走。”
老周应声离开,陈砚和李建国坐在田埂上,聊着农业协作的事。李建国说,东北区已经跟苏城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不仅要种苏城的稻种和小麦种,还要引进苏城的农业机械,提高种植效率。“咱们现在有了粮食,心里就踏实了,再也不用像末世时那样,担心饿肚子了。”李建国感慨道,“这都是托了苏城的福,托了全球协作的福啊!”
陈砚看着眼前的稻田,心里也满是感慨。从最初的粮食短缺,到现在的丰收有余,从单一的种植,到全球农业协作,苏城的农业发展,正是人类文明复苏的缩影。
中午时分,陈砚接到了技术部小李的电话,说美洲区的戴维斯带着储能系统的改进方案来了,正在技术部等着他。“陈城主,戴维斯先生说,他们优化了储能电池的充电速度,比原来快了两成,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想跟咱们商量批量生产的事。”
“太好了,我马上过去。”陈砚挂了电话,跟李建国、老周嘱咐了几句,便匆匆赶往技术部。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热烈的讨论声——戴维斯正拿着一张图纸,跟技术部的人讲解储能系统的改进细节,他的工装袖口沾着墨水,脸上却满是兴奋。
“陈城主,你来得正好!”戴维斯看到陈砚,连忙招手,“咱们的储能电池又改进了,你看这图纸,充电接口做了优化,还加了防水功能,就算在雨天也能正常充电。现在批量生产的话,成本能降低一成,能给更多地区供货了。”
陈砚走过去,看着图纸上的改进细节,心里一阵惊喜。西北区的太阳能发电站用了储能系统后,供电一直很稳定,要是能批量生产,就能解决更多地区的用电问题。“太好了!我已经跟几个地区的代表沟通过了,他们都想要储能系统,咱们尽快制定生产计划,争取下个月就开始批量生产。”他转头对小李说,“把生产所需的材料清单列出来,跟供应商对接好,别耽误了生产。”
小李点点头,手里拿着笔记本,跟美洲区的技术人员一起核对清单。陈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感慨——从能源互助到联合生产,苏城与美洲区的协作越来越深入,而这,正是全球能源互助的初心所在。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已经抵达苏城,带来了巴黎文化展的后续报告,还说有几个欧洲地区的代表跟着一起来了,想跟苏城合作,引进木工手艺和农业技术。“对了,陈城主,玛丽团长还带了一个好消息,说‘东方木作’在欧洲特别受欢迎,已经有不少木工坊开始学习东方木作技艺,还想跟咱们的木工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太好了,我明天亲自去接她。”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期待。巴黎文化展的成功,让东方木作走向了全球,也让苏城与更多地区建立了联系,这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件大好事。
第二天一早,陈砚去车站接玛丽团长。刚到候车厅,就看到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站在人群中,身边围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正是玛丽和欧洲地区的代表。玛丽看到陈砚,笑着走过来,递给他一本精致的相册:“陈城主,这是巴黎文化展的照片集,‘东方木作’专区的照片都在里面,您看看,多热闹。”
陈砚接过相册,翻开一看,里面是“东方木作”专区的照片——林爷爷在现场演示木梳制作,老郑在讲解折叠木床的榫卯结构,游客们围着展台,认真地听着讲解,还有几个孩子在试着做小木凳,脸上满是专注。“太好了,这些照片拍得真不错。”
玛丽笑着说:“这些代表都是来跟苏城合作的,有的想引进木工手艺,有的想引进农业技术,还有的想跟咱们合作建太阳能发电站。”她指着身边一个高个子男人,“这位是德国区的代表汉森,他想跟咱们的木工坊合作,在德国建一个东方木作体验馆。”
汉森走过来,伸出手:“陈城主,很高兴认识您。我在巴黎文化展上看到了东方木作,特别喜欢,想把这种手艺带到德国,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
陈砚握住汉森的手:“欢迎您!我们很乐意跟您合作,会派木工师傅去德国,帮您建体验馆,还会提供木作工具和材料。”
汉森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代表德国区的居民谢谢您!”
一行人走出车站,坐上汽车,朝着苏城的木工坊驶去。木工坊里,林爷爷正带着几个年轻木工做木柜,看到玛丽和欧洲代表,连忙放下手里的工具,热情地打招呼:“玛丽团长,汉森先生,欢迎你们!”
汉森走到展台前,看着展台上的木梳、折叠木床,忍不住赞叹:“这些木作太精致了,比我们德国的木工手艺还巧妙。”他拿起一把木梳,放在手里仔细看着,“这木梳的纹路真好看,是用什么木头做的?”
林爷爷笑着说:“这是用桃木做的,桃木结实耐用,还带着淡淡的香味。我们做木梳的时候,都是手工打磨,要磨十几遍才能这么光滑。”他拿起一把没打磨好的木梳,递给汉森,“您试试打磨,感受一下手工木作的乐趣。”
汉森接过木梳和砂纸,按照林爷爷的指导,慢慢打磨起来。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他学得很认真,不一会儿,木梳的表面就光滑了不少。“太有意思了,手工木作真是一门神奇的手艺。”汉森笑着说,“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带到德国,让更多人喜欢上东方木作。”
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东方木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能让它在全球传播,是对老一辈匠人的致敬,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意义所在。
中午,陈砚请玛丽和欧洲代表去家里吃饭。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有炖鸡汤、炒青菜、腊味饭,还有念念特意做的小饼干。“玛丽阿姨,汉森叔叔,这是我做的饼干,你们尝尝!”念念端着一盘饼干,递到他们面前,眼里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一块饼干,尝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巴黎吃的饼干还香。念念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汉森也拿起一块饼干,点点头:“确实好吃,苏城的食物真美味,以后一定要常来。”
林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大家,笑着说:“等咱们的木工体验馆在德国建好,我就去德国,教大家做木梳、做木床,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东方木作的魅力。”
饭后,陈砚带着玛丽和欧洲代表去了文明博物馆。展区里的灯光柔和,“东方木作”专区前围满了游客,大家看着展台上的木作展品,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时发出赞叹。玛丽走到林爷爷的木工手记展台前,看着里面的老照片,感慨道:“这些老手艺能传承下来,真是不容易。以后咱们要多举办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
陈砚点点头:“我们计划明年在全球举办‘东方木作巡回展’,第一站就去德国,跟汉森先生的体验馆一起开展,让更多人喜欢上东方木作。”
汉森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全力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欧洲代表考察了苏城的农业基地、太阳能发电站和木工坊,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忍不住拍照记录,说要把这些美好的景象分享给欧洲的居民。期间,戴维斯带着技术团队从美洲区回来,带来了好消息——储能系统的批量生产已经启动,第一批储能电池下周就能出厂,将运往西北区、东北区和欧洲区。
“陈城主,咱们的储能系统太受欢迎了,有十几个地区的代表都跟咱们签订了订单,以后咱们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戴维斯兴奋地说,“我跟团队商量好了,下一步要优化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让它能储存更多电,满足更多地区的需求。”
陈砚笑着说:“太好了,咱们继续合作,争取让全球更多地区用上稳定的电力。”
转眼到了“广寒1号”的收割现场会。试验田里,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穿梭,发出“隆隆”的声响,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金黄的米粒从出料口流出,装了满满一麻袋。周边据点的代表们围着收割机,认真地看着,不时向技术员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广州据点的技术员站在田埂上,拿着话筒,向大家介绍“广寒1号”的培育过程:“这‘广寒1号’是咱们用三年时间培育的品种,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抗病性强,亩产比普通稻种高三成。去年冬天,我们冒着严寒把稻种送到苏城,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代表们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称赞。东北区的李建国站在人群中,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咱们有了这么好的稻种,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这都是托了苏城的福,托了全球协作的福啊!”
现场会结束后,不少代表当场就跟苏城签订了合作协议,希望引进“广寒1号”的稻种和种植技术。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成就感——从单一的种植,到全球农业协作,苏城的农业发展,正在带动更多地区走向丰收。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家,发现林慧正和念念、小宇在院子里收向日葵。金黄的向日葵花盘沉甸甸的,里面装满了饱满的葵花籽。念念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正小心翼翼地把葵花籽剥下来,放进篮子里。
“爸爸,你回来了!”念念看到陈砚,欢快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葵花籽,“这是咱们种的向日葵,葵花籽可饱满了,炒着吃肯定香。”
陈砚接过葵花籽,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葵花籽真好。今天的收割现场会很成功,有很多据点都跟咱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后‘广寒1号’就能在更多地区种植了。”
小宇睁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非洲区的阿米娜姐姐能种上咱们的稻子吗?我想让她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陈砚笑着点头:“当然能,等咱们的稻子收完,就给阿米娜姐姐寄稻种,让她也种水稻,到时候咱们就能一起吃米饭了。”
小宇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我要给阿米娜姐姐画一幅画,画咱们一起在稻田里吃饭的场景。”
林慧走过来,递给陈砚一杯温水:“今天忙了一天,累了吧?晚饭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爱吃的青菜,等会儿就可以吃饭了。”
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暖意。他看着院子里的向日葵,看着不远处的居民楼里亮起的灯光,忽然觉得,自己曾经在铁皮棚里憧憬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有温暖的家,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