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三月,春醒万物,广场上的冻土彻底消融,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种植区已翻耕出整齐的垄沟,新播的种子在湿润泥土里悄悄萌发;五大全球协作基地更是一片忙碌——非洲红稻基地的智能电池生产线已完成调试,机械臂正精准组装“智能温控电池”;美洲玉米基地的育苗棚里,“抗寒甜玉米3号”的幼苗刚冒尖,嫩黄芽尖顶着露珠;东北大豆基地的技术员正培训农户使用新升级的智能竹制滴灌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数据。陈砚站在远程监控中心,手里握着“全球协作新局启动手册”,指尖划过“10条智能生产线投产”“20万株秧苗跨境分发”“50场技术巡训”等条目,每一项都透着新一年的开阔格局。
“陈城主!卡伦带着非洲红稻基地的技术团队来了,还拉了首批量产的‘非洲造’智能电池,说想跟咱们一起测试电池适配性,保证能兼容全球所有育苗棚设备!”林晚秋快步跑来,手里攥着一份生产线验收报告,鬓角沾着细碎的稻壳,“他们还带了非洲区新培育的‘红稻4号’种子,抗逆性比之前强三成,想在苏城试验田试种,秋天再推广到其他基地。”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门口走,远远就看到三辆印着“非洲智能能源协作组”的货车停在路边。卡伦正站在车旁,跟几位穿蓝色工装的技术员讨论着什么,看到陈砚,立刻笑着迎上来:“陈城主!这是咱们非洲基地的技术团队,用苏城的图纸建好了生产线,首批电池合格率达98%!”一位技术员捧着电池样品上前:“您看,我们在电池外壳加了非洲传统纹样,既好看又防刮,还能让大家记住这是‘非洲造’的智能设备!”
陈砚接过电池,指尖触到带有纹理的外壳,心里满是感慨:“太好了!咱们现在就去育苗棚测试,要是适配没问题,下个月就把‘非洲造’电池发往欧洲和美洲基地,让全球都看到非洲的制造力!”他转头对工作人员说:“把‘红稻4号’种子分到最优育苗区,用‘非洲造’电池供电的智能温控系统,记录好每一组生长数据。”
卡伦这时从车上搬下一个木盒,里面装着非洲区的传统稻种,籽粒饱满,透着原始的生命力:“陈城主,这是咱们非洲的原生稻种,虽然产量低,但耐旱性极强。想跟你们合作杂交,培育出‘高产+超耐旱’的红稻品种,让沙漠边缘的土地也能种红稻。”陈砚打开木盒,仔细观察稻种:“这个方向好!咱们的育种专家已经准备好试验方案,下个月就开始杂交培育,争取明年能出第一代种子。”
当天下午,“全球协作新局启动仪式”在苏城试验田举行。来自全球各区的代表、技术员和农户齐聚田埂,手里捧着秧苗和智能设备,脸上满是期待。卡伦和非洲技术员一起,将“红稻4号”种子播进竹制育苗盘;美洲区的米勒博士正指导苏城农户,给甜玉米幼苗安装“非洲造”智能传感器;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带着木作师傅,在试验田入口搭建“天涯协作亭”,亭柱用楠竹和非洲硬木拼接,刻着“春醒启新局,协作遍天涯”的字样;东北区的李建国则扛着新升级的智能竹制锄头,帮着翻耕土地,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笑得格外灿烂。
“陈城主,你看这‘非洲造’智能电池!续航比预期长2小时,还能自动适配不同电压的设备,太方便了!”老周蹲在育苗棚里,手里拿着电池测试仪,兴奋地说。陈砚点点头,看着屏幕上稳定的供电数据:“老周,你统计一下各地的电池需求,优先给沙漠边缘的红稻试验田发货,让‘非洲造’设备先解决最急需的种植难题。”
傍晚,陈砚带着卡伦和非洲技术团队来到食堂。餐桌上摆满了苏城的特色菜——清炒时蔬、豆腐丸子、番茄炒蛋,还有用去年非洲红稻煮的米饭。“大家尝尝这红稻饭,是你们基地种的粮食,今年咱们一起培育的‘红稻4号’,会让更多非洲土地长出好庄稼。”陈砚给技术员们盛上米饭,笑着说。一位技术员尝了一口,眼睛一亮:“比我们去年种的更香甜!能参与智能电池和新稻种的研发,太有意义了,回去后一定把技术教给更多农户。”
晚饭后,陈砚在合作社会议室举办了“全球智能技术交流会”。他拿着平板电脑,给大家展示“非洲造”电池的应用场景:“第一步,将电池接入育苗棚温控系统,App自动识别设备型号;第二步,根据作物需求设定温度区间,电池会实时调节供电;第三步,数据同步到全球协作平台,各地都能借鉴种植经验……”技术员们认真记着笔记,时不时举手提问,会议室里的气氛格外热烈。
卡伦看着专注交流的场景,心里满是感动:“陈城主,太感谢你们了!以前非洲只能种庄稼,现在能造智能设备、育新种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明年非洲区想再建3个智能生产线,让更多非洲青年学会技术,您看行吗?”陈砚立刻点头:“当然行!我们会派最好的工程师过去指导,再提供生产线升级方案,让‘非洲造’走向更多协作基地。”
第二天一早,首批“非洲造”智能电池和“红稻4号”秧苗开始装车。货车上装满了设备和秧苗,每一件物资上都贴着“全球协作,天涯同心”的标签。卡伦和非洲技术团队站在货车旁,手里拿着技术手册,脸上满是期待:“陈城主,我们一定会把设备装好、把稻种种好,秋天带新米和新电池来苏城!”
陈砚握着卡伦的手,笑着说:“等着你们的好消息!秋天咱们再聚,一起见证更多协作成果,一起规划更广阔的未来。”
货车缓缓驶离,陈砚站在路边挥手,直到车队消失在远方。他转身走进育苗棚,看着棚里茁壮成长的“红稻4号”幼苗,仿佛看到了秋天的全球田野——非洲沙漠边缘的红稻一片金黄,美洲玉米基地的智能设备高效运转,欧洲蔬菜基地的竹制农具忙碌穿梭,东北大豆基地的豆荚饱满圆润。风里带着春天的暖意,还有泥土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踏实。
回到办公室,陈砚打开电脑,全球联络群里满是启动仪式的照片——大家播种的场景、技术交流的特写、物资装车的瞬间,每一张都透着希望与力量。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写下“全球协作天涯计划”的开篇:“以技术为桥,以种子为媒,让协作跨越山海,让希望遍布天涯。未来三年,建成30个智能协作基地,培育10种跨区优质作物,培训1000名技术人才,让每一片土地都能发光,让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协作的果实。”
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这份春醒时节的新局,在协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天涯变成邻里,让梦想照进田野,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