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晨光带着初春的微醺,洒在刚修整好的全球会议中心广场上。工人师傅们正忙着悬挂彩旗,红、蓝、绿三色的旗帜上分别印着“能源协作”“文化互鉴”“全球互助”的字样,在微风中舒展如展翅的蝶。广场两侧的梧桐树上,新抽的嫩芽裹着淡绿的绒毛,与挂在枝桠上的灯笼相映,透着几分热闹的暖意。
陈砚刚走到会议中心门口,就看见林晚秋带着几个志愿者搬着资料箱往里走。她穿着一身干练的浅灰色西装,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脸上带着些许疲惫,眼底却亮得很。“陈城主,各代表团的住宿和资料都安排好了,”林晚秋擦了擦额角的汗,递给他一份行程表,“欧洲区的玛丽团长一早就到了,正在展区看壁炉的最终调试;美洲区的能源专家团队带着风力发电模型,说要在会议上做现场演示;非洲区的代表还在路上,预计中午能到,他们特意带了试种成功的耐寒粮种样本,想和大家分享种植经验。”
陈砚接过行程表,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安排,心里涌起一阵踏实。从决定在苏城召开全球能源协作会议到现在,不过短短一个月,从场地布置到人员对接,从技术演示到文化展示,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他拍了拍林晚秋的肩膀:“辛苦你了,等会议结束,给你放两天假,好好歇歇。”林晚秋笑着摇头:“现在哪顾得上歇,能参与这么重要的事,比歇着还开心呢。对了,爷爷的那本木工手记,我已经整理好了,打算在文化展区设个小展台,让大家看看老手艺里的智慧。”
正说着,广场上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陈砚抬头,看见阿凯领着一群穿着各异的人走过来,其中有裹着厚外套的西北区代表,有戴着宽檐帽的非洲区联络员,还有背着仪器箱的美洲区工程师。“陈哥!给你介绍下,这是南极风力发电站的总工程师戴维斯,”阿凯指着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男人,“他特意从南极赶过来,说要给咱们带来最新的发电数据。”
戴维斯握着陈砚的手,语气里满是激动:“陈城主,我早就听说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做得很好,这次来不仅要分享南极的经验,还想向你们请教防冻技术。”他打开随身的仪器箱,拿出一个小小的风力发电机模型,“这是我们改良后的机型,能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下正常运转,这次带来就是想和全球的专家一起优化,让它能适应更多极寒地区。”
陈砚接过模型,仔细看着叶片上的纹路——那是模仿企鹅翅膀设计的流线型,能最大限度减少风雪的阻力。他想起末世时,人类为了争夺资源互相猜忌,而现在,不同地区的人跨越山海聚在一起,分享技术、交流经验,只为让更多人用上清洁能源。这种转变,是无数人用希望和坚持换来的。“走,咱们去会议室详谈,”陈砚笑着说,“苏城的技术团队也在,正好一起讨论,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好想法。”
中午时分,非洲区的代表团终于抵达。阿米娜穿着一身鲜艳的民族服饰,手里抱着一个竹篮,一见到陈砚就快步跑过来:“陈叔叔!我带了我们种的耐寒玉米和向日葵种子,还有部落里的阿姨做的手工布包,想送给苏城的小朋友们。”她掀开竹篮,里面装满了饱满的种子,还有几个绣着太阳花的布包,色彩明艳得像非洲的阳光。
“快请进,”陈砚接过竹篮,心里暖暖的,“念念和小宇早就盼着你来了,他们准备了苏城的明信片,还有自己种的多肉,说要送给你做礼物。”阿米娜眼睛一亮,拉着陈砚的衣角:“真的吗?我还想跟小宇学画画,把非洲的草原和苏城的雪景画在一起,寄给全球的小朋友。”
下午,全球能源协作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中心的礼堂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代表,前方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各地能源建设的画面:苏城的太阳能发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南极的风力发电机在雪原上缓缓转动,非洲的农田里,耐寒粮种长出了嫩绿的秧苗……当画面定格在“全球能源协作网络”的示意图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陈砚走上台,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清了清嗓子:“各位伙伴,三百二十七天前,我们在黑暗中失去了信号,只能靠着一点微光挣扎求生;而今天,我们聚在这里,看着太阳能照亮苏城,看着风能温暖南极,看着粮种在非洲的土地上发芽……这些变化,不是靠一个人、一个地区就能实现的,是靠全球每一个人的互助和坚持。这次会议,我们不仅要分享技术,更要搭建一个长久的协作平台,让清洁能源走进每一个角落,让文明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接下来,各地区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经验:美洲区的戴维斯详细介绍了南极风力发电站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改良后的机型如何抵御暴风雪;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分享了中世纪壁炉与现代供暖技术结合的方案,还带来了壁炉燃烧时的实时温度数据;非洲区的代表则用视频展示了耐寒粮种的种植过程,说这些种子不仅能在干旱地区生长,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粮食。
会议间隙,代表们纷纷来到文化展区参观。在林晚秋爷爷的木工手记展台前,许多人驻足停留。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各种木工技艺的细节,有家具的制作方法,有房屋的搭建技巧,还有一些改良工具的草图。“没想到民国时期的木工手艺这么精湛,”一位欧洲的建筑师感慨道,“这些技术放在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林晚秋站在展台旁,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手记里的故事,偶尔还会拿出爷爷留下的木工工具,演示如何使用。
傍晚时分,会议暂时告一段落。陈砚陪着代表们来到合作社的农田,看着盖着保温膜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戴维斯忍不住蹲下来,掀开保温膜摸了摸土壤:“你们的土壤保湿技术做得很好,这种方法可以用到南极的温室大棚里,让科考人员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老周从旁边的温室里摘了几个番茄,递给大家:“这是咱们自己种的,尝尝鲜!等明年春天,这些技术咱们都可以分享给各地的伙伴,让大家都能种出好庄稼。”
阿米娜拿着番茄,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她兴奋地说:“这个味道真好!我们那里的土壤比较贫瘠,如果能用上苏城的种植技术,肯定能种出更多好吃的蔬菜。”陈砚笑着说:“没问题,等会议结束,我们会派技术人员去非洲区,帮你们改良土壤、搭建温室,让大家都能吃饱、吃好。”
晚上,苏城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代表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非洲区的伙伴唱起了欢快的民族歌谣,美洲区的工程师弹起了吉他,欧洲区的代表跳起了传统的民间舞蹈,苏城的居民则拿出了自己做的点心和茶水,热情地招待远方的客人。
念念拉着阿米娜的手,在篝火旁跳着舞,小宇则拿着画板,借着篝火的光,认真地画着眼前的热闹景象。“阿米娜,”念念仰起头,眼里闪着光,“等春天来了,你一定要来苏城,我们一起去看农田里的向日葵,一起去文明博物馆看壁炉,好不好?”阿米娜用力点头:“好!我还要带部落里的小朋友来,让他们看看苏城的样子,听听大家的故事。”
陈砚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末世时的黑暗和绝望仿佛还在昨天,而现在,篝火的光芒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聚在一起,分享着食物和故事,传递着温暖和希望。这种跨越山海的情谊,是文明复苏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人类继续前行的力量。
晚会快结束时,戴维斯拿着一个小小的风力发电机模型,走到篝火旁:“各位伙伴,我有一个提议。咱们可以在全球建立一个‘能源互助档案库’,把各地的能源技术、种植经验、文化传统都记录下来,让每个地区都能随时查阅、互相学习。就像这个模型一样,虽然小,却能汇聚起大家的智慧,照亮更多地方。”
他的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扫码加入了“全球能源互助档案库”的群组,有人上传了技术资料,有人分享了种植经验,有人还发来了当地的文化照片。看着群组里不断更新的内容,陈砚忽然想起了三百二十七天前,自己在铁皮棚里守着接收器的日子——那时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人类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智慧和互助,共同编织一个光明的未来。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但广场上的热闹还未散去。代表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继续讨论着未来的计划:有人说要在亚洲区建更多的太阳能发电站,有人说要在非洲区推广耐寒粮种,有人说要在欧洲区举办文化交流节……这些看似平凡的计划,却承载着人类对文明复苏的期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陈砚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远处通讯塔顶端闪烁的信号指示灯,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次全球能源协作会议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还有更多的技术需要突破,还有更多的伙伴需要帮助。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扶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月光洒在苏城的街道上,照亮了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陈砚抬头望着星空,仿佛看到了无数道电波从苏城出发,穿越山海,传向全球的每个角落,将智慧和温暖,将希望和梦想,传递给每一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人。而属于人类的下一段旅程,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朝着充满阳光的未来,坚定地前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