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四月,春深似海,试验田里的“抗寒甜玉米3号”已长至齐腰高,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舒展,玉米穗刚冒尖,透着蓬勃的生机;沙漠红稻基地传来更振奋的消息——首批“红稻4号”幼苗成功移栽至改良后的沙土地,骆驼刺与红稻相间生长,智能滴灌器正均匀地向根部输送水分,“非洲造”智能电池实时监控着土壤湿度与温度,数据稳定在适宜区间。陈砚站在远程监控大屏前,看着屏幕里沙漠中那片难得的绿色,手里握着“全球基地生长周报”,指尖划过“沙漠红稻成活率88%”“欧洲竹艺工坊订单完成率95%”“东北豆制品销量同比增长40%”等数据,每一组数字都印证着协作的力量,也暗藏着待解的挑战。
“陈城主!美洲玉米基地发来紧急报告,墨西哥湾沿岸遭遇持续暴雨,部分玉米田被淹,米勒博士说积水已经没过玉米根部,再不退水,玉米可能会烂根!”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份灾情报告,眉头紧锁,“他还说当地的排水设备不够用,想让咱们紧急调一批‘智能排水泵’过去,还要派水利专家指导排水,尽量减少损失。”
陈砚立刻调出美洲基地的监控画面,屏幕里的玉米田一片汪洋,农户们正拿着铁锹人工排水,效率极低。他迅速拨通米勒博士的视频电话:“米勒,别慌!仓库里有50台‘智能排水泵’,今天就用专机发往美洲,水利专家王工带着团队,半小时后出发,预计明天就能到基地。另外,让农户先把地势高的玉米田排水口挖宽,减少积水面积,等排水泵一到,再集中处理低洼地块。”
米勒博士在屏幕那头连连点头,声音里满是感激:“太感谢了陈城主!要是没有你们的支援,今年的玉米可能就毁了!我们已经组织农户做好准备,就等设备和专家来了!”挂了电话,陈砚又联系物资部,叮嘱道:“给美洲基地多带20块‘非洲造’智能电池,排水泵长时间工作需要备用电源,再准备一批玉米专用杀菌剂,排水后及时喷洒,防止根部病害。”
刚安排好美洲的灾情应对,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又发来视频请求,她身后的竹艺工坊里,几名匠人正围着一堆楠竹发愁。“陈城主,新到的楠竹虽然含水量达标,但部分竹材出现了虫蛀痕迹,要是做成农具,容易影响质量,可订单又催得紧,这可怎么办?”玛丽团长举着一根有虫眼的楠竹,语气焦急。
陈砚凑近屏幕,仔细查看竹材的虫蛀情况,思索片刻后说:“别担心,让匠人们先把有虫蛀的部分锯掉,能用的竹材先做小尺寸的农具,比如竹制育苗盘、小锄头,不影响使用。另外,咱们的竹材专家李师傅已经研发出‘天然防虫剂’,用向日葵花盘和艾草熬制的,既能防虫又环保,我让他今天就把配方发给你,再寄100斤成品过去,处理剩下的竹材,保证后续生产不受影响。”
玛丽团长的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有了防虫剂和解决方案,咱们就能按时完成订单了!我这就安排匠人们处理竹材,绝不耽误农户用农具!”
解决了美洲和欧洲的紧急情况,陈砚刚想喝口水,沙漠红稻基地的卡伦又发来消息,说沙漠突然刮起沙尘暴,部分育苗棚的遮阳网被吹破,刚移栽的红稻苗有被沙粒打伤的风险,想让苏城调一批更结实的防风遮阳网过去。陈砚立刻回复:“防风遮阳网明天就发,还会带10套‘智能防风预警系统’,能提前2小时预测沙尘暴,让大家有时间做好防护。另外,让队员们把受伤的红稻苗小心扶正,喷洒一点营养液,帮助恢复生长,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
忙碌到中午,陈砚才顾上吃午饭,刚拿起筷子,东北区的李建国就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喜悦:“陈城主,‘红稻豆腐’在欧洲的销量又涨了!当地的连锁超市想跟咱们签长期供货协议,还希望能在欧洲建一个‘红稻豆腐加工厂’,用非洲的红稻粉和东北的大豆,在当地生产,降低运输成本,您看行吗?”
陈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在欧洲建加工厂,既能减少运输成本,又能带动当地就业,还能让‘全球协作’的产品更贴近市场。咱们马上派技术团队去欧洲考察选址,再跟非洲基地沟通,保证红稻粉的稳定供应,跟东北的大豆加工厂协调,建立长期供货渠道,争取下半年就能开工建设!”
下午,陈砚在合作社的会议室里召开“全球基地春深生长协调会”,各地代表通过视频连线聚在一起,屏幕里,美洲的农户在水利专家的指导下安装排水泵;欧洲的匠人在给楠竹喷洒天然防虫剂;沙漠基地的队员在安装防风预警系统;东北的豆制品厂在加班生产“红稻豆腐”。“春深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灾害多发期,咱们要做到‘三个及时’。”陈砚看着屏幕里的伙伴,语气坚定,“第一,灾害预警及时,各地基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第二,物资支援及时,不管哪个基地有需求,其他基地都要尽力支援,不能让灾情影响生长;第三,技术指导及时,专家团队要随时待命,远程或现场指导,解决种植和生产中的难题,确保每个基地的作物都能健康生长,每个项目都能顺利推进。”
“我们美洲区一定做好灾害预警,有情况及时上报!”米勒博士立刻表态。卡伦也跟着说:“沙漠基地会安装好防风预警系统,保护好红稻苗,绝不让沙尘暴影响生长!”玛丽团长和李建国也纷纷表示,会做好各自区域的工作,互相支援,共同应对挑战。
会议结束后,陈砚来到试验田,看着长势喜人的甜玉米,心里满是感慨。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玉米叶,感受着叶片上的露珠,仿佛看到了秋天的丰收景象——美洲的玉米挂满枝头,欧洲的竹制农具堆满仓库,沙漠的红稻一片金黄,东北的豆制品远销全球。
回到办公室,陈砚打开电脑,全球联络群里满是各地的进展——美洲基地的排水泵已安装完毕,积水正在慢慢退去;欧洲的匠人们用天然防虫剂处理完楠竹,开始制作农具;沙漠基地的防风遮阳网和预警系统已送达,队员们正在安装;东北的技术团队已出发去欧洲,考察“红稻豆腐加工厂”的选址。
他点开《全球协作新五年计划细则》,在“美洲玉米基地”章节下,补充“2026年4月完成排水救灾,5月开展灾后补种,确保产量不受大的影响”;在“欧洲竹艺工坊”章节下,标注“2026年4月推广天然防虫剂,5月完成所有订单交付”;在“沙漠红稻基地”章节下,新增“2026年4月安装防风预警系统,5月监测红稻苗恢复情况,确保正常生长”。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桌上,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计划,心里满是信心。他知道,协作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暴雨、虫蛀、沙尘暴,但只要全球伙伴始终同心同德,及时支援,互相帮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越不过的难关。
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这份“春深促生长”的执着,在“同心克时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每一片田野都能迎来丰收,让每一个项目都能顺利推进,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