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海洲,寒风裹着细雪掠过盐碱地,刚收割完的田野覆着一层薄霜,却难掩丰收后的生机——四地联盟的年度总结会在海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召开,玻璃幕墙的会议室内,暖黄的灯光映着墙上的“四地协作成果图”,苏城的稻田、洛城的大豆田、舟山的育苗棚、海洲的试验田一一标注,红色线条将四地紧密相连,像一幅跳动的丰收画卷。
陈砚坐在主位,面前摊着厚厚的年度报告,指尖划过“产值突破8000万”的字样,抬头望向围坐的伙伴们:“今年是四地联盟协作的第二年,咱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洲盐碱地亩产突破800斤,洛城大豆加工产值翻番,舟山番茄走进全国20个城市,苏城‘稻菜轮作’模式推广到3个县区。更重要的是,咱们带动了四地200多户农户增收,其中12户脱贫户年入突破10万元。”
话音刚落,老郑就举起了手里的保温杯,杯壁印着“海洲海鲜”的字样:“这得感谢陈队牵头的‘订单农业’!今年咱们的海鲜礼盒卖了12万份,光这一项就给农户分红200多万。产业园的冷库和物流中心太给力了,鱿鱼干从捕捞到发货不超过24小时,客户都说新鲜!”
“说到加工,咱们洛城的大豆加工厂也得表表功!”老周笑着掏出手机,展示着大豆油的订单数据,“今年生产了50万斤大豆油,80%通过线上平台销售,还进了3家连锁超市。最没想到的是大豆蛋白粉,被几家健身品牌看中,定制了‘高蛋白礼盒’,明年计划扩产两倍!”
小林则翻着育苗基地的台账,语气里满是骄傲:“‘春早三号’番茄今年推广了5000亩,不仅四地种,还卖到了山东、安徽的合作社。咱们的育苗技术培训办了8期,培养了60多名‘乡土技术员’,现在外地合作社都来请他们去指导!”
王哥放下手里的笔,指着窗外的产业园:“稻田民宿今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卖起了农家菜、手工艺品,光民宿周边的小卖部就新增了6家。明年计划把‘农耕体验’升级成‘研学课程’,跟10所中小学合作,让城里孩子来学种地、懂农业。”
陈砚听着众人的分享,拿起笔在报告上圈出“短板”一栏:“成绩值得肯定,但问题也得正视。比如海洲的海鲜深加工品类还不够多,洛城的大豆废料还没完全利用,舟山的育苗成本偏高,苏城的智能农机覆盖率还有提升空间。这些都是明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陈队说的对!”小李推了推眼镜,打开平板电脑里的“新一年规划图”,“针对深加工问题,农科院张教授团队研发了‘海鲜酱’‘大豆纤维环保袋’,明年就能在产业园试生产;育苗成本方面,咱们计划引进太阳能育苗棚,能降低30%的能耗;智能农机则争取政府补贴,明年再添10台无人插秧机和5台植保无人机。”
讨论渐渐热烈,老郑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包里掏出一份合作意向书:“上个月跟韩国一家农产品企业谈了合作,他们想进口咱们的耐盐碱水稻和海鲜干货,初步意向订单500万元。但对方要求通过国际有机认证,咱们明年得把认证办下来。”
“这事交给我!”小林立刻接话,“舟山育苗基地有过有机认证经验,我可以牵头成立认证小组,协调四地准备材料,争取明年上半年拿证。到时候咱们的农产品就能走出国门,真正实现‘四地品质,全球共享’!”
王哥则把话题引到了“乡村振兴”上:“明年咱们计划在苏城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四地的农耕工具、种植历史和联盟发展故事。还想搞‘四地农民艺术节’,让农户们自编自导节目,既丰富文化生活,又能吸引游客。”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雪下得更大了,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陈砚看着伙伴们热烈讨论的样子,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产业园里的灯火——加工车间的机器还在运转,物流中心的货车正装着年货礼盒,冷库旁的农户们在清点刚到的海鲜,每一处都透着“冬藏蓄力”的忙碌。
“时间不早了,咱们最后定个明年的核心目标。”陈砚回到座位,语气坚定,“第一,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农户增至300户;第二,完成国际有机认证,打开海外市场;第三,建成农耕文化博物馆,推广‘四地模式’;第四,培育5个新的农产品品牌,让‘四地联盟’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合作标杆。”
众人齐声响应,老周还特意端来刚温好的大豆米酒,给每个人倒了一碗:“来,敬咱们的过去,也敬咱们的未来!明年咱们继续同心协力,把四地联盟做得更大更强!”
酒碗碰撞的清脆声响里,会议室内的笑声格外响亮。窗外的雪渐渐停了,月光洒在产业园的屋顶,像铺了一层银霜。陈砚看着身边的伙伴们,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几个人一拍即合,到如今四地协同、产业链完整,从单一的种植合作,到“种植+加工+旅游+外贸”多业态发展,四地联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信任与付出。
散会后,众人漫步在产业园的广场上,老郑指着正在建设的“四地农产品展销中心”:“明年这里建成后,咱们就能举办全国性的农产品展会,邀请更多合作社来交流合作。”
“到时候咱们的农耕文化节也能在这办!”王哥接过话茬,“让游客一边看展,一边体验种地、做豆腐,感受咱们的农耕乐趣。”
小林则掏出手机,拍下了雪夜中的产业园:“我要把这张照片发在四地共享群里,让农户们也看看咱们的‘根据地’,一起期待明年的好收成!”
陈砚望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年初在苏城田埂上的约定——四地同心,共促丰收。如今,这个约定已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他掏出手机,在群里发了一段文字:“冬藏不是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2027年,四地联盟将继续以土地为根、以科技为翼、以协作为桥,让更多农户增收,让更多土地焕发生机,让‘四地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群里很快热闹起来,苏城的张大爷发了刚磨好的新米照片,说要给大家寄点尝尝;洛城的农户发了大豆田的雪景,说明年要种更多大豆;舟山的技术员发了育苗棚的温湿度数据,保证明年种苗品质更优;海洲的渔民发了刚打捞的带鱼,说要给总结会加个菜。
夜色渐深,寒风中的产业园却暖意涌动。陈砚知道,这个冬天,四地联盟正在积蓄力量——规划新的种植蓝图、升级加工设备、拓展销售渠道、培训农技人才。而当明年春风再次吹过田野,这片土地必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四地联盟的故事,也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