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的五域,细雨初歇,苏城智慧农园的田埂上满是泥泞却生机勃勃。陈砚踩着防滑靴,弯腰将一株“抗暗蚀2号”大豆幼苗栽入试验田——幼苗根部裹着的淡绿色凝胶,在接触土壤的瞬间开始缓慢溶解,释放出星辰灵髓与曦光草提取物的混合养分。“小王,暗星星域的首批种植地块,土壤改良进度怎么样了?”
农技员小王举着平板电脑快步跟上,屏幕上的卫星地图清晰标注着暗星的种植区域:“卡隆部长刚同步数据,暗星已完成2万亩土壤改良,灵能灌溉系统也安装完毕,就等咱们的种苗下周运抵。研发中心还特意为暗星定制了‘灵能肥配方’,能适配当地0.5%浓度的暗蚀残留。”
陈砚直起身,望着田埂旁的无人机群——这些无人机搭载了新升级的“灵能播种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把播种参数同步到玄黄、冰晶星域的合作基地,”他指着屏幕上的种植模型,“冰晶星域的低温环境,要把播种深度增加2厘米,防止幼苗受冻;玄黄的矿质土壤则要减少1厘米,避免根系缺氧。”
离开苏城,陈砚驱车前往洛城大豆纤维产业园。车间内,新投产的“灵能复合面料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大豆纤维与玄黄灵矿纤维、碧波水织丝在灵能场的作用下交融,织出的面料既耐磨又防水,还带着淡淡的灵能传导性——这是为火山星域定制的矿工工装,能抵御高温与矿尘侵蚀。
老周拿着一块刚下线的面料样品,向陈砚展示检测数据:“面料的耐高温极限达到180c,耐磨次数突破3000次,完全符合火山星域的需求。他们的5万套工装订单,4月底就能交付。对了,太空农业局发来消息,空间站的‘太空农场’试验很成功,‘抗暗蚀大豆’的生长周期比预期缩短了10天,希望我们能提供更多适配太空环境的种苗。”
陈砚接过面料,用灵能检测仪测试传导性——淡蓝色的灵能光纹在面料表面均匀扩散,证明其能有效疏导静电与辐射。“太空种苗要加入‘微重力适配基因’,”他指着检测报告,“研发中心下周出样品,优先供应空间站。另外,灵曦星域的医疗防护服,要在面料中加入‘云絮花抗菌纤维’,星际医院反馈,抗菌需求比抗辐射更迫切。”
老周立刻在系统中调整参数:“没问题!云絮花纤维的混纺比例已确定为15%,下周就能试生产。对了,草原星域的订单也下来了,需要3万套大豆纤维牧草收割服,要求轻便、透气,还能防蚊虫,我们计划用‘超细大豆纤维’制作,重量能控制在300克以内。”
从洛城出发,陈砚又马不停蹄赶往海洲星际渔港。码头上,新落成的“灵能分拣中心”正忙碌运转——通过灵能光谱识别,刚捕捞的“星光蟹”被自动分为三个等级:特级蟹发往灵曦星域的高端餐厅,一级蟹供应德国商超,二级蟹则加工成蟹肉罐头,销往风沙星域的矿区。
张社长迎着陈砚走来,手中拿着一份物流报表:“今年的海鲜冷链效率提高了20%!通过‘星际农业资源网’的物流调度模块,我们能精准匹配运输飞船,星光蟹从捕捞到送达灵曦,全程不超过72小时,新鲜度比去年提升了15%。绿藤星域还特意增加了50吨‘星光鱼’订单,说是当地居民把它当作‘健康食材’的代表。”
陈砚走进分拣中心,看着屏幕上的实时物流信息——一艘满载星光蟹的冷链飞船正驶向灵曦,另一艘装着蟹肉罐头的飞船已启航前往风沙星域。“把‘灵能锁鲜技术’同步给碧波的水下农场,”他指着分拣线,“莉娜的彩虹贝也需要延长保鲜期,才能开拓更远的市场。另外,星雾带的新捕捞区,要提前做好生态评估,不能破坏海洋环境。”
张社长点头:“生态评估团队下周就出发,还会带上研发中心的‘灵能生态监测仪’,实时监测海水质量与生物多样性。碧波的莉娜也同意,联合建立‘星雾带海鲜保护区’,确保可持续捕捞。”
最后一站,陈砚来到舟山的“星际农旅示范基地”。此时的基地已迎来春季研学高峰,灵曦星域的学生们正在“迷你农场”里种植大豆,玄黄的孩子们则在“灵能灌溉体验区”学习操作灌溉系统,碧波的游客们最感兴趣的,是新开放的“水下农场实验室”——通过透明的水族箱,能清晰看到彩虹贝的滤食过程与云絮花的水下生长状态。
小吴拿着研学营的反馈表,向陈砚汇报:“今年春季,研学营已接待5000名星际学生,满意度达到98%。我们还和太空农业局合作,新增了‘太空种植体验课’,学生们能通过VR设备,模拟在空间站种植大豆,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的农业技术。”
陈砚走进“太空种植体验区”,看到孩子们戴着VR眼镜,认真地完成播种、浇水、施肥等操作,脸上满是专注。“把研学课程升级为‘星际农业认证课程’,”他对小吴说,“学生完成课程后,可获得联盟认可的农业技能证书,为未来从事星际农业工作打下基础。另外,夏季要增加‘星雾带生态考察’项目,让孩子们实地了解海洋农业的重要性。”
4月初,“星际农业资源网2.0版”正式上线。升级后的平台新增了“智能预测”“生态监测”“技能认证”三大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提前3个月预测农产品需求;借助灵能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控各星域的农业生态;完成研学课程的学员,能在平台上申请农业技能证书。
上线仪式上,陈砚通过灵能投影,向联盟成员展示平台的新功能:“在智能预测模块,我们已成功预测出暗星星域下半年的大豆需求将增长30%,提前调整了种植计划;生态监测模块则帮助火山星域发现了一处矿尘污染区,及时采取了治理措施;技能认证模块上线仅一周,就有2000名星际学生申请了课程。”
暗星星域的农业部长率先表态:“资源网2.0帮我们解决了‘种多少、卖哪里’的难题,今年的大豆不仅能自给,还能出口到周边星域,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火山星域的代表也接着说:“生态监测模块太重要了!矿尘污染区若不及时治理,会影响大片农田,感谢‘四地农品’帮我们规避了风险。”
上线仪式结束后,陈砚召集四地核心成员,召开了“春季工作复盘与夏季规划”会议。会上,大家汇报了最新进展:苏城的“抗暗蚀2号”种苗已发往5个星域,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洛城的纤维产品订单量突破1500万件,合作星域达到25个;海洲的海鲜出口额突破3亿欧元,新增4个海外市场;舟山的农旅基地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研学营成为星际知名的教育项目。
陈砚在会上提出了夏季的三大目标:“第一,在暗星、冰晶、火山三个星域建立‘抗暗蚀大豆’示范基地,实现种苗本地化繁育;第二,完成‘星际海鲜加工中心’的建设,将海鲜深加工产品的比例提高到30%;第三,推动‘星际农业认证课程’在联盟内100所学校落地,培养更多专业农业人才。”
团队成员纷纷响应:小王说,示范基地的选址已确定,下月就能开工;老周说,纤维产业园计划新增3条生产线,提高高端产品产能;张社长发了海鲜加工中心的建设进度图,预计8月就能投产;小吴说,已有50所星际学校申请加入认证课程,正在制定教学计划。
夕阳西下,陈砚站在舟山农旅基地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星空。夜色中,苏城的试验田、洛城的加工厂、海洲的渔港、舟山的农旅基地,还有暗星、玄黄、碧波等星域的合作项目,仿佛通过“星际农业资源网”连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将农业技术、优质产品、生态理念传递到星际的每一个角落。
他掏出手机,在四地共享群里发了一张“星际农业资源网2.0”的截图,配文写道:“春播新种拓疆土,农网升级惠万星。2030年的春天,‘四地农品’用技术突破打开新市场,用资源互联解决新难题。夏季,让我们继续以农为根、以网为脉,在星际农业的道路上,为更多星域带去丰收的希望,为更多生命送去健康的保障,让跨域协作的光芒,照亮每一片需要耕耘的土地!”
群里瞬间热闹起来:小王发了暗星星域的种植地块照片,土壤改良已初见成效;老周发了纤维产业园的新生产线视频,设备正在调试;张社长发了海鲜加工中心的封顶照片,工人们正庆祝阶段性成果;小吴发了研学营的学生合影,孩子们拿着刚获得的农业技能证书,笑容灿烂;卡隆发了玄黄加工基地的蛋白粉包装照片,即将发往星际市场;莉娜发了碧波水下农场的彩虹贝丰收视频,贝壳在阳光下泛着七彩光芒。
夜色渐深,星际的星空格外璀璨。陈砚知道,这个春天的播种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星域等待开拓,更多的技术等待突破,更多的生命等待惠及。但他坚信,只要四地同心、联盟携手,以“星际农业资源网”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就一定能在星际农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多关于丰收、健康、可持续的新篇章,让“四地农品”的品牌,成为星际农业文明的重要符号,让跨域协作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星辰下的家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