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灵曦星域,星际农业技术辐射中心的“生态实验室”内暖意融融。玻璃培养舱里,“暗蚀降解菌”正缓慢分解着高浓度暗蚀土壤,监测屏上的暗蚀残留数值以每小时0.05%的速度下降;旁边的“灵能循环系统”中,大豆秸秆被分解成有机肥料,重新输送到种植舱,滋养着新一批3号大豆幼苗。陈砚看着这组“种植-降解-循环”的生态闭环试验数据,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条上升曲线——这意味着受暗蚀影响的星域,未来有望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零排放与土壤的可持续修复。
“陈总,‘暗蚀降解菌’在1.8%浓度的土壤中,降解效率已稳定在85%,但在低温环境下活性会下降。”实验室负责人赵博士递过一份报告,“我们计划从绿藤星域的‘耐寒灵能菌’中提取基因片段,改良降解菌的耐寒性,这样就能在荒芜星域的冬季使用了。”
陈砚接过报告,目光落在荒芜星域的冬季土壤数据上:“尽快推进改良试验,荒芜星域的农户冬天也想修复土壤,为明年春耕做准备。另外,把‘灵能循环系统’的参数同步给暗星分中心,他们的大豆秸秆量很大,正好用来做有机肥料,降低种植成本。”
暗星分中心很快传来反馈,农户老卡已用大豆秸秆试生产了2吨有机肥料,施在自家的试验田后,土壤肥力提升了20%。老卡通过通讯器发来田地里的幼苗照片,绿油油的叶片在寒冬中格外显眼:“陈总,这肥料比买的灵能肥还好用!我们想建个小型秸秆处理厂,您能派专家来指导吗?”
陈砚立刻安排技术团队出发:“不仅要指导建厂,还会帮你们接入‘星际农业协作平台’,把多余的肥料卖给周边星域,增加收入。记住,生态循环不仅要环保,还要让农户得实惠。”
洛城大豆纤维产业园的冬季生产线,此时正探索“全产业链零浪费”模式。车间里,裁剪防护服剩下的纤维边角料,被送入“灵能再生机”,重新制成纤维纱线;生产废水经“灵能净化系统”处理后,达到灌溉标准,输送到产业园的灵能植物园。老周拿着循环经济报表,向陈砚汇报:“今年通过资源循环,我们减少了30%的原材料消耗,节约成本超1亿灵能币。火山星域的矿工工装订单,客户还要求用再生纤维做,说要支持环保。”
陈砚看着报表中的能耗数据,点头称赞:“把‘再生纤维’做成独立品牌,标注‘生态友好’标识,星际市场肯定受欢迎。另外,灵能植物园的植物长得怎么样?能不能用来做防护服的天然染料?”
老周立刻带陈砚去植物园,园内的“蓝染草”和“红枫藤”长势正好:“我们已经在试染了,天然染料比化学染料更安全,还带着淡淡的植物香气,暗星的儿童防护服就打算用这种染料。”
海洲星际渔港的“绿色冷链港”在冬季正式启用。港口的“灵能制冷系统”利用海水温差发电,能耗比传统系统降低40%;捕捞船的“尾水净化装置”能实时处理渔获废水,达标后再排入大海。张社长陪着星际海鲜联盟的环保专员,检查港口的碳排放数据:“我们的碳排放比去年下降了25%,完全符合联盟的‘绿色港口’标准。星光虾的包装也换成了可降解灵能材料,客户反馈很好。”
环保专员看着监测数据,满意地说:“海洲渔港是联盟内首个‘零碳冷链港’,我们会推荐给其他星域学习。另外,‘星际海鲜节’的环保方案也很出色,能不能把经验分享给其他举办地?”
张社长立刻调出方案文档:“没问题!我们的‘海鲜壳回收计划’回收了80%的虾蟹壳,制成了有机肥料;‘可降解餐具’使用率100%,这些经验都可以复制。明年的海鲜节,我们还想搞‘碳中和捕捞’,用新能源渔船作业。”
舟山的“星际农旅示范基地”,冬季推出了“生态研学营”。来自灵曦、玄黄等星域的学生,在“暗蚀土壤修复区”学习如何培育降解菌;在“灵能循环馆”,他们亲手将果皮、菜叶投入降解机,观察其转化为肥料的过程。小吴拿着研学营的反馈表,向陈砚汇报:“80%的学生表示想从事‘生态农业’相关工作,灵曦的环保部门还想和我们合作,把研学营变成‘生态教育基地’。”
陈砚看着学生们记录的研学笔记,上面画满了生态循环的示意图,心中满是欣慰:“把研学营的课程整理成‘生态农业教材’,上传到星际农业协作平台,供更多星域的学校使用。另外,基地的‘碳汇林’该补种了,用灵能树苗,成长快,固碳效果好。”
12月初,“星际农业联盟生态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灵曦星域召开。陈砚代表“四地农品”,发布了《星际农业生态闭环发展白皮书》,提出“品种改良减损耗、资源循环降成本、绿色生产护环境”三大核心策略,并分享了“暗蚀土壤修复”“纤维再生利用”“零碳冷链”等10个实操案例。
“生态可持续不是牺牲效益,而是更高质量的发展。”陈砚指着白皮书里的数据,“暗星通过秸秆循环,农户每亩增收200灵能币;海洲的零碳冷链,每年节约电费3000万灵能币。未来,我们计划在20个星域推广‘生态农业示范园’,让每个星域都有可复制的生态模式。”
大会现场,荒芜星域与“四地农品”签订了“生态修复合作协议”,计划用3年时间,在荒芜建设10万亩“暗蚀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区”;火山星域则订购了500套“纤维再生设备”,用于当地的服装产业园升级。星际农业联盟主席在总结时说:“‘四地农品’的生态闭环模式,为星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既要丰收,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成为现实。”
除夕前夜,陈砚站在灵曦星域的星际观测台,看着远处各星域传来的灯火——暗星的农户在秸秆处理厂贴春联,洛城的产业园挂起了生态主题的灯笼,海洲的渔港正举办绿色海鲜年夜饭,舟山的农旅基地里,不同星域的游客一起写环保春联。他掏出手机,在四地共享群里发了一段生态循环的短视频,配文写道:“这一年,我们用科技破解生态难题,用循环创造永续价值。愿‘四地农品’的生态火种,能照亮更多星域的土地;愿星际农业联盟的每一位伙伴,都能在丰收与环保的平衡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愿跨域协作的温暖,能让每一颗星辰下的家园,都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群里瞬间热闹起来:赵博士发了暗蚀降解菌的最新试验视频,降解效率已突破90%;老周发了用再生纤维做的新年礼服,绿色的面料格外喜庆;张社长发了渔港的碳中和渔船照片,船身上贴着“绿色捕捞”的标语;小吴发了农旅基地的碳汇林夜景,灵能树苗的灯光拼成了“生态永续”四个大字。
夜色渐深,星际的星空格外璀璨。陈砚知道,生态可持续的道路没有终点,未来还需要攻克更多技术难关,协调更多跨域资源,改变更多传统观念。但他坚信,只要“四地农品”坚守“科技向善、生态为基”的初心,只要星际农业联盟携手同行,就一定能让生态闭环的模式在更多星域落地生根,让农业文明的火种在宇宙中永续传承,让每一片耕耘的土地,都能永远焕发勃勃生机,让每一个星辰下的家园,都能永远充满丰收的喜悦。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