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创新案例现场答辩会的日子,来得比沈清姿预想中更快。
部里的中型会议室里,长条桌摆成规整的 U 型,评审专家坐在主位,各市州的代表和观摩干部坐满两侧,连后排都加了临时座椅,空气里透着严肃又期待的氛围。
沈清姿提前半小时到会场,最后核对了一遍流程表和评分细则。
她穿了套熨帖的藏蓝色西装,领口别了枚小巧的银色胸针,长发挽成低髻,露出光洁的额头。站在会场前方调试麦克风时,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 —— 看到了李大姐带着探究的眼神,也看到了张强副处长鼓励的点头,最终落在主位那位负责党建工作的副部长身上,眼神逐渐沉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有力,没有丝毫紧张,“全省党建创新案例评选现场答辩会,现在开始。首先,介绍本次答辩的评审规则和流程……”
整个答辩过程像上了发条的钟,紧张却有序。沈清姿坐在流程把控席,手里握着计时器,每到单位陈述完毕,就精准地引导专家提问:“王教授,您对这个‘党建 + 产业链’的案例,是否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细节?” 遇到个别代表答非所问,她也能不着痕迹地拉回重点:“张主任,您刚才提到案例覆盖了 12 个村,能否具体说说在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的实际成效?”
她对每个案例的前期材料都烂熟于心,连某个偏远县报送的 “红色代办员” 案例里,涉及的服务群众人次、解决问题类型都记得清清楚楚,偶尔补充的细节,让专家们都忍不住点头 —— 这不是靠临时抱佛脚能做到的,是真真正正沉下心研究过业务。
直到最后一个案例,意外突然出现。
来自山区的李科长刚走到发言席,手忙脚乱地插 U 盘,ppt 却卡在加载页面。他额头上瞬间冒出冷汗,对着话筒结巴了两句,脸涨得通红,会场的气氛一下子凝滞下来,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沈清姿放下手中的评分表,起身走到他身边。
她没有看卡住的电脑,而是直视着李科长,语气温和却带着安抚人的力量:“李科长,别紧张。你们这个‘红色代办员’案例,前期材料我们都逐字看过 ——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留守老人办事难的问题,这个切入点非常实,也切中了基层治理的痛点。不如咱们先抛开 ppt,您先跟大家说说,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建立‘红色代办员’队伍?最开始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她的话像温水,慢慢浇灭了李科长的慌乱。
他愣了两秒,咽了口唾沫,慢慢开口:“最开始是因为村里有位老人,要办医保报销,来回跑了三趟县城都没办成……” 随着故事的展开,他渐渐找回状态,虽然没有 ppt 辅助,却用朴实的语言把案例的核心价值讲得明明白白。
答辩会结束时,已经是下午四点。沈清姿正弯腰收拾散落的评分表,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小沈。”
回头一看,是部里负责党建工作的刘副部长。他手里拿着水杯,笑着说:“今天组织得很好,沉稳大气,调度也有条理,对每个案例的业务都摸得透,不容易啊。”
“谢谢刘部长肯定,这是我应该做的。” 沈清姿微微躬身,语气谦逊,没有丝毫张扬。
周围还没走的人都听见了这话 —— 之前总爱打探的李大姐,此刻眼神里少了探究,多了几分佩服;几个年轻同事走过时,还主动跟她打招呼:“沈姐,今天太厉害了!” 那些等着看她 “没了靠山就不行” 的人,也悄悄收敛了之前的轻视。
沈清姿走回办公室的路上,午后的阳光透过走廊窗户洒进来,落在地板上,暖融融的。
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比平时多了几分轻快。疲惫是真的,从筹备到组织,她熬了无数个夜,但心里的充实和坚定,也是前所未有的 —— 她终于证明了,沈清姿的名字,不需要前缀 “周太太”,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在这片领域里站稳脚跟。
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她放下文件夹,刚想坐下喝口水,手机屏幕突然亮了。
一条社交媒体推送弹出来,头像是乔薇的头像 —— 她更新了动态,定位在非洲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
九宫格照片里,前几张是金色的稀树草原、落日下的长颈鹿,最后一张却让她的手指顿住:周聿和乔薇并排站在越野车旁,他穿卡其色冲锋衣,她穿同色系户外裤,两人都戴着墨镜,侧脸对着镜头,看不清表情。背景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掀起他们的衣角,那并肩而立的姿态,在壮阔的风景里,竟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和谐。
刚才因为答辩会成功而紧绷的神经,瞬间松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阵熟悉的涩意。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 原来那些被工作暂时压住的思绪,从来都没真正消失。
只要看到他们同框的痕迹,心里那片看似平静的湖面,还是会被搅起涟漪。
手机屏幕渐渐暗下去,映出她眼底的疲惫。事业上的成功像给她穿了层坚硬的铠甲,可面对万里之外的人和事,这层铠甲还是会露出缝隙。
她知道,内心的这场战争,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仕途不靠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