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竹桌上,堆着厚厚一摞冬令营报名表。沈清姿用红笔圈着重点,李婶在旁边帮着分类:“城里家长真热情,才三天就报满三十个孩子,还有好几个打电话问能不能加名额。”
“咱们的场地和师资有限,先保证体验质量。”沈清姿刚说完,就看见张阿姨端着托盘走进来,上面摆着四杯刚沏的明前茶,“周小子和陈静在晒茶场核对展会资料,喊你们过去碰个头。”
晒茶场的竹架上,新采的茶叶摊得匀匀的,阳光晒得茶叶泛出浅绿光泽。周聿正对着展会流程表皱眉,陈静在旁边用铅笔标注:“国际展会要准备双语介绍,茶的种植历史、工艺改良这些,得写得接地气又专业。”
“我让团队帮忙翻译,”周聿抬头接过沈清姿递的茶,“重点突出‘乡村振兴’和‘手工技艺’,外宾就吃这一套。”他翻开资料夹,里面夹着张老照片——是云岭刚种茶时的样子,土坯房旁,几个老乡正扛着茶苗往山上走。
聊到正午,张阿姨喊大家去吃午饭。路过厨房时,沈清姿听见她跟李婶嘀咕:“下周三就是周小子生日,往年在老宅都要蒸寿桃,今年在云岭,得用樱花和茶叶做个特别的,讨个好彩头。”
沈清姿的脚步顿了顿,刚要转身,陈静已经走到她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周聿总说忙忘了生日,其实每年都盼着家里人记着。他胃不好,寿桃别做太甜,加点茶粉刚好养胃。”
午饭时,周聿正跟张大爷商量展会的茶样筛选:“明前茶、雨前茶、樱花茶各准备十罐,每罐都贴上手写标签,张大爷您的字最有分量。”张大爷拍着胸脯应下,张阿姨在旁边插话:“下周三让清姿陪你去省城取展会的宣传物料,刚好顺路办点事。”
周聿没多想,点头应了:“那天刚好是冬令营报名截止日,忙完咱们就出发。”他夹了块腊肉给沈清姿,“省城有家老字号酱肉铺,回来时给老乡们带点尝尝。”沈清姿笑着接过来,心里已经悄悄记下了日子。
下午,陈静拉着沈清姿去樱林采樱花,说是要做樱花茶砖的原料。“周聿小时候最爱吃我做的茶味点心,”陈静摘下一朵完整的樱花,“他在外交部那几年,我总寄茶糕给他,说起来,还是你现在做的樱花糕更对他胃口。”
两人坐在樱树下的竹椅上,陈静从布包里拿出个锦盒,里面是枚银质茶针:“这是周家传下来的,以前他爷爷用这个开茶饼。周聿说你现在管着合作社的老茶,这个给你用正好。”她顿了顿,“也是盼着你们俩,能像这茶针和茶饼一样,凑在一起才圆满。”
沈清姿接过茶针,指尖触到冰凉的银质,心里却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周聿送的茶籽吊坠,背面的“共守”二字,和这枚老茶针一样,都藏着沉甸甸的心意。
晚上,周聿在合作社加班改展会方案,沈清姿坐在旁边帮他整理茶样资料。台灯的光落在他脸上,睫毛投下淡淡的阴影,他揉着眉心说:“展会的宣传片还差个结尾,想加段云岭的夜景,等忙完这阵咱们拍。”
“不急,”沈清姿递过一杯温茶,“你最近总熬夜,别累坏了。”她看着他手腕上的帆布手环——还是她编的,边角已经磨得起毛,却一直没摘。
等周聿睡下后,沈清姿悄悄溜进厨房。张阿姨已经把和好的糯米粉放在竹盆里,旁边摆着磨好的绿茶粉和晒干的樱花碎。“我教你做茶味寿桃,”张阿姨点燃灶火,“面团要揉到光滑,蒸的时候火候别太急,不然会塌。”
月光透过厨房的窗,照在两人忙碌的手上。沈清姿跟着张阿姨学揉面,把绿茶粉均匀地揉进面团里,再捏成小巧的寿桃形状,用樱花碎做点缀。“周小子要是知道你亲手做的,肯定高兴坏了,”张阿姨笑着说,“他以前总说,清姿做的东西,比别人多一份心。”
刚把寿桃放进蒸笼,沈清姿的手机响了,是周聿团队发来的展会宣传片初稿。她戴上耳机,看着画面里的云岭:樱林飘雪、茶园采茶、老乡们炒茶的笑脸,最后定格在她和周聿并肩看茶的背影上,配文是“云岭茶语,共守初心”。
她忽然有了主意,翻出之前拍的周聿在云岭的照片——帮老乡修茶枝、和张大爷讨论炒茶温度、在樱林里给她递茶勺,一张张截下来,发给团队:“麻烦在宣传片结尾加段这个,配文‘致谢每一位守护云岭的人’。”
凌晨时分,寿桃终于蒸好了。淡淡的茶香混着糯米香飘出来,沈清姿把寿桃放进竹制食盒,上面盖着绣着樱花的手帕——是陈静带来的老绣片。她看着食盒,忽然想起周聿说的“最好的支持是陪伴”,心里忽然踏实又温暖。
回到房间时,周聿睡得很沉,眉头却微微皱着,像是还在想展会的事。沈清姿轻轻帮他抚平眉头,指尖碰到他温热的脸颊,忽然觉得,所谓的生日惊喜,从来不是贵重的礼物,而是让他知道,在云岭,有人记着他的喜好,盼着他安稳,等着和他一起,把日子过成茶香里的甜。
窗外的樱树在月光下静静伫立,风一吹,花瓣落在窗台上。沈清姿知道,下周三的省城之行,不仅有展会的物料,有亲手做的寿桃,更有她藏在心底的话——就像云岭的茶,要在最合适的温度里,才能泡出最醇厚的回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的仕途不靠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