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朱雀大街上,清晨的露水还未干透,各行各业的铺子已陆续开张。绸缎庄的伙计忙着挂出新裁的南洋棉布,色泽鲜亮;格致器具行里,新式的电熨斗、自动缝纫机前围满了主妇;街角的“便民诊所”刚开门,就有老人来量血压,护士熟练地操作着水银血压计——这是大明国百业兴旺的寻常一日,从衣食住行到医教农商,处处透着蓬勃生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医学院附属医馆前的长队。百姓们手里攥着号票,等着领取新研制的“肺炎特效药”。这药是医学院联合格致研究院,从太平州郡带回的“咳喘草”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对风寒引发的肺炎有奇效,价格还不及从前汤药的一半。
“张大爷,您慢着点。”护士扶着一位老人坐下,递上温水,“这药一天三次,饭后吃,记得别吃辣。”老人连连点头:“多亏了你们医学院的先生,以前得个肺炎要躺半个月,现在吃三天药就好了!”
这是大明国医药事业的缩影。随着太平州郡的植物资源不断传入,医学院的药圃里多了上百种新药材;格致技术的进步,让提纯、制药的效率大幅提升;朝廷设立的“新药研发基金”,更让医者们没有后顾之忧,能潜心研究。
在医学院的实验室里,白大褂们正围着显微镜忙碌。李大夫用镊子夹起一片“紫花归”的切片,在载玻片上滴上试剂,镜片下立刻显现出淡黄色的活性成分。“这种成分能抑制炎症扩散,”他对助手说,“再和中原的‘三七’配伍,制成的创伤膏效果会更好。”
旁边的药剂室里,格致馆研制的“自动制药机”正在运转。将药材粉末按比例倒入,机器自动混合、压片、包装,不到一个时辰就制成了上千片“退烧药”。药剂师王媛检查着药瓶上的标签:“每片含药量精确到一钱,比人工配制准多了,病人吃着也放心。”
新药的研发,往往从民间验方中获得灵感。有渔民反映,太平州郡的“海菜”煮熟后喝下汤汁,能缓解痛风。医学院立刻采集样本研究,发现其中含有特殊的碱性物质,果然能降低尿酸。经过提纯加工,制成的“痛风片”上市后,深受患者欢迎。
更重大的突破是“疫苗冷藏技术”。格致馆用石棉与隔温材料制成“冷藏箱”,能让疫苗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解决了从前“疫苗易失效”的难题。如今,天花疫苗能通过火车、飞机送到漠北、南洋,连偏远村寨的孩童都能及时接种,天花发病率较从前下降了九成。
医药的进步,带动了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各州郡都设立了“惠民药局”,出售平价药材与成药;经世大学开设“护理专业”,培养专业护士;街头巷尾的“健康报栏”上,贴着预防传染病、合理膳食的科普知识,百姓们说:“现在不仅能看好病,还知道咋不得病,这日子越过越踏实。”
除了医药,其他行业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江南的纺织业用上了“自动织布机”,一人能管十台机器,布匹花色比从前多了百倍;中原的制瓷业引进了“流水线”,从制坯到上釉再到烧制,全程机械化,瓷器价格亲民,寻常百姓家里都能摆上几套;漠北的畜牧业用上了“饲料搅拌机”,牛羊长得更快更壮,牧民们再也不用冬天四处找草料。
甚至连服务业都透着格致的影子。洛阳的“便民服务站”里,电话能预约挂号、查询火车时刻;街头的“自动售货机”投币就能买到香烟、火柴;邮局推出了“快递服务”,包裹三天内就能送到全国,商人们说:“现在做生意,比从前省了一半力气。”
苏砚秋在洛阳的集市上逛了一圈,看着百姓们推着自行车采购,手里提着新药、新布、新瓷器,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一个卖豆腐的小贩笑着对他说:“苏相,您看这电动磨浆机,磨的豆腐又细又嫩,一天能多卖两板!”
“这都是大家肯钻研的功劳。”苏砚秋接过一块热豆腐,咬了一口,豆香浓郁。他知道,百业兴旺的背后,是各致技术的普及,是资源的共享,更是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行业里找到奔头,整个国家自然充满活力。
傍晚,医学院的实验室还亮着灯。李大夫团队刚完成“疟疾新药”的临床试验,准备明日上报朝廷。窗外,各家各户的电灯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苏砚秋站在街头,望着这片繁华景象,忽然觉得,所谓盛世,不过是医馆里有良药,工坊里有新机,百姓手里有活干,脸上有笑意——这些平凡的幸福,汇聚起来,便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底气。
而这样的日子,还在被不断涌现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希望,继续书写着,直到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与温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槐下田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