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国七十周年庆典刚过,格致科学院的地下实验室里,依旧是深夜不熄的灯光。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科学家围坐在全息投影前,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粒子轨迹图,红色的等离子体在模拟磁场中剧烈运动,像一团被束缚的人造太阳。
“再调整一下磁场强度,看看约束时间能不能突破一百秒。”领头的青年科学家林砚敲了敲控制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手里的咖啡早已凉透,桌上的草稿纸写满了公式,最上面一行字力透纸背——“核聚变:取之不尽的能源”。
这是建国七十年后,科学院新秀们提出的颠覆性构想:利用氢同位素在极高温度下的聚变反应,释放出远超核裂变的能量。一旦成功,大海里的重水就能作为燃料,足够人类用上亿年,无需再争夺石油、煤炭、稀土等资源,地球的生态也将得到彻底改善。
“七十年前,前辈们用核裂变点亮了万家灯火;今天,我们要让聚变之火,照亮更远的未来。”林砚在团队第一次会议上的话,成了这群年轻人的信念。他们中,有人是北极矿工的后代,深知资源开采的艰辛;有人来自被污染过的河流沿岸,见过生态破坏的恶果;有人则是听着“能源危机”的历史故事长大,对“可持续”三个字有着天然的执着。
构想的提出并非偶然。建国七十年间,大明的格致技术早已今非昔比:超级计算机能模拟粒子运动,强磁场技术能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材料科学已研制出能耐受上亿度高温的特种合金——这些都为核聚变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挑战依然巨大:如何让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稳定存在并持续反应,如何高效提取能量,如何确保绝对安全,每一个问题都是科学界的“珠穆朗玛峰”。
实验室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半人高的“聚变实验装置”模型,管道交错,线圈环绕,像一件精密的金属艺术品。这是团队用三年时间设计的“启明一号”原型机,核心是一个环形真空室,通过超强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其中发生聚变。“就像用无形的瓶子装住一团火,”林砚笑着解释,“这瓶子既不能破,又要让火一直烧。”
研发过程充满挫败。最初的模拟中,等离子体总是在几秒内就冲破磁场约束,像脱缰的野马;好不容易延长到十秒,能量输出却不及消耗的百分之一;有次实验时,线圈突然过热烧毁,浓烟差点触发消防警报,年轻人们戴着防毒面具清理残骸,却没人说过“放弃”。
“看看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女科学家苏晴,翻出七十年前核裂变研究的档案,照片上的前辈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算盘计算数据,用手写记录实验。“他们那时条件比我们差百倍,都能成功,我们凭什么不行?”
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强心剂。他们改进磁场形状,将传统的环形磁场改为螺旋状,让等离子体像沿着dNA链一样运动,约束时间从十秒提升到五十秒;他们优化能量提取方式,借鉴太阳能电池的原理,设计出能直接吸收聚变能量的“能量膜”,效率提高了三倍;他们甚至在装置外裹上一层厚厚的液态锂,既能冷却设备,又能吸收中子产生新的燃料,实现“燃料自给”。
消息传到科学院院士委员会,老院士们既惊喜又审慎。“这是天马行空的构想,也是脚踏实地的探索。”曾参与核电站建设的周明远院士,看着年轻人的方案,眼中满是欣慰,“我们那代人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你们要解决‘够不够’‘好不好’的问题。”他亲自联系格致馆,为团队争取到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还时常来实验室,用自己的经验提醒他们避开“想当然”的陷阱。
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世界能源分布图,石油、煤炭的产地被标上红色,代表着资源枯竭的风险;而蓝色的海洋被圈出大片区域,旁边写着“聚变燃料:取之不尽”。林砚每次路过都会驻足:“等聚变成功了,这张图上的红色就会消失,人类再也不用为能源打仗,孩子们会问‘石油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问‘煤油灯是什么’。”
团队的构想也渐渐传开,引发了百姓的好奇与期待。在“格致开放日”活动中,他们的模型前围满了参观者。一个来自漠北的牧民问道:“这东西真能让草原永远有电?冬天再也不用烧煤取暖?”林砚笑着点头:“不仅如此,它还能让您的电动雪橇跑得更快,让蒙古包里的电视永远有信号。”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年轻一代的向往。经世大学的物理系报名人数激增,学生们说“想跟着林师兄做‘人造太阳’”;中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用简易模型演示聚变原理,孩子们的梦想从“当飞行员”“当医生”,多了一个“当聚变科学家”。
苏砚秋的曾孙苏明,也是团队的一员。他常听家人讲起祖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如今在实验室里,他觉得自己正走着相似的路:“祖辈解决了温饱,父辈点亮了灯火,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安稳与光明,永远延续下去,不被资源枯竭打断,不被环境恶化困扰。”
深夜的实验室,“启明一号”的模拟图仍在闪烁。等离子体的约束时间稳定在了九十八秒,距离“突破百秒”的小目标只差一步。林砚看着屏幕上那团跳动的“火焰”,忽然觉得它像极了七十年前,第一盏电灯亮起时的光——微弱,却充满希望,能照亮一个时代的路。
“快了。”他对团队说,声音里带着疲惫,却更有力量。
窗外,建国七十周年的烟花余韵早已散尽,但科学院的灯光,比烟花更持久。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知道,核聚变的构想还只是开始,前路或许还有十年、二十年的艰辛。但只要想到,未来的某一天,家家户户的电来自大海,工厂的机器不再排放浓烟,孩子们能在蓝天白云下奔跑,他们敲击键盘的手指,就充满了无穷的动力。
这便是科学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在七十年后的新追求:不仅要拥有力量,更要拥有可持续的智慧;不仅要照亮当下,更要为未来储备永恒的光与热。而那团在实验室里跳动的“人造太阳”,正是这份追求最生动的象征——炽热,明亮,向着更远的未来,缓缓升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槐下田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