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林墨过得极其充实且…诡异。
他先是跑遍了京城几个有名的乐器市场和旧货市场,在一众吉他、钢琴、小提琴中间,精准地寻找着那种能把人天灵盖掀起来的传统乐器——唢呐。
“老板,你这唢呐…够响吗?音得准,关键是得劲道!有没有那种…能吹出破锣嗓子、直击灵魂深处效果的?”林墨在一家看起来颇有年头的民乐店里,一本正经地询问着。
头发花白的老板推了推老花镜,用一种看神经病的眼神打量着他:“小伙子,唢呐是乐器,不是攻城锤。要响?d调的高音唢呐够你用了。‘百鸟朝凤’听过没?那叫一个亮堂喜庆!”
“百鸟朝凤不行不行,”林墨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够硬核。我要吹的是…呃…更带劲的曲子,需要那种…能产生强烈声波共振,最好能引发…呃…物理反应的效果!”他努力比划着,试图让自己的需求听起来合理一点。
老板的眼神更加困惑了:“物理反应?你是想用唢呐震碎玻璃啊?那可不行,咱这是正经乐器,不干那事。”
最终,林墨还是买下了一把看起来品相不错的d调高音唢呐,顺便在老板“这年轻人脑子怕不是有点问题”的嘀咕声中,额外购买了一本《唢呐入门速成教程》和几片据说能保护嘴唇的芦荟胶。
提着唢呐盒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林墨感觉自己像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只不过武器有点过于…民俗了。路边遛弯的大妈看到他手里的长盒子,好奇地问:“小伙子,学吹唢呐啊?红白喜事一条龙?现在学这个赚钱不?”
林墨:“……” 谢谢,有被孝到。
比起购买唢呐,制作“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模型”则更像是一场对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脸皮厚度的终极考验。
他当然不可能真的去造一个托卡马克装置或者激光惯性约束装置。他的目标是——做一个看起来足够唬人,能骗过直播观众(以及某些特定观众),并且能让他“恰到好处”地展示一些关键“道具”的模型。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他的出租屋变成了一个废品回收站和手工耿精神污染的结合体。
他从旧货市场淘来一个半透明的巨大亚克力鱼缸,清洗干净后倒扣过来,这将成为反应堆的“主体容器”。
几个废弃的电脑机箱风扇被拆下,涂成银白色,精心排列在“容器”底部,接通电源后会发出幽幽的蓝光并旋转,模拟“冷却系统”。
一堆五颜六色的LEd灯带、从玩具激光笔上拆下的红色激光头、以及几个能间歇性喷出少量水雾(他用加湿器零件改的)的喷嘴,被杂乱却有规律地布置在容器内部和周围。
最关键的是“反应核心”。他用了一个不透明的黑色塑料球体(原本是个万圣节装饰骷髅头),表面钻了许多小孔,内部藏了一个小功率的氙气灯灯泡(从旧手电筒拆的)和一小块…特殊的“燃料”。
这“燃料”是他根据系统提供的、隐藏在任务说明角落里的极其隐晦的提示,偷偷摸摸去化工用品店和电子市场买来的一些看似寻常的东西:高纯度硼粉、某种特定型号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碎屑、甚至还有一小撮经过精密计算的、不同粒径的石英砂…他按照一个极其反直觉的比例将它们混合,封装在一个耐高温的小陶瓷坩埚里,然后塞进了黑色球体内部。
整个模型被无数的电线、数据线(大部分是装饰)、以及他故意弄得看起来很高端的铜箔胶带缠绕着,接上几个从二手仪器上拆下来的、指针会自己乱晃的表头,最后连接到一个布满开关和指示灯(大部分灯都不亮)的自制控制盒上。
完工之后,这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模型”看起来…充满了某种蒸汽朋克式的混乱和拼凑感,乍一看眼花缭乱挺像那么回事,仔细一看会觉得这主播脑子肯定被门夹了,但冥冥中又似乎有某种奇怪的、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逻辑”。
尤其是那个黑色的、布满小孔的“反应核心”,以及周围那几个看似随意摆放、实则角度经过精密计算的激光头,总透着一股子邪性。
林墨看着自己的杰作,满意地点点头,又痛苦地揉揉太阳穴。为了把这些东西“合理”地拼凑在一起,并且确保那个“燃料”坩埚能在关键时刻被“激活”,他死了多少脑细胞。这比直接给他图纸造个真的都累!
“系统,你确定这玩意儿…能行?”他第N次在脑海里发出绝望的疑问。
【整活的精神在于过程而非结果。请宿主发挥想象力,坚定信念。】系统冷冰冰地回应,一如既往的坑爹。
“我信你个鬼!”林墨骂了一句,认命地拿起那本《唢呐入门速成教程》。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所租住的这栋老破小居民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音波攻击。
“呜哇——噗——”
“嘀——嘎——”
“哔——啵——呕…”
噪音时而尖锐刺耳,如同指甲刮擦黑板放大一百倍;时而沉闷破音,像极了老式拖拉机在泥地里挣扎;偶尔还会爆发出完全不成调、却能瞬间让人心率失调的诡异长鸣。
邻居们纷纷投诉,物业上门警告,楼下大爷气得用拐棍捅天花板。
林墨一边陪着笑脸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马上就好!艺术!这是艺术!”关上门继续咬牙切齿地练习:“妈的!这破玩意儿怎么这么难吹!腮帮子都要裂了!”
他当然没时间真的去学会一首曲子。他的目标很简单:能吹响,能持续输出足够大的音量,并且能吹出几个极其不稳定、但频率特定的长音。系统任务只要求“吹奏”,又没要求吹得好听。
在吹废了无数片芦荟胶,感觉自己的嘴唇已经不再是自己的之后,他终于勉强达到了“杀人利器”的水平。
一切准备就绪。
开播前,他特意看了一眼手机。不出所料,几个特殊的“关注”已经就位。他嘴角微不可察地一勾。
晚上八点,黄金档。林墨准时开启了直播。
直播间标题:【硬核科技】唢呐唤醒太阳!直播人工可控核聚变点火!(模型验证版)
标题一如既往的唬人且欠打。
观众陆续涌入,人数比上次多了不少,显然“铝盆接卫星”的壮(倒)举(霉)让他小火了一把。
“来了来了!主播今天没带铝盆吗?”
“唢呐?聚变?这又是什么阴间联动?”
“卧槽!后面那个是什么东西?看起来好牛逼(混乱)的样子!”
“主播你是真不怕被请去喝茶啊?这次玩这么大?”
“赌五毛,主播今天必翻车!”
“翻车+1,唢呐吹聚变?科幻片都不敢这么拍!”
林墨调整了一下镜头,让自己和那个闪闪发亮、嗡嗡作响(风扇和加湿器雾化的声音)的“反应堆模型”同框出现。他脸上带着一种故作高深、实则虚得一逼的表情。
“各位家人们晚上好!欢迎来到我的‘走进科学’…啊呸,‘创造科学’直播间!”他清了清嗓子,指着身后的模型,“看到没有!这就是我耗费巨资、呕心沥血三天打造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验证模型!”
弹幕一片“???”和“哈哈哈”。
“今天,我们将进行一项划时代的实验!验证一种全新的聚变点火方式!”他拿起那把锃亮的唢呐,表情肃穆,“通过声波共振,特别是具有强大穿透力和能量承载能力的唢呐声波,来激发反应核心内的轻核燃料,使其达到临界条件,实现…点火!”
这番胡说八道扯得他自己都快信了。
弹幕瞬间炸了:
“声波点火?主播你物理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唢呐:没想到我除了送走人,还能点燃太阳?”
“主播疯了,鉴定完毕。”
“虽然听不懂,但大受震撼!”
“快吹快吹!我已经准备好录屏了!”
“我知道大家不信!”林墨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但科学就是要勇于尝试!今天,就让我用这把祖传的唢呐…(其实是昨天买的),为大家揭开新时代的能源篇章!”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巨大的喇叭口对准了“反应堆模型”上某个他特意标记出来的、看起来像是“声波注入口”(实则是一个普通的装饰性网格)的位置,然后鼓起了腮帮子——
“呜哇——————!!!!!”
一声石破天惊、直冲云霄的尖锐噪音猛地爆发出来!透过质量一般的麦克风,变成了更加刺耳和失真的声波攻击,瞬间席卷了整个直播间!
弹幕瞬间空白了一秒,然后被无数的“啊啊啊我的耳朵!”“报警了!”“物理攻击!这是物理攻击!”刷屏。
林墨根本不管,闭着眼睛,拼命地吹奏着…如果那能被称为吹奏的话。他根本不管什么曲调,只是按照系统隐晦提示的、那几个极其别扭且反人类的频率,拼命地维持着长音输出。
呜哇——嘀——嘎——哔——
噪音持续不断,魔音灌耳。直播间的观众人数开始剧烈波动,有人受不了退出了,但更有大量闻讯赶来猎奇的人涌入,弹幕变成了痛苦和欢乐的海洋。
“反应堆模型”在噪音中毫无反应,只有那些风扇在转,LEd灯在闪,水雾在喷,看起来就像一个对噪音无动于衷的、花里胡哨的废物。
“哈哈哈!我就说不行!”
“主播加油!我看好你!(戴好了降噪耳机)”
“这要是能成功,我直播倒立洗头!”
“心疼邻居一秒…”
林墨吹得脸红脖子粗,额头青筋暴起,感觉肺里的空气都要被抽干了,嘴唇火辣辣地疼。就在他感觉自己快要缺氧晕过去,准备放弃这沙雕任务之时——
异变陡生!
那一直安静呆在模型核心位置的黑色球体,内部那个小陶瓷坩埚中的特殊混合物,在持续承受了特定频率的、高强度声波振动后,其内部某种极其微妙的能量平衡,似乎被打破了!
又或者,是那几个看似装饰的激光头,持续照射产生的微弱热效应,在声波振动达到某一临界点的瞬间,与混合物发生了奇妙的协同作用?
没有人知道确切原理。就连林墨自己也不知道。
总之,在某一刻,当林墨吹出一个极其尖锐、频率高到几乎听不见的持续音时——
黑色球体的那些小孔中,猛地迸发出一股极其微弱、却无比纯正、呈现出淡淡蓝白色的光芒!
这光芒虽然微弱,但在直播间镜头下,却清晰可见!它持续了大约不到一秒,就骤然熄灭,仿佛只是一个幻觉。
但就在这光芒闪现的刹那,林墨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清脆地响起:
【叮!检测到符合要求的聚变点火现象(微观、瞬时、验证性)!】
【整活任务“唢呐吹响聚变之心”完成!】
【奖励发放:小型化聚变点火技术(初级)相关知识已传输至宿主意识库,相关原理及关键参数已适配当前位面科技水平,可提取。】
与此同时,直播间的弹幕在经过短暂的凝滞后,彻底爆炸了!!!
“卧槽!!!!刚刚那是什么????”
“光?!我眼花了?好像有蓝光闪了一下!”
“不是LEd灯!那种颜色不对!!”
“真的亮了?!虽然就一下!”
“假的吧?特效?还是模型自带的灯光效果?”
“录屏了录屏了!慢放看看!”
“主播你他妈真的吹亮了?!!”
林墨自己也“愣”住了,他放下唢呐,大口喘着气,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茫然”,完美演绎了一个走了狗屎运的傻小子。
“刚…刚刚…那是什么?”他结结巴巴地对着镜头,表情无比“真实”,“模型…自己亮的?不是我按到什么开关了吧?”
他“手忙脚乱”地检查着那个布满开关的控制盒,嘴里念叨着:“不对啊…没按啊…难道是…声控的?巧合?这…这不可能吧?!”
他的表演无懈可击。
而此时此刻,屏幕另一端,“直播间办公室”内,却是一片死寂。
所有专家都死死盯着慢放、增强处理后的画面——那个黑色球体小孔中迸发出的、转瞬即逝的蓝白色光芒。
一位头发花白的核物理专家猛地站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那…那种色温!那种瞬间的爆发模式!不像任何已知的化学燃烧或LEd发光!更像是…更像是高温等离子体的特征辉光!虽然微弱到了极致,但…很像!”
“声波激发?这怎么可能?!”另一位专家反驳,但眼神同样充满了惊疑。
“看他的模型结构!那个黑色球体的位置!那几个激光头的角度!”一位工程师放大了模型结构图,“看似混乱,但你们看,如果计算一下声波在容器内的反射聚焦点…还有激光的交叉点…恰好都在那个球体内部!”
“还有他吹奏的频率!”一位声学专家快速分析着音频谱,“这几个频率非常古怪,不属于任何传统曲调,更像是…某种特定频率的组合!而且能量很高!”
“巧合?这么多巧合叠加在一起?”赵青站在大屏幕前,声音低沉。
没有人能回答。
他们只知道,这个主播,又一次,用一种看似荒诞不经、完全不符合科学常理的方式,触碰到了某个他们无法理解、却真实存在的领域边缘。
那瞬间的蓝光,像一道幽灵,在所有目睹者的心中,投下了一道巨大而神秘的阴影。
林墨还在直播间里“惊慌失措”地“检查”模型,嘴里不停念叨着“运气真好”、“一定是巧合”、“吓死我了”。
然后,他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拿起那本《唢呐入门速成教程》,苦恼地抱怨:“这唢呐也太难学了!根本吹不准调啊!你看这谱子,标识得这么复杂,谁看得懂啊!”
他“无意”地将教程内页对着镜头,翻到某一页,上面画着一些简单的指法和音阶图,但在页边空白处,却用极细的笔,写下了一连串看似是练习笔记、实则是经过加密的、与那转瞬即逝的聚变光芒息息相关的…频率参数和能量映射函数。
镜头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一切。
“直播间办公室”内,首席密码专家猛地瞪大了眼睛:“快!截屏!分析那页谱子旁边的笔记!那可能不是普通的笔记!”
而直播屏幕上,弹幕还在为那神奇的一秒蓝光而疯狂争吵和惊叹,几乎没人注意到那本谱子上微不足道的“笔记”。
林墨抱怨了几句,像是累了,匆匆说了句“今天直播太刺激了,我得缓一缓”,然后就光速下播。
屏幕黑了下来。
只留下全网懵逼的观众,以及…
“直播间办公室”内,一群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着一张唢呐教程的截图,还有那段记录着微弱蓝光的视频,陷入了深深的沉默和巨大的困惑之中。
唢呐…核聚变…
这两个词,以一种无比诡异的方式,被联系在了一起。
而始作俑者林墨,此刻正瘫在沙发上,揉着发麻的嘴唇,感受着脑海中那份沉甸甸的、关于如何点燃一颗微型太阳的初级知识,嘴角终于忍不住,咧开了一个疲惫却得意的笑容。
活整完了,科技也上交了。
完美。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