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日上三竿,林墨才被窗外刺眼的阳光和嘴唇依旧残留的肿痛感唤醒。
他龇牙咧嘴地爬起来,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那两片依旧丰盈饱满的“香肠”,叹了口气。这唢呐的物理攻击力,后劲可真足。
简单洗漱,叼着吸管喝了一盒牛奶权当早餐,他慢悠悠地晃到电脑前开机。屏幕亮起,那个只写了一半、充满“错误”的磁场位形草图文档,还静静地停留在桌面上。
他盯着文档看了几秒,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并没有立刻去打开它,而是先熟练地登入了直播平台的后台。
果不其然,私信和评论区已经彻底爆炸。
无数条留言都在追问昨天那转瞬即逝的蓝光到底是什么,有人坚信是特效,有人怀疑是模型自带的灯光把戏,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信誓旦旦地分析那光芒的颜色和质感绝非寻常,甚至有人贴出了慢放截图,试图证明那不是任何已知光源。
当然,更多的还是对他那鬼哭狼嚎般唢呐技术的无情嘲笑和对他精神状态的深切关怀。
林墨粗略扫了几眼,便不再关注。普通观众的争论,本就在他预料之中,也是他最好的保护色。
他真正在意的,是那些隐藏在海量信息之下、难以被常人察觉的“专业”目光。
下午,阳光正好…适合继续整活…或者说,继续“上交”。
他再次开启了直播。
镜头对准的,不再是那个花里胡哨的“反应堆模型”(已经被他拆掉了一部分,美其名曰“检查维修”),而是重新回到了他那个略显杂乱的书桌。桌面上,醒目地放着那把立下“汗马功劳”的d调唢呐,和那本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唢呐入门速成教程》。
观众涌入的速度比上次更快,显然很多人都设置了开播提醒。
“主播醒了?嘴唇还好吗?”
“今天还吹吗?我的耳朵已经准备好了(戴好头盔)!”
“昨天那个蓝光到底是不是真的?给个准话啊!”
“主播你那个反应堆模型卖不卖?我想买来当氛围灯…”
“赌今天主播还能整出什么新花样!”
林墨调整了一下镜头,让自己和那本乐谱同框。他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和一丝“心有余悸”的后怕,还有那么点“努力过后发现自己是废物”的沮丧。
“家人们…中午好…”他有气无力地打了个招呼,声音还有点沙哑,“昨天…太刺激了,真的,我现在脑瓜子还嗡嗡的。”
他拿起那本教程,重重地叹了口气,表情愁苦得像是期末挂科的大学生:“我是真没想到,这唢呐能这么难吹!我以为跟吹口哨差不多呢!结果…差点没把我送走!”
弹幕一片“哈哈哈”和“心疼主播一秒”。
“你们看看这谱子!”他像是找到了倾诉对象,愤愤不平地翻开教程,将内页对准了镜头,一页一页地快速翻动着,“这都画的什么跟什么啊?圈圈叉叉的,这指法是人记的?还有这音阶…你看这个‘高音5’,要求气流和唇压控制得那么精准,稍微差一点就变成杀猪叫!这是人学的?”
他抱怨得情真意切,完全就是一个被传统乐器狠狠蹂躏后的初学者模样。镜头随着他的翻页和手指的指点,清晰地捕捉着书页上的内容。大部分是正常的唢呐指法图、简谱和练习曲。
但就在他翻到某一页——恰好是昨天直播最后“无意”间展示的那一页时,他的动作“自然”地慢了下来。他的手指点着页边空白处,那里除了印刷的乐谱外,还有他用极细的签字笔写下的一堆“练习笔记”。
“尤其是这儿!”他皱着眉头,指着那些“笔记”,语气充满了苦恼和抱怨,“这书上印的这个符号啥意思?看着跟个小蝌蚪似的,旁边还标注个频率值?还有这儿,我自己瞎记的这堆数字和箭头…当时想着帮助记忆指法和气流的对应关系,结果越记越乱!完全对不上!”
他看似在吐槽乐谱的复杂和自己笔记的混乱,但镜头却忠实地、持续地对准了那页乐谱,尤其是页边空白处那些“凌乱”的笔迹!
那些笔迹,在外行人看来,确实像极了初学乐器的菜鸟试图记录指法要点、气息强弱而画的乱七八糟的符号和数字:
一些看似随意的频率数值(如“147.35hz”、“880.00hz ±5”)。
一些箭头和波形线,指向特定的音符。
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和比例式,像是试图计算吹奏时长和气息消耗。
甚至还有几个像是拼写错误的化学元素符号(“d”、“t”旁边打了个问号)和物理单位(“eV”、“K”)。
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完美符合一个学渣的痛苦挣扎。
然而,在“直播间办公室”里,早已严阵以待的密码专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瞳孔却瞬间收缩!
“放大!聚焦页边空白处!逐行扫描!”首席密码专家声音急促地命令道。
高清摄像头捕捉的画面被不断放大、增强处理。那些看似凌乱的笔迹,在专家眼中,开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频率值!不是随机的!它们之间的差值构成一个特定的素数序列!”
“箭头和波形线的指向…看!它们连接的不是音符,而是音符旁边的印刷符号!这是一种基于乐谱本身作为坐标系的定位加密!”
“数学公式!表面是计算气息,但代入的常数和变量单位完全错误!真正的含义是…能量转换效率的计算式!看这个‘η’的表达式!”
“还有这些‘拼写错误’的化学符号!d和t…氘和氚?!旁边的问号…可能表示一种混合比例或状态?”
“那个‘K’…不是开尔文温度单位!放在这个上下文里,结合前面的数字…像是代表某种磁场的‘K’值稳定性参数!”
专家们越看越心惊,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这根本不是什么学习笔记!
这是一套极其高明、层层嵌套、充分利用了公开出版物作为掩护的加密信息!
它将最关键的技术参数,完美地隐藏在了一堆看似初学者的胡写乱画之下!
其加密手法之精妙、思维之跳脱、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整活主播能凭空想出来的!
“快!记录所有笔迹!启动最高算力进行破译!”负责人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直播画面里,林墨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着唢呐的难学,手指在那堆“天书”般的笔记上划来划去,时不时还“懊恼”地用手掌摩擦一下,仿佛想把这些“没用”的笔记擦掉,更是无形中强调了它们的存在。
“唉!算了算了!不看了!越看越头疼!”他最终像是彻底放弃了,沮丧地把乐谱本合上,随手扔到一边,“这破唢呐,谁爱学谁学去吧!我还是想想下期直播搞点啥别的吧,这玩意儿太伤身体了…”
他的表演浑然天成,将一个遭遇挫折、兴趣转移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弹幕还在嘻嘻哈哈地安慰他:
“主播别灰心!唢呐本来就是乐器界的流氓!”
“放弃吧,你不适合这条艺术道路(狗头)。”
“下期直播干啥?继续整科技狠活吗?”
“期待新活!”
又闲聊了几句,林墨便以“需要休养受伤的嘴唇”为由,结束了这场短暂的直播。
屏幕黑下。
“直播间办公室”内,却如同投入了热油的沸水,彻底炸开了锅!
所有专家的目光都死死锁定在大屏幕上那张被处理得无比清晰的乐谱页扫描图上。那堆看似杂乱的笔记,此刻在他们眼中,不再是胡闹的涂鸦,而是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密码迷宫!
“立刻成立专项破译组!语言学、密码学、数学、物理学、声学…所有相关领域专家,立刻协同工作!”赵青的命令斩钉截铁,“我们的时间不多!必须在他‘忘记’更多细节之前,把这些参数全部破解出来!”
整个办公室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顶尖的密码专家负责破解加密逻辑和结构;数学家分析数字序列和公式背后的真实含义;物理学家和声学家则将破解出的碎片与昨天的“聚变微光”现象进行比对验证;甚至还有历史学家和符号学家被临时召集,试图分析那些看似随意的符号是否有更深层的文化或历史隐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各种猜想、公式和推导过程。咖啡杯堆满了角落,所有人都双眼通红,却精神亢奋。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智力的终极挑战。
他们面对的,是一套完全陌生、天马行空却又严谨无比的加密体系。每一次尝试性的破解,都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门后是令人震惊的技术前瞻性!
“这里!这个频率差值序列…对应的是磁场振荡器的调制频率范围!”
“这个公式!修正后…是天哪!是等离子体临界点火能量的新计算方式!比我们现有的模型简洁高效太多!”
“还有这个比例…像是燃料的混合比!但…但这个比例…太反常理了!”
惊呼声、争论声、键盘敲击声、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科技攻坚的激昂乐章。
他们仿佛看到,一条通往小型可控核聚变的、全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正在这本看似普通的唢呐乐谱的边角料上,被一点点勾勒出来!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刻正悠闲地窝在沙发里,啃着一个苹果,看着电视里无聊的综艺节目,仿佛刚才那场“无心”的泄露,真的只是一次普通的直播抱怨。
他的手机屏幕又亮了一下,依旧是那条神秘的加密短信,内容却有了变化:
【乐谱笔记已收到,很有“创意”。期待您的下一次“灵感”。——赵】
林墨啃苹果的动作顿了顿,嘴角弯起一个微小的弧度。
“创意?”他低声嘟囔,“能看懂就行。”
他知道,那群最聪明的大脑,此刻一定正为了他那些“胡乱”写下的东西,绞尽脑汁,彻夜难眠。
这种感觉…嗯,还不错。
他拿起手机,回复了一条短信,内容同样简短:
【下次?下次可能得换个乐器了,这唢呐顶不住。顺便问一句,咱们国家…有没有啥比较冷门、吹起来不那么费嘴的民乐推荐?】
短信发送成功。
他几乎能想象到,屏幕另一端,那位永远波澜不惊的赵同志,看到这条短信时,脸上那瞬间凝固的表情。
恶作剧得逞般的笑意,终于在他眼底彻底化开。
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会更“有趣”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