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传送门”事件引发的余波,远比林墨预想的要深远和剧烈。
网络上,“空间魔术师”、“橡皮泥之神”的梗固然火爆,各种二次创作和搞笑模仿层出不穷,甚至有玩具厂商连夜推出了“林墨同款科幻橡皮泥套装”,销量惊人。但在普通网友看不见的层面,一场由那包穿越了五米空间的泡面所引发的科技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席卷着国内最顶尖的科研机构。
“办公室”升级为了“异常现象与技术解析总局”,权限和资源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那堆被林墨随手揉捏的彩色橡皮泥,此刻正被安置在一个堪比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具备多重物理隔离和能量屏蔽的超高规格实验室内。来自理论物理、材料科学、高能物理乃至宇宙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围着这堆看似儿戏的造物,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分析和辩论。
数据的解读困难重重。那短暂的空间曲率波动如同惊鸿一瞥,留下的数据碎片化且充斥着难以理解的噪声。但就是这些碎片,已经让理论物理学家们如获至宝。他们初步确认,那并非传统理论预言的、需要负能量奇点维持的虫洞,更像是一种对局部时空“纹理”的精细操作——如同用极高超的技艺,将平坦的布料在极微观尺度上短暂地“缝合”又“拆开”,形成一个允许信息(而非物质实体)瞬间投射的通道。这完美契合了系统提示中的“信息层面的重组投影”。
【初级时空褶皱应用理论与稳定技术】的核心思想,正通过这些数据碎片和橡皮泥基质中残留的奇异共振模式,缓缓向这些顶尖大脑渗透。关于卡西米尔效应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极端强化、关于如何利用量子真空涨落来制造微小的、可控的时空“褶皱”、关于信息在时空度规微小扰动中的编码与传递……一系列颠覆性的概念和数学工具,正在被艰难地消化、验证,并开始催生出全新的研究方向和论文课题——当然,这些论文都标注着最高级别的保密权限。
国家的整体科技战略,也因此进行着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调整。航天领域开始秘密论证基于“时空褶皱”原理的新型深空探测器通信和中继方案;信息安全部门则着手规划理论上绝对无法被拦截的“超空间密讯”系统雏形。国运的提升,在这一刻,不再仅仅体现在某项具体技术的领先,而是为整个文明的科技树,点亮了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全新的主干道。
境外势力的反应,从最初的震惊和贪婪,逐渐演变为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和焦躁。他们动用了一切手段,甚至冒险激活了几个潜伏极深的“钉子”,试图获取关于这次“橡皮泥事件”的更多细节。但收获寥寥,只知道中方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相关区域已完全戒严,信息封锁得滴水不漏。这种“知道对方搞出了不得了的东西,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的”状态,让某些国家的决策层寝食难安。技术代差的阴影,从未如此浓郁和令人窒息。
而这一切风暴的中心——林墨,在又一次接受了为期三天的、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喝茶”与“谈心”后,终于回到了他的直播间。
他看上去依旧是那副懒散的模样,对着镜头插科打诨,仿佛之前的“空间传输”只是一次偶然的、他自己也无法复制的“意外”。
“兄弟们,别问了,别问了!那橡皮泥门我自己都再捏不出来了,那天可能就是宇宙打了个盹,让我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他摆着手,一脸“我也很懵逼”的表情,“咱们还是整点阳间的活吧,那种触碰宇宙规则的事情,太伤脑子了。”
然而,他脑海中那棵科技树的虚影,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时空科技”序列虽然只点亮了微不足道的一丝光芒,却如同定海神针,让他对其他序列的感知也更加敏锐。尤其是“信息基石”序列,激活度提升到15%后,他那种对“信息”的模糊感知,变得愈发具体。
他现在偶尔能“感觉”到无线信号的流动,像是一条条无声的河流;能隐约“听”到电器工作时散发出的、承载着状态的电磁杂音;甚至能模糊地捕捉到网络上海量数据交换所形成的那种无形的“喧嚣”。这种感觉并非清晰的听觉或视觉,更像是一种直觉,一种对信息本身存在的确认。
他并没有立刻使用系统奖励的那次“定向整活灵感注入”。他在等待,也在感知。他隐约觉得,下一次“整活”,或许应该与这种对信息的新感知能力相结合。
就在这时,一则看似与他毫无关联的新闻,悄然登上了科技版块的热搜。
【国家紫金山天文台:捕获到一段持续、微弱、无法识别的深空无线电信号,信号源暂未定位,特征与已知天体或人造航天器均不符,已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关注。】
这则新闻本身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毕竟宇宙中奇怪的信号时有发生,大多最终都被证明是自然现象或人为干扰。只有少数天文爱好者和阴谋论者对此津津乐道。
但林墨在看到这则新闻时,脑海中那“信息基石”序列的光点,微微闪烁了一下。一种极其微弱的、难以言喻的“共鸣感”,从他感知到的、无处不在的信息背景噪声中浮现,与新闻中描述的那段“无法识别的信号”隐隐对应。
“有意思……”林墨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他并没有感知到信号的具体内容,而是感知到了一种“异常”,一种不属于常规信息流动模式的“杂音”。这种感觉,就像在一首舒缓的交响乐中,突然听到了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
系统面板适时浮现。
【叮!检测到宿主“信息感知”能力与未知外部信息扰动产生微弱共鸣。触发隐藏支线任务前置条件。】
【支线任务(可选):信息的涟漪。尝试解析或与此次异常宇宙信号建立低层级联系。任务奖励:视完成度提升“信息基石”序列激活度。】
(注意:此任务非强制主线,失败无惩罚。)
林墨心念微动。支线任务?这还是第一次出现。而且与“信息基石”序列直接相关。看来,自己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触发某些特殊事件的阈值。
他没有立刻接取任务,而是开始构思如何将这次天文事件,与自己接下来的“整活”直播结合起来。直接去研究信号?那太硬核,也太容易暴露。他需要一个更“林墨”的方式。
几天后,林墨开启了新直播。
标题:《复古科技!手搓一台能听星星的收音机!》
直播画面里,他面前摊开了一堆老旧的电子元件:电阻、电容、晶体三极管、漆包线、磁棒天线,还有几个看起来是从废旧电器上拆下来的调谐旋钮和刻度盘。
“兄弟们,今天咱们不玩橡皮泥了,玩点怀旧的!”林墨拿起一个硕大的空气可变电容,在镜头前晃了晃,“看到没,这可是老古董!现在的数字收音机弱爆了,完全没有dIY的乐趣和……呃……接收天地精华的玄学感!”
他今天的目标,是手工制作一台性能“理论上”可以接收到短波甚至部分业余无线电波段的、结构极其“复古”和“魔改”的收音机。
“我们都知道,收音机的基本原理是谐振,调谐电路选择特定频率的信号,然后放大,变成我们能听见的声音。”林墨一边熟练地焊接元件,一边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是呢,传统的谐振太死板了!我们要打破常规!我们要让收音机不仅能听地球广播,还要能‘捕捉’到来自星辰大海的……‘杂音’!”
他开始在标准的超外差式收音机电路图上进行各种“魔改”。他在调谐线圈旁边并联了几个用途不明的Lc震荡回路,在放大级之间加入了正反馈网络(这很容易引起自激振荡),甚至还用铜丝绕了一个小小的、形状古怪的环形天线,声称这是“宇宙背景辐射聚焦器”。
他的焊接手艺依旧粗糙,电路板上的飞线纵横交错,如同抽象艺术。整个收音机的外壳,是用一个破旧的木制饼干盒改造的,上面被他用马克笔画满了意义不明的符号和波浪线,美其名曰“增强信号接收的符文阵列”。
弹幕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欢乐的吐槽:
“来了来了,电工耿!”
“这电路图……我电子系的,看得我脑壳疼!”
“主播,你确定这玩意儿不会炸吗?”
“听星星?我看是听个响(爆炸声)!”
“坐等主播收到外星人天气预报!”
“办公室”内,技术人员们严阵以待。有了前几次的经验,他们现在对林墨的任何“手工制作”都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这次涉及无线电和信号接收,领域更加敏感。
“监测所有频段的无线电信号,重点记录林墨制作的设备可能产生或接收到的异常电磁辐射!”
“分析他使用的所有元件和电路结构,特别是那些非标准改动!”
主任盯着屏幕,眉头微蹙。他注意到林墨在直播中,似乎“无意间”将完成后的电路图,用特写镜头在背景板上停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角度恰好能让清晰的照片被截图。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经过一番(伪装出来的)手忙脚乱和几次(假装)被电火花吓到之后,林墨的“星辰大海收音机”终于完工了。那是一个看起来极其朋克、极其不靠谱的装置,木盒子上伸出的磁棒天线和环形天线让它看起来像只古怪的昆虫。
接通电源(一块9V电池)的瞬间,扬声器里传来巨大的、刺耳的“滋滋”声和啸叫声——这正是他那些“魔改”电路产生强烈自激振荡和接收了大量噪声的表现。
“成了!虽然噪声大了点,但这正是宇宙背景噪音的体现!是天地交感的证明!”林墨(假装)兴奋地调整着调节旋钮。
刺耳的噪声中,偶尔会夹杂进一些微弱的、断断续续的电台广播声音,或是无线电通讯的片段,但很快又被更大的噪声淹没。这符合一台制作拙劣、选择性很差的收音机的正常表现。
观众们听得耳朵嗡嗡响,弹幕里全是“降噪保护”、“听力损伤警告”。
林墨(假装)聚精会神地调节着,嘴里念念有词:“频率再高一点……绕过电离层反射……尝试捕捉那些……直射而来的、微弱的……”
就在某一刻,当他调整到某个特定的、并非标准广播频点的位置时,收音机的噪声背景中,突然插入了一段极其微弱、但与之前所有噪声和电台声音都截然不同的信号!
那是一种低沉的、带有某种规律性起伏的“嗡……嘶……嗡呜……”声,节奏缓慢而奇特,不像任何已知的自然噪音或人为信号。
这信号非常微弱,时断时续,混杂在巨大的背景噪声中,几乎难以分辨。但林墨的“信息感知”能力,却在这一刻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一丝独特的“涟漪”!与他之前感知到的、与新闻中宇宙信号产生共鸣的“杂音”,频率特征高度相似!
他(假装)愣了一下,侧耳倾听,然后(假装)疑惑地自言自语:“咦?这是什么声音?哪个电台干扰这么奇怪?还是……我家微波炉坏了?”
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或兴奋,反而像是遇到了某种故障一样,开始用手拍打收音机的木盒子(经典维修法之一)。“怎么搞的?这破机器,尽收些怪声音。”
弹幕里有人听到了:
“刚才是不是有个奇怪的声音?”
“好像有!嗡了一下?”
“是干扰吧?我家收音机有时候也这样。”
“主播拍两下就好了,玄学维修!”
林墨拍打了几下,又转动旋钮,那奇怪的信号便消失不见了,重新被巨大的噪声淹没。他耸耸肩,对着镜头说:“看来这机器还是不行,稳定性太差,容易受干扰。算了算了,今天的翻车日常达成!”
他准备结束直播,但在下播前,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像是随口一提般说道:“对了,刚才那段奇怪的干扰,好像跟我之前瞎改的那个环形天线和并联Lc回路有关?我记得电路图好像……唉,算了,估计也没人看得懂我画的是啥,纯粹瞎搞。”
说完,他便干脆地关闭了直播。
直播结束的瞬间,“办公室”的技术人员立刻行动起来。
“锁定刚才出现异常信号的频率点和时间点!”
“立刻与国家天文台获取的未知宇宙信号数据进行比对!”
“分析林墨最终展示的魔改收音机电路图!重点分析他‘无意’中提及的环形天线和并联Lc回路结构!”
比对结果很快出来:林墨收音机接收到的那段微弱、奇怪的信号,其核心频率特征和调制方式,与紫金山天文台捕获的那段无法识别的深空无线电信号,存在高度相似性!虽然林墨的设备只能接收到极其微弱的一小部分,且混杂了大量噪声,但基本特征吻合!
而对他那份“无意”间留在背景板上的魔改电路图的分析,更是让无线电专家们目瞪口呆。
那些看似胡乱添加的并联Lc回路和正反馈网络,组合在一起,竟然构成了一种极其低效、但理论上确实可以极大拓宽接收带宽、并对特定类型的、具有复杂相位调制的微弱信号产生非线性放大作用的诡异电路!尤其是那个形状古怪的环形天线,其尺寸和绕法,经过计算,竟然对特定极化的、波长极长的电磁波有着意想不到的聚集效果!
这根本不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能设计出来的东西!这更像是一种……基于某种超前理解、用极其简陋和扭曲的方式实现的、“专门”用于捕捉某种特定异常信号的“滤波器”和“前置放大器”!
虽然林墨声称是“瞎搞”,是“电台干扰”,但他提供的这张电路图,等于是为解析那段未知宇宙信号,提供了一把极其关键的、 albeit 非常规的“钥匙”!
“立刻将这份电路图及我们的分析结果,最高优先级送达国家天文台及相关信号处理部门!”主任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还有,通知深空探测和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项目组!我们可能……找到了一种全新的、低成本监听深空异常信号的方法!”
国运的提升,再次体现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在天文学和深空探测方面,一种全新的、可能领先全球的微弱信号监听技术思路,因为一次“整活直播”中的“无意”提及,而被悄然开启。这或许不能直接造出飞船大炮,但却能扩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提前预警可能来自深空的威胁或机遇,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林墨在家中,看着系统界面。
【支线任务:信息的涟漪(完成度:35%)】
【解析并部分复现了未知宇宙信号的接收方法。】
【奖励:“信息基石”序列激活度提升至18%。】
【宿主对信息本质的理解加深。信息感知范围与精度小幅提升。】
他微微一笑,关掉了界面。
下一次“定向整活灵感注入”该用在何处,他似乎有了一些想法。星辰大海的杂音已经“听”到,那么接下来,是该尝试着去“回答”了吗?
当然,回答的方式,必须足够“整活”,足够“沙雕”,足够让所有人都以为,这又是一次无厘头的翻车现场。
他拿起桌上一个吃了一半的苹果,若有所思。
“用水果……来发送摩尔斯电码?或者……脑波调制的果酸共振?”
他的眼中,再次闪烁起那熟悉而腹黑的光芒。
---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