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首页 >> 看故事悟人生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夏第一假太监神圣罗马帝国唐朝工科生汉末天子我是正统我怕谁五代梦我成了二周目BOSS虎狼大明流匪逆世魔女:强宠天才妃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41章 广州码头的“世界钱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黄金与烟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道光十四年的广州港,秋老虎正烈。码头上的榕树垂着气根,像垂着一串串晒蔫的绿帘子,树下却挤得水泄不通——十三行的“怡和行”前,几个蓝眼睛的洋商正踮脚往里望,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借据,脸上却没半点催债的急色,反倒带着点赔笑的讨好。

“伍老板要是不肯借,这船货怕是真要烂在港口了。”一个高鼻梁的英国人搓着手,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嘀咕。旁边穿马褂的账房先生听见了,忍不住撇嘴:“你们这些番邦人,也不想想,当年波士顿的阿斯特欠了七万二银元,伍老板是怎么待他的?”

这话戳中了洋商们的心事。他们都听说过那个故事:十年前,美国商人阿斯特跟怡和行合做茶叶生意,船在印度洋遭了台风,一船货打了水漂,倒欠伍家七万二银元。阿斯特蹲在怡和行的天井里抹眼泪,伍秉鉴却叫人捧来借据,当着他的面“嗤啦”一声撕了,还拍着他的肩膀说:“生意场上哪有只赚不赔的?这点钱,当我送你做盘缠。”

那会儿的伍秉鉴,刚过五十,穿件月白杭绸长衫,手指上套个翡翠扳指,笑起来眼角堆着细纹,看着像个和气的账房先生,却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厚实的钱袋子。道光十四年那年,伍家自己做账,算盘珠子噼啪响了三天,最后算出来的数让账房先生惊得掉了算盘——两千六百万银元。这数搁现在,能堆出五十个亿;搁当时,够买四艘英国最先进的战舰,或是抵得上清朝半年的财政收入。

同一时候,美国首富阿斯特的家底才七百多万两银子,跟伍秉鉴比,就像拿茶碗比水缸。可谁能想到,这“世界首富”的家业,是从福建泉州的几亩茶田起家的?

伍家的老根在福建。康熙初年,伍秉鉴的曾祖父还在泉州种茶,坡地上栽着一排排茶树,清明前采下的嫩芽,用竹匾摊着晒,茶香能飘出半条村。后来福建遭了台风,茶田被淹,曾祖父挑着担子,带着一篓茶种往南走,走到广州才算歇脚。

那会儿的广州港,早就不是小码头了。康熙爷开了海禁,在广州设了“洋货行”,准许商人做外贸,但有规矩:得是家底厚、名声好的人才能干。这便是十三行的来头。到了乾隆二十二年,老皇帝嫌沿海通商乱,一道圣旨撤了厦门、宁波的关口,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十三行顿时成了金疙瘩——全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要出海,得经他们的手;西洋的钟表、呢绒、鸦片要进来,也得过他们的眼。人都说十三行是“天子南库”,这话不假,光每年给朝廷缴的税,就够养一支军队。

伍家真正扎下根,是靠伍秉鉴的爹伍国莹。老伍头年轻时穷,进了十三行里最气派的“同文行”当账房。同文行的老板潘振承是个狠角色,福建人,早年跟着船跑过吕宋,敢把茶叶运到西班牙,凭着手脚勤快、说话算数,硬生生攒下了泼天的家业,连法国杂志都称他是“十八世纪世界首富”。伍国莹在潘家做账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潘老板怎么看货、怎么跟洋商打交道、怎么跟官府周旋,全记在了心里。

乾隆四十八年,伍国莹攒够了本钱,跟人合开了“元顺行”。他不像别的商人急着赚钱,反倒先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洋商来进货,他从不缺斤少两,茶叶里要是混了碎末,必定亲自挑出来,再赔上半斤新茶。没过几年,元顺行的名声就传开了。九年后,伍国莹的大儿子伍秉钧接了手,干脆另起炉灶,办了“怡和行”。可伍秉钧命薄,三十五岁就害病死了,这副担子,才落到了弟弟伍秉鉴肩上。

伍秉鉴接手时,怡和行还只是十三行里的中等户。但他脑子活,知道做生意不光靠本钱,更靠“人脉”二字。那会儿来广州的洋商多,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操着五花八门的话,带着各式各样的货,别的商人嫌麻烦,伍秉鉴却耐着性子学。他请了个会说英语的通事(翻译),每天晚上跟着学几句,没多久就能跟洋商简单聊天了。洋商船上的罗盘坏了,他让人送去新的;洋商水土不服闹肚子,他托人找老中医开方子;甚至有个美国商人的儿子在广州生了急病,他亲自守在药铺外等药。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信用”的看重。有回一个英国商人订了一百箱武夷茶,船快开了才发现,茶箱底层有几箱受潮了。商人急得直跳脚,伍秉鉴却二话不说,让人把受潮的茶全搬出来烧了,又从自家仓库里挑了最好的茶补上,还多送了十箱当赔礼。“生意做的是长久,不是一锤子买卖。”他跟账房先生说,“茶坏了能再采,名声坏了,就再也捡不回来了。”

就这么着,怡和行的生意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中国的生丝、瓷器经他的手卖到欧洲,西洋的棉花、香料经他的手运进内陆。他不光在广州有仓库、有商铺,在福建买了茶田,在安徽买了瓷窑,甚至还把钱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那可是当时世界上最牛的贸易公司,居然反过来欠他的钱,说出去都让人不敢信。

洋商们都爱跟伍秉鉴打交道。有人缺本钱了,找他借;有人货卖不出去了,找他帮忙;甚至有洋商想在中国置产业,也得托他出面。有回一个美国商人想在广州买块地建仓库,官府不批,伍秉鉴带着厚礼去见粤海关监督,笑着说:“这洋人在咱们这儿做生意,赚了钱不也得缴税?让他建仓库,货存得稳当,咱们也少操心不是?”三言两语,事就成了。

可伍秉鉴的日子,也不全是算盘珠子和银元宝。十三行的商人看着风光,其实夹在官府和洋商中间,两头受气。官府要“孝敬”,逢年过节得送银子,官员家里办红白事,也得凑份子;洋商也不是省油的灯,有的偷偷运鸦片,出了事就想往商人身上推。伍秉鉴最头疼的就是鸦片——他从不碰这生意,可架不住别的商行做,洋商的鸦片船停在港口,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头来却要十三行的商人背锅。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广州的平静。英国人的军舰开到了珠江口,炮弹落在十三行的仓库上,火光冲天。官府慌了,抓着十三行的商人要钱,说要“犒师”,伍秉鉴被逼着捐了一百一十万银元。可炮弹没挡住,广州城还是破了。《南京条约》签了,清政府要赔两千一百万银元,又把十三行的商人拉出来“分摊”,伍家又出了二百万。

怡和行的家底,就这么一点点掏空了。仓库被炮弹炸了,商船被战火烧了,洋商们也都转去了上海、宁波通商,没人再来广州找他做生意。伍秉鉴站在怡和行的天井里,看着墙上“诚信为本”的匾额,那是他接手时亲笔写的,如今蒙了一层灰。账房先生来报,家里的现银只剩几十万银元了,他只是摆摆手:“知道了,把剩下的茶叶分给伙计们吧,让他们各自寻条出路。”

道光二十三年冬天,广州下了场罕见的冷雨。伍秉鉴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跟儿子伍崇曜说:“我这辈子,见过十三行最热闹的时候——码头上的船排得像鱼鳞,洋商捧着银子来求货;也见过它最冷清的时候——仓库空了,码头荒了,连鸟都不往这儿飞。”他顿了顿,咳了两声,“这世道变了,十三行怕是撑不住了。”

没几天,伍秉鉴就咽了气。他死的时候,十三行的商行已经倒了大半,剩下的也在苟延残喘。十三年后,一场大火烧了广州的十三行街,那些曾经金碧辉煌的商铺、仓库,全成了焦黑的断壁残垣。从此,世上再无十三行。

如今去广州,十三行的旧址上早已建起了高楼,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很少有人知道,两百多年前,这里曾站着一个叫伍秉鉴的中国人,他用一船船茶叶、一担担丝绸,攒下了世界首富的家业;也很少有人记得,他撕毁借据时的坦荡,守护信用时的执着,以及看着家业败落时的无奈。

就像珠江里的水,涨了又落,落了又涨。那些黄金、银元、商船、仓库,都随波流走了,只留下几个模糊的故事,在老广州的茶铺里,被人偶尔提起——“当年啊,有个伍老板,大方得很,洋商都找他借钱呢……”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看故事悟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在决斗都市玩卡牌极品小农民史上第一祖师爷天价萌妻法师乔安四合院:生那么多孩子!怪我咯择天记星火事物所万古神帝张若尘我欲九天揽月麻衣大相师剑圣狂想曲私欲:江湖往事航海与征服最强保镖神行无道替嫁后,我成了失明太子的白月光美人尸香领证当天被悔婚,她带崽改嫁豪门极品仙帝归来
经典收藏大明猛回头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大秦之纵横天下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南疆少年走天下汉末逆流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暴君总想生三胎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这个开局有点惨啊!大唐第一嫡子开局当太监,我一样权倾天下大楚小掌柜天才宝宝,神医娘亲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穿越高衙内后,林冲刚被害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并肩王人间之孤味
最近更新大明第一CEO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大秦,让我魂牵梦绕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抗倭战神穿越隋末,君临天下大明基建录特种兵王变扶苏:始皇帝懵了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