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首页 >> 看故事悟人生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穿越之圣手医妃马踏天下抗日之全能兵王五代梦医统江山穿越种田从成立教派开始我大方士不欺君误国还能干什么?资本大唐逆世魔女:强宠天才妃生子当如孙仲谋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58章 半生较劲半生书:那个写下“为天地立心”的北宋书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北宋康定元年的冬天,陕西凤翔的官道上积着薄雪,一个穿着粗布长衫的年轻人,背着一捆书,踩着雪水往县城赶。他叫张载,刚满21岁,脸冻得通红,手里却攥着一卷皱巴巴的文稿,像是攥着什么稀世珍宝。

路边的茶摊上,几个老兵正缩着脖子喝酒,嘴里骂骂咧咧:“西夏人又抢了边境的村子,朝廷倒好,每年送那么多银子布帛,美其名曰‘岁币’,这不就是认怂吗?”张载停下脚步,耳朵竖得笔直——他从小跟着在四川做官的父亲长大,父亲去世后,他带着家人迁回陕西老家,这些年,边境的烽火、百姓的哭声,他听了太多太多。

那天晚上,张载在油灯下熬了三个通宵,把自己这些年对边军治理的想法,写成了一篇《边议九条》。他觉得,只要朝廷照着这个法子练军、屯粮、修堡垒,定能把西夏人打回去,再也不用受那“送钱买平安”的窝囊气。开春后,他揣着文稿,一路打听着找到延州知府范仲淹的府衙,心里像揣了只兔子——这是他第一次给朝廷高官上书,满脑子都是“少年心事当拏云”的热血。

范仲淹见他年轻,倒也客气,接过文稿就坐下来读。张载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等着知府大人拍案叫好,说不定还能被招入军中,真刀真枪地保家卫国。可范仲淹看完,只是轻轻合上文稿,抬头看着他,眼神里有欣赏,也有几分无奈:“年轻人,你的想法有血气,但太急了。边事复杂,不是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你啊,还是先回去读书,把经义学透了,将来考个进士,一样能为国家做事。”

张载愣住了,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他原以为自己的建议能石破天惊,没想到连被讨论的资格都没有。走出府衙时,春风吹在脸上,却冷得他直打哆嗦。有人劝他:“别较真了,范大人是好意,你一个穷书生,还想改变朝廷的主意?”可张载偏不,他把《边议九条》折好,塞进书箱最底层,心里暗下决心:读书就读书,等我考中进士,有了说话的资格,再把这些想法说给朝廷听。

这一读,就是十七年。

北宋嘉佑二年,汴京的贡院外挤满了考生,比往年热闹了不止一倍——谁都知道,这一年的科举,主考官是欧阳修,而考生里,有苏轼、苏辙兄弟,有程颢、程颐兄弟,还有曾巩,全是后来名动天下的人物,被后人戏称“千年龙虎榜”。38岁的张载混在考生里,不算年轻,也不算起眼,手里的考篮磨得发亮,里面的笔墨,还是他当年写《边议九条》时用的那一套。

考场里的日子不好过,白天要对着密密麻麻的经义考题绞尽脑汁,晚上就睡在狭窄的号房里,老鼠在梁上跑,蚊子在耳边叫。张载却一点都不觉得苦,他想起范仲淹的话,想起边境百姓的苦,手里的笔就格外有力。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从头往后找自己的名字,找了三遍,才在中间的位置看到“张载”两个字——他终于考中进士了。

中了进士,按规矩能授官,张载被派到陕西云岩做县令。有人说他运气不好,放着京城的闲职不去,偏要去那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张载却乐在其中,他到任第一天,就去逛了县城的集市,看到老百姓围着官府贴的告示发愁,一问才知道,大多人不识字,根本不知道告示里说的是啥。

第二天晌午,张载让人把县衙门口的老槐树收拾干净,找了个会说书的老秀才,搬了张桌子坐在树下,手里拿着告示,一句一句地读,读完一句就用土话解释一句:“这第一条说的是种麦子的补贴,咱山里人种够三亩,到秋收后,就能去县衙领两斗种子,来年接着种。”“这第二条是说,要是家里有老人病了,没钱抓药,能去里正那儿登记,县衙给贴补点药钱。”

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有人问:“张大人,这告示上说的是真的?不会是哄我们的吧?”张载蹲下来,跟老百姓平视着说:“我是咱陕西人,知道山里人的难处。官府的规矩,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要是有人敢糊弄你们,尽管来找我。”

在云岩当县令的三年,张载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把老百姓的小事办得明明白白:山里的路不好走,他就组织村民修了三条石板路;村里的孩子没地方读书,他就把废弃的土地庙改成学堂,自己还常去给孩子们讲课;遇到旱灾,他带着衙役去山里找水,跟老百姓一起挖井,晒得比农民还黑。离任那天,云岩的老百姓提着鸡蛋、小米,从县城一直送到十里外,有人拉着他的手说:“张大人,您要是能一直在这儿就好了。”

后来,张载又被调到渭州做军事判官,管的是边境的军务。他到任后,没急着下命令,而是花了一个月,把渭州的军营、堡垒都走了个遍,跟士兵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他发现,边军的粮草常常被克扣,士兵们吃不饱饭,自然没力气打仗。于是,他亲自管起了粮草的发放,每天盯着粮仓的账本,谁敢多拿一粒米,他就敢把人绑起来送官府。

有一次,一个将领想托关系多领些粮草,塞给张载一袋银子,被他当场扔了出去:“士兵们在前线拼命,你却想着中饱私囊,良心过得去吗?”没过多久,渭州的边军就变了样,士兵们吃得饱、穿得暖,训练起来格外卖力,西夏人好几次想来骚扰,都被打了回去。渭州的经略使笑着说:“子厚(张载字),没想到你不仅会读书,还会带兵啊!”

张载原以为,凭着自己的本事,总能在官场上做出点样子,可他没料到,官场的水,比他想象的要深得多。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政,朝廷里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新政,一派反对新政,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张载被调到京城,做了崇文院校书,负责校勘典籍。他刚到京城没几天,王安石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那天,王安石穿着绯色的官服,坐在崇文院的竹椅上,手里转着一枚玉扳指,开门见山地说:“子厚,新政要推青苗法,你是陕西来的,熟悉民间的情况,帮我一把怎么样?有你的帮忙,青苗法在陕西肯定能推得顺顺当当。”

张载端着茶杯,指尖有点发紧。他不是不知道青苗法——官府把粮食借给农民,等秋收后再还,收点利息,本意是帮农民度过荒年,可他在渭州时,就听老百姓说过,有些地方官为了政绩,逼着农民借粮,利息越收越高,最后农民反而更苦了。他放下茶杯,看着王安石说:“介甫(王安石字),青苗法的好处我知道,但坏处我也听说了。我在渭州时,见过因为还不上青苗钱,把家里的耕牛都卖了的农民。这事我没摸透底细,不敢随便点头,要是我现在答应你,将来出了问题,不是坑了你,也坑了老百姓吗?”

王安石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没再多说,起身就走了。张载知道,自己这是得罪了这位正得势的宰相,但他不后悔——他做官,是为了给老百姓办事,不是为了攀附权贵。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没过多久,张载被派去外地查一桩贪污案,等他办完案子回京,却听说自己的弟弟张戬因为批评青苗法,得罪了王安石,被罢了官,全家都被卷进了新政的漩涡里。有人劝他:“子厚,你就低个头,跟王宰相认个错,说不定还能保住官职。”张载却摇了摇头:“我没错,为什么要认错?要是为了做官,丢了良心,那这官做得还有什么意思?”

没过多久,张载就递了辞呈,带着家人回了陕西横渠老家。临走那天,崇文院的同事来送他,有人叹着气说:“子厚,你这是何苦呢?跟王宰相服个软,以后有的是机会。”张载背着书箱,笑着说:“我回横渠,不是认输,是想把这些年读的书、见的事,好好理一理。说不定,将来能写出点有用的东西。”

横渠的小院不大,院墙是用黄土夯的,门口种着两株槐树,院里有一口老井,井边放着一张石桌。张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是在院子里练半个时辰的剑——年轻时想当兵打仗,剑没丢,后来成了读书人,剑就成了醒神的物件。练完剑,他就钻进书房,书桌上堆着《论语》《孟子》《周易》,还有他这些年在各地做官时写的笔记,旁边放着一碗小米粥,凉了就兑点热水喝,有时候看书入了迷,一天就吃这么一碗粥。

村里的人一开始不理解,都说:“张大人放着京城的官不做,回来当穷书生,是不是傻啊?”还有人说:“清高能当饭吃吗?躲在屋里看书,能帮老百姓解决吃饭的问题吗?”张载听到了,也不生气,只是偶尔会在傍晚的时候,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跟路过的村民聊天,聊庄稼的收成,聊村里的琐事,聊着聊着,就把自己从书里看到的道理,用土话讲给大家听。

“咱老百姓种地,得先把地翻松了,才能种庄稼。做人也一样,得先把心里的‘杂草’除了,才能学好本事。”“邻里之间吵架,就像地里长了草,不能用锄头硬挖,得慢慢拔,不然会伤了庄稼。”村民们听得入了迷,后来每天傍晚,都有人搬着小板凳来听他聊天,有时候人多了,石桌上都坐满了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想跟着张载读书。张载也不推辞,把书房收拾出来,让年轻人住下,白天教他们读经义,晚上跟他们聊天下事。横渠的小院里,每天都能听到读书声,有时候是《论语》,有时候是《周易》,还有时候是张载自己写的文章。

张载的日子过得清贫,却格外充实。他把自己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一点点写进书稿里,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能跟学生争论一整天,直到双方都心服口服。他常对学生说:“做学问,不能只盯着书本,得看看老百姓的日子,看看这天下的样子。不然,读再多的书,也是死读书。”

就这样过了十多年,张载的头发白了,背也有点驼了,但他写的书稿,却堆得比书桌还高。

1077年的春天,一封来自京城的召令,打破了横渠小院的平静。朝廷里有人上书,说张载的学问继承了古圣先贤,让他赶紧入京,参与议订丧祭礼仪。那时候,张载已经五十四岁了,咳嗽了一冬天,脸都瘦脱了形,走路都得拄着拐杖。

学生们劝他:“先生,您身体不好,从横渠到京城,要走一个月的路,万一出事怎么办?不如辞了这差事,留在家里安心写书。”张载却摇了摇头,拿起墙角的旧行囊,开始收拾东西:“丧祭礼仪,关系到老百姓的规矩,也关系到朝廷的体面。现在朝廷里吵得不可开交,我得去说说我的想法。要是因为身体不好就不去,那我这一辈子,岂不是白读了那些书?”

出发那天,学生们送了他十里地,有人偷偷抹眼泪:“先生,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等着您回来。”张载拍了拍学生的肩膀,笑着说:“放心吧,我还得回来给你们讲《正蒙》呢。”

一路颠簸,张载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刚住下,就被召进皇宫,皇帝让他做太常寺丞,主管礼仪。可没等他喘口气,麻烦就来了——朝廷里有人建议,要革新丧祭礼仪,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改一改,说这样才能跟上新政的步伐。

张载一听就急了,他找到那些建议革新的礼官,跟他们争论:“丧祭礼仪,不是随便改的。就说给父母守孝三年,这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是改成一年,那还有什么孝心可言?老祖宗的规矩,不是不能改,但得看看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心意,是不是符合天地的道理。要是为了革新而革新,丢了根本,那就是舍本逐末。”

那些礼官都是支持新政的,见张载这么固执,也没好气:“张大人,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老规矩不放?新政就是要破旧立新,礼仪也得跟着变。”双方吵了一个多月,谁也说服不了谁。张载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一吵,更是气得咳嗽不止,有时候咳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他知道,自己在京城待不下去了。不是因为吵不过那些礼官,而是因为他明白,朝廷里的分歧,早已不是礼仪本身的问题,而是新政与旧制的较量。他不想卷入这场无休止的争斗,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固执,连累身边的人。

没过多久,张载再次递了辞呈,这次,他没有丝毫留恋,收拾好行囊,就踏上了回乡的路。离开京城那天,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没有一个同事来送他——他知道,自己这一去,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

走到临潼的一家小旅馆时,张载实在撑不住了。他咳嗽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胸口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店主给他端来一碗热汤,他喝了两口,就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等他的学生们从横渠赶过来,只看到他躺在床上,手里还攥着一本没写完的《正蒙》,书页上沾着咳出来的血,已经凉透了。

张载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只有几个赶过来的学生。学生们凑钱,给他买了一口薄棺,准备把他送回横渠安葬。没想到,消息传出去后,从京城到横渠,一路上都有他的学生赶来,有当年在云岩跟着他读书的孩子,有在渭州听他讲过兵法的士兵,还有在京城跟他争论过礼仪的年轻官员。几百个学生,自发地组成送葬的队伍,抬着他的棺木,一步一步地往横渠走,走了整整半个月。

横渠的老百姓听说张载回来了,都自发地站在路边,手里拿着香烛,默默地为他送行。有人说:“张大人这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道理。”有人说:“他虽然没当过大官,可在我们心里,他比那些高官还值得尊敬。”

后来,张载的学生们把他的书稿整理成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后人称为“横渠四句”,成了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有人说张载傻,放着高官厚禄不享,非要跟现实较劲,最后落得个清贫病逝的下场;有人说他迂,抱着老规矩不放,不懂变通,要是他能顺着王安石,说不定能做更大的官,办更多的事。可只有真正懂他的人知道,他不是傻,也不是迂,他只是不想丢了心里的那点“光”——那点为老百姓做事的初心,那点对学问的执着,那点对天地人生的敬畏。

今天我们聊张载,不是聊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聊一个在乱世里,把理想熬成学问的普通人。他38岁才中进士,不算“考运好”;他拒绝王安石的拉拢,不算“会来事”;他归隐横渠,不算“有出息”。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书生,却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坚持”的;学问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做事”的。

要是问,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张载,还是更多的“实用派”?我想,答案或许藏在“横渠四句”里——不是每个人都要像张载一样较劲,但每个人心里,都该有那么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念想。毕竟,这世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随波逐流的“聪明”,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看故事悟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美人尸香剑圣狂想曲生子当如孙仲谋盖世战神最强保镖阴阳轮回:阎王,别撩倾城冷妃:腹黑世子快走开阮门闺战,半江瑟瑟半江红幸运古神事务所无上女仙君重生之青云直上女穿男七零爱上女配后我做了赘婿闯关游戏,词条太强了快穿:挖野菜系统崩溃了重生娇妻已上线签到十年,我被绝色师姐曝光了异世界开发手册神行无道绑定变美系统,绿茶在位面杀疯了都市打脸狂人
经典收藏精灵之梦幻天团大国航空大唐暴吏战国之名士崛起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时空锻造师大明猛回头我于历史中长生红楼之挽天倾咸阳败家子大唐钓鱼人开局当太监,我一样权倾天下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干晋亮剑小透明视频通古代,李二变身蜀汉通天代
最近更新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我统一了战国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明:开局造反,杀高起潜救卢象升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风波亭外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