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首页 >> 看故事悟人生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日月风华许你盛世安宁镇国傻世子留里克的崛起回到远古建华夏马踏天下大明红楼,诗山词海,红袖添香大夏王侯万历1592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60章 五丈原的秋风:诸葛亮生命最后一年的风雨与坚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建兴十二年(234)的八月,西北的风已经带了刺骨的凉。五丈原上的枯草被风卷着打旋,蜀军营帐的旗帜耷拉着,偶尔被一阵强风扯得猎猎作响,却掩不住营中隐隐的沉郁。中军大帐里,一盏油灯的火苗颤了颤,映着案前那个伏案的身影——诸葛亮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深衣,鬓角的白发被风从帐帘缝隙吹得微微晃动,他手里攥着的笔顿了顿,墨水在竹简上晕开一小团黑斑,像是他心头压着的那块石头,越来越沉。

谁也没想到,这阵秋风,会吹走蜀汉最后的擎天柱。

这一年,诸葛亮五十四岁。前半生他在南阳卧龙岗耕读,把《管子》《六韬》翻得卷了边,等一个能让他施展抱负的明主;后半生跟着刘备颠沛流离,从赤壁烧起一把火,到成都建起蜀汉基业,再到白帝城受托孤重任,他像一头拉着车的老黄牛,喘着气也不肯停下——哪怕这车,早已被岁月和强敌压得快要散架。

他生命里的最后一年,远比常人想象的更忙碌,也更无奈。

正月里的一桩家事,藏着朝堂的风浪

这年刚过正月十五,成都城里还飘着年味,车骑将军刘琰家却闹得鸡飞狗跳。刘琰这人,年轻时也是个风度翩翩的公子,跟刘备是同宗,早在刘备当豫州牧时就跟着鞍前马后,专管迎来送往的活儿。如今蜀汉立了国,他仗着“元老”的身份,天天穿着锦绣衣裳,带着几十个侍从在街上晃,说话时总爱引经据典,一副旁人都不如他的模样。

可这位“元老”,偏偏是个醋坛子。正月里,他媳妇胡氏按规矩进宫给太后拜年,太后见胡氏模样周正、说话得体,就留她在宫里多说了说话,一来二去,竟住了一个月才放回家。

刘琰一见胡氏进门,脸就沉了下来。他盯着胡氏的眼睛,劈头就问:“你在宫里住了这么久,跟陛下有没有不清不楚的事?”

胡氏愣了,眼泪当时就涌了上来:“将军这话是说的什么!我在宫里不过是陪太后说话、做些针线,陛下日理万机,我连见都没见几次,怎么会有那种事?”

“没见几次?”刘琰冷笑一声,手里的玉如意往地上一摔,“一个月!整整一个月!你年轻貌美,他是皇帝,孤男寡女在宫里,谁信你清白?”

这人一旦钻了牛角尖,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刘琰越想越气,竟喊来家里的仆役,指着胡氏说:“给我打!往她脸上打!让她记着,谁才是她的丈夫!”仆役们不敢违抗,拿起旁边的布鞋,一下下抽在胡氏的脸上。胡氏哭得撕心裂肺,脸上很快肿起一道道红印。打完了,刘琰还不解气,指着门说:“你这不知廉耻的东西,滚出我刘家!”

胡氏又疼又委屈,走出刘琰家的大门,站在街头哭了半天,终于咬咬牙,转身去了掌管刑狱的部门——她要告刘琰家暴,还要还自己一个清白。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诸葛亮耳朵里。当时他正在丞相府处理北伐的粮草调度,听下属说完经过,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敲。下属犹豫着问:“丞相,这毕竟是刘将军的家事,要不要……从轻处理?”

诸葛亮抬起头,眼神里没了平时的温和:“家事?他骂的是陛下,辱的是皇室颜面,这能算家事吗?”

要知道,当时的刘禅虽然已经亲政,但蜀汉的实权还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心里清楚,刘琰这事看似是家庭纠纷,实则是在给刘禅泼脏水——一旦“皇帝与大臣妻子有染”的流言传出去,不仅刘禅的声誉会毁于一旦,蜀汉的民心也会动摇。更重要的是,北伐在即,他不能让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扰乱朝堂。

没过几天,判决结果下来了:刘琰,处死,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尸体暴露街头)。

消息一传开,整个成都都炸了锅。老百姓凑在一起议论:“不就是家暴吗?怎么还杀头了?”“你懂什么!他污蔑陛下,这是大逆不道!”也有人说诸葛亮太铁腕,但没人敢公开质疑——毕竟,这些年诸葛亮处置过的大臣,可不止刘琰一个。

之前有个叫廖立的,是武陵人,诸葛亮早年还夸他是“楚地的良才”。可廖立这人恃才傲物,总觉得自己该当诸葛亮的副手,结果只当了个将军,心里就老大不乐意。他天天在朝堂上发牢骚,见谁都不顺眼:骂刘备当年不该盯着荆南三郡,耽误了取汉中的时机;骂关羽不会带兵,丢了荆州;连向朗、郭演长这些老臣,也被他骂成“只会随大流”“没主见”。

这些话像长了翅膀,飞得到处都是。诸葛亮听说后,把廖立叫到府里,劝他:“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有才华,该把心思用在正事上,别总说这些抱怨的话。”

可廖立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梗着脖子说:“我我说的是实话!难道丞相也觉得我说错了?”

诸葛亮没再跟他争辩,转头就写了一道奏折,弹劾廖立“诽谤先帝、诋毁群臣”,请求刘禅把他免官流放。最终,廖立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了汶山郡,一辈子再也没回到成都。

还有跟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也没逃过被处置的命运。建兴九年(231)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后勤,结果赶上连阴雨,粮草运不到前线。他给诸葛亮写信,说粮草不够,让大军退回来。诸葛亮没办法,只能撤军。可没想到,李严回到成都后,反而倒打一耙,跟刘禅说:“丞相是故意撤军的,他这是贻误战机!”

诸葛亮气得手都抖了。要知道,李严之前就多次跟他提条件:一会儿要当巴州刺史,一会儿要开府治事(像丞相一样有自己的办事机构),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都妥协了,还让李严的儿子李丰当江州都督,算是给足了他面子。可这次,李严居然撒谎陷害自己。

诸葛亮立刻搜集了李严的书信、粮草调度的记录,当着刘禅的面一一核对。李严被怼得哑口无言,最终被削职为民,流放到了梓潼郡。有意思的是,当初弹劾李严的奏折上,第一个签名的就是刘琰——谁能想到,几年后,刘琰也成了被诸葛亮处置的人。

李严被流放后,一直盼着诸葛亮能原谅他,让他回去做官。直到建兴十二年的秋天,他听说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才彻底绝望——他知道,再也没人会给他机会了。没过多久,李严就忧愤而死。

有人说诸葛亮“独断专权”,可他心里清楚,蜀汉本就弱小,要是朝堂上人人都像刘琰、廖立、李严这样,要么惹是生非,要么争权夺利,北伐就成了空谈。他的铁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守住刘备留下的这份基业。

十万大军出斜谷,一场赌上国运的北伐

处理完刘琰的事,诸葛亮终于能腾出手来准备北伐了。建兴十二年二月,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向着曹魏的腹地进发。

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北伐了。可谁都知道,蜀汉的家底,早就经不起这么折腾了。当时曹魏有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人,占据着九个州;孙吴有五十二万户、二百三十万人,占三个州;而蜀汉呢?只有一个益州,三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也就是说,蜀汉的人口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要想跟曹魏抗衡,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诸葛亮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一点。他在出征前,曾多次给各地太守写信,请求他们尽快征调士兵和粮草。可回复往往让他失望——有的郡说“百姓不愿参军”,有的说“粮草歉收,凑不齐数目”。只有巴西太守吕乂,硬生生募到了五千士兵,还把他们安安稳稳送到了诸葛亮身边。下属跟诸葛亮说:“吕太守为了留住这些士兵,天天跟他们同吃同住,还跟他们说北伐是为了光复汉室,士兵们才没逃跑。”

诸葛亮听了,叹了口气:“要是各地都像吕乂这样,何愁北伐不成啊。”

兵源不足也就罢了,士兵们的士气也成了问题。常年征战,很多士兵都想家了,有的甚至偷偷逃跑。诸葛亮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他跟将领们商量:“士兵们离家日久,难免思念亲人。不如这样,每十个士兵里,让两个轮流回家休息,剩下的八人留在前线。这样既能保证兵力,也能让士兵们有盼头。”

将领们都愣住了:“丞相,要是轮到休息的士兵走了,前线兵力不够怎么办?万一曹魏来进攻,咱们岂不是被动了?”

诸葛亮摇摇头:“我自领兵以来,从未失信于士兵。当年晋文公打仗,说三天内拿下城池,结果到了第三天,城池快破了,他还是撤兵了,因为他不想失信。咱们现在要是不让士兵休息,士兵们心里有怨气,怎么能专心打仗?”

就这么着,轮休制度定了下来。士兵们听说后,都很感动——他们没想到,丞相居然这么体谅他们。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哪怕蜀汉兵力远不如曹魏,士兵们也愿意跟着诸葛亮拼死一战。

这边蜀军浩浩荡荡向前进发,那边曹魏的大将军司马懿也没闲着。他率领大军渡过渭水,在南岸扎下营寨,还跟手下的将领们说:“诸葛亮要是从武功出兵,沿着秦岭往东打,那咱们就危险了;可他要是去五丈原,那咱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还真让司马懿说中了。四月,诸葛亮率领蜀军驻扎在了五丈原。

为什么选五丈原?诸葛亮有自己的打算。五丈原地势平坦,既能扎营,又能开垦土地种粮食;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攻略曹魏的南北防线,把魏军分割开来,逐个击破。可司马懿偏偏不吃这一套——他最擅长的就是防守,只要跟蜀军耗着,等蜀军的粮草用完了,自然会退兵。

魏军里有个叫郭淮的将领,看出了诸葛亮的心思,跟司马懿说:“丞相,要是诸葛亮渡过渭水,占领北原,把陇道给断了,那咱们的补给线就完了,还会动摇当地的百姓和胡人,这可不行啊!”

司马懿一拍大腿:“你说得对!快,你带精兵去北原驻守,绝不能让诸葛亮得逞!”

郭淮连夜带兵赶到北原,刚把营寨扎好,蜀军就到了。两军打了一场,蜀军没能拿下北原,诸葛亮只好退回五丈原。眼瞅着粮草越来越少,诸葛亮心里急了——他知道,拖得越久,对蜀军越不利。

就在这时,五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孙吴出兵了!孙权派了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曹魏,说是要配合蜀军作战。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要是蜀吴两军能前后夹击,曹魏就算再强,也难免顾此失彼。

可他高兴得太早了。两个月后,坏消息又传来了:孙权的大军在合肥城下被魏军打败,居然撤兵了!

诸葛亮拿着战报,手指都在发抖。他对着身边的姜维苦笑:“孙权啊孙权,你这十万大军,怎么就这么不经打?合肥城你打了一辈子都没打下来,这次又临阵退缩,你让我们怎么跟曹魏抗衡?”

姜维低着头,没敢说话。营里的士兵们也听说了孙吴撤兵的事,士气一下就落了下来——本来还盼着有援军,现在好了,又成了孤军奋战。

那边曹魏的魏明帝曹睿,听说孙权撤兵了,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大臣们劝他:“陛下,司马懿还在西边跟蜀军对峙,您不如去长安督战,给将士们鼓鼓劲?”

曹睿笑着摆摆手:“不用。孙权一撤,诸葛亮就成了孤军,司马懿对付他绰绰有余,我放心得很。”

五丈原的对峙:送衣戏司马懿,事必躬亲累垮身

曹睿放心,诸葛亮却放心不下。从四月到八月,蜀军和魏军在五丈原对峙了整整一百多天。诸葛亮天天派人去魏军阵前挑战,可司马懿就是闭营不出,像只缩在壳里的乌龟。

诸葛亮急了,他想了个办法——让人做了一套女人穿的衣服,还有首饰,装在盒子里,派人送到司马懿的营中。使者见到司马懿,笑着说:“我家丞相说,司马大将军要是不敢出战,就穿上这套衣服,当个安分的妇人;要是还有点男子气概,就出来跟我们决一死战!”

魏军的将领们听了,当时就炸了:“这是羞辱我们大将军!请大将军下令,出兵教训蜀军!”

司马懿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他盯着那套衣服,攥着拳头,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一拍桌子:“好!诸葛亮欺人太甚!我这就上表陛下,请战!”

将领们都以为司马懿是真的怒了,可谁知道,这不过是他演的一场戏。曹睿收到司马懿的请战奏折,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司马懿不想出战,于是立刻派了老臣辛毗,拿着象征皇权的“节”(一种长杆,顶端有旄羽),去魏军大营“节制”司马懿。

从那以后,只要蜀军来挑战,司马懿就假装要带兵出战,可辛毗一拿着“节”站在营门口,司马懿就“没办法”了,只能下令收兵。蜀军将士看得清清楚楚,姜维跟诸葛亮说:“丞相,辛毗来了之后,司马懿更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叹了口气,摇摇头:“小姜啊,你还是太年轻。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他请战不过是为了安抚手下的将领——要是将领们都觉得他怕了诸葛亮,军心就乱了。你想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要是真想出战,还用得着千里迢迢上表请战吗?”

姜维这才恍然大悟。

可诸葛亮心里的急,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知道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这些天,他总觉得胸口发闷,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着觉。可他不敢停下来,营里的大小事,他都要亲自过问:士兵的粮草够不够吃,武器有没有损坏,甚至连士兵犯了错,该打多少军棍,他都要亲自批。

有一次,丞相府的主簿杨顒路过诸葛亮的大帐,看见他正趴在案前,一笔一笔核对文书簿册,额头上的汗都滴到了竹简上。杨顒实在忍不住,推门进去,对着诸葛亮行了个礼:“丞相,您这样太辛苦了。治理国家就像治家一样,哪有主人亲自耕田、烧饭、看门的?”

诸葛亮抬起头,擦了擦汗,笑着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给您举个例子,”杨顒坐下来,慢慢说,“有个主人家,男仆耕田,女仆烧饭,鸡打鸣,狗看门,牛拉车,马跑路。这样家里的事都有人管,主人也能安心休息。可要是主人非要自己干所有的活,白天耕地,晚上烧饭,还要起来看门人,就算他有三头六臂,也会累垮的。难道他的本事不如仆役、鸡狗吗?不是,是他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杨顒顿了顿,接着说:“古时候,三公是‘坐而论道’的,负责出谋划策;士大夫是‘作而行之’的,负责执行。邴吉当丞相时,路上看见有人杀人,他不管,却担心路边的牛是不是热得喘不过气——因为杀人是廷尉管的事,牛喘气关系到年景好坏,是丞相该管的。陈平当丞相时,汉文帝问他国家一年收多少税,他说‘不知道,这事该问治粟内史’——因为收税不是丞相的事,丞相该管的是朝堂大局。现在您天天核对文书、批军棍,忙得满头大汗,这不是把自己的身子累垮吗?”

诸葛亮听完,心里一阵温暖。他握着杨顒的手说:“谢谢你的提醒。我也知道这样辛苦,可北伐是先帝的遗愿,我要是不亲自盯着,总怕出差错。”

话是这么说,可诸葛亮还是没改——他就是这样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哪怕把自己累垮。

八月初,司马懿又收到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这次,司马懿没提打仗的事,反而拉着使者唠家常:“你家丞相最近饮食怎么样?一顿能吃多少米?”

使者老实回答:“丞相一顿也就吃三四升米。”

司马懿又问:“那营里的事呢?是不是都交给下属处理了?”

使者说:“不是的。只要是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丞相都要亲自批。”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身边的将领们说:“诸葛亮吃这么少,却干这么多活,他的日子不多了。”

秋风里的陨落:死诸葛走生仲达,身后事难平

司马懿的话,很快就应验了。八月底的一天,五丈原上刮起了大风,诸葛亮强撑着身体,让人扶他去巡视军营。他走到士兵的帐篷前,看见士兵们正在缝补衣服,就停下来问:“天冷了,衣服够不够穿?家里有没有来信?”

士兵们看见诸葛亮脸色苍白,嘴唇都没了血色,心里都不好受,纷纷说:“丞相放心,我们都好,一定跟着您好好打仗!”

诸葛亮点点头,又走到粮仓,查看了粮草的储存情况;走到武器库,看了看刀剑是否锋利。一圈走下来,他已经喘得不行了,扶着身边的栏杆,望着远处的长安方向,突然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口气里,有不甘,有遗憾,还有对蜀汉未来的担忧。

回到大帐后,诸葛亮知道自己撑不住了。他叫来了杨仪、费祎、姜维,把身后事一一交代清楚:“我死之后,你们就率领大军撤回成都,一定要慢慢走,千万别让司马懿追上。魏延性格孤傲,要是他不愿意断后,你们就顺着他,别跟他起冲突。”

几个人都红了眼睛,哽咽着点头。

当天晚上,诸葛亮在中军大帐里溘然长逝。那盏陪伴他的油灯,火苗闪了几下,最终还是灭了。

诸葛亮死了的消息,一开始只有杨仪、费祎几个人知道。他们按照诸葛亮的嘱咐,秘不发丧,让士兵们像平时一样做饭、巡逻,然后悄悄收拾行装,准备撤军。

可还是走漏了风声。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可能死了,立刻率领大军追了上来。眼看魏军就要追上蜀军,姜维突然想起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赶紧让士兵们把旗帜举起来,敲响战鼓,装作要回头反击的样子。

司马懿一看这阵仗,心里咯噔一下:“不好,诸葛亮可能是诈死,想引我们上钩!”他赶紧下令:“快撤!别中了蜀军的埋伏!”魏军将士吓得掉头就跑,连盔甲都扔了不少。

等魏军跑远了,蜀军才敢继续撤军。老百姓听说了这事,编了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用来嘲讽司马懿。后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真的死了,也不生气,只是笑着说:“我能预料活人的事,可没法预料人的生死啊。”

他后来还亲自去了蜀军的营寨,看着营里的布局——做饭的灶台、士兵的帐篷、武器的摆放,都井井有条。司马懿忍不住叹了口气:“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哪怕是对手,他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治军能力。

可诸葛亮的死,也引发了一场蜀汉内部的风波——魏延和杨仪的内斗。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临死前授意马岱杀魏延,这其实是瞎编的。诸葛亮从来没想过要杀魏延。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从荆州到益州,立下了不少战功,诸葛亮一直很器重他。两年前,魏延跟刘琰在军中吵架,诸葛亮还批评了刘琰,把刘琰送回了成都,可见他是护着魏延的。

可诸葛亮临终前,确实没叫魏延来参加撤军会议——他只叫了杨仪、费祎、姜维。为什么?因为魏延当时是征西大将军,负责前线的军事,诸葛亮怕他知道自己死了,会冲动地跟魏军开战,坏了撤军的计划。他让杨仪主持撤军,魏延断后,其实是想让大军安全撤回成都。

可魏延本来就跟杨仪不对付。杨仪负责后勤,魏延负责军事,两人经常因为小事吵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劝劝他们,现在诸葛亮死了,没人能压得住了。魏延听说杨仪要撤军,气得拍桌子:“丞相死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撤军?我要继续北伐!”

杨仪也不服气:“丞相临终前让我主持撤军,你凭什么反对?”

两人谁也不让谁,都给刘禅写奏折,说对方要谋反。刘禅拿着两封奏折,也懵了——他不知道该信谁。可朝中的文臣大多跟杨仪关系好,都帮着杨仪说话。魏延一看没人信自己,就带着手下的士兵抢先撤退,还把沿途的栈道给烧了,想阻止杨仪的大军。

杨仪气得不行,派马岱去追魏延。最终,马岱在汉中追上了魏延,把他杀了,还杀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死了之后,杨仪以为自己能当丞相,可没想到,刘禅让蒋琬当了尚书令,费祎当了后军师,杨仪只得了个闲职。他心里不满,经常跟人发牢骚,甚至说:“早知道这样,我当初还不如投降曹魏呢!”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费祎耳朵里。费祎把杨仪的话告诉了刘禅,刘禅大怒,把杨仪废为平民,流放到了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还是不服气,又写了封信骂刘禅,结果被抓进了监狱,最后在监狱里自杀了。

一场内斗,蜀汉损失了魏延这样的大将,还让杨仪送了命,诸葛亮要是泉下有知,恐怕也会痛心吧。

定军山的孤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按照诸葛亮的遗嘱,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汉中的定军山。没有隆重的葬礼,没有贵重的陪葬品,他穿着平时的衣服,棺材就用普通的木头做的,墓穴刚好能放下棺材——他一辈子都在为蜀汉省钱,死了也不例外。

现在从汉中到西安,开车只要两个小时,可在当时,诸葛亮用了一辈子,也没能走完这段路——他到死,都没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

诸葛亮死的时候,家里没什么钱。他在成都的住处,就在城南的郊外,只有十五顷薄田,八百棵桑树。他曾经跟刘禅说:“臣在外任职,没有别的收入,家里的吃穿用度都靠这些田产和桑树,绝不会为子孙谋取私利。”他说到做到,一辈子清正廉洁。

在最后一次北伐期间,他还写了封信给远在孙吴的哥哥诸葛瑾,信里满是对儿子诸葛瞻的牵挂:“瞻儿现在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可我总担心他太早熟,以后成不了大器。”后来,他又写了《诫子书》给诸葛瞻,里面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的期盼,也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诸葛亮死了之后,蜀汉的老百姓都很伤心。各地的人都上书请求给诸葛亮立庙,可刘禅觉得“立庙不符合礼制”,没同意。老百姓没办法,只能在每年的特定日子,在路上摆上祭品,偷偷祭拜诸葛亮。直到景耀六年(263),刘禅才在沔阳给诸葛亮立了庙。

可讽刺的是,就在这一年,曹魏的大军攻破了成都,蜀汉灭亡了。诸葛亮一辈子守护的蜀汉,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灭亡的命运。

有人说,诸葛亮是个失败者——他没能北伐成功,没能兴复汉室。可奇怪的是,历朝历代的人,都很尊敬他。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里说:“有一个诸葛亮,就足以让三国时期像两汉一样,被后世记住。”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会说自己“无力”——觉得梦想太远,现实太难。可比起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的处境,这点无力又算得了什么呢?诸葛亮明明知道蜀汉弱小,知道北伐难成,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哪怕累垮了身体,哪怕付出了生命。

他这一生,就像五丈原的秋风,看似萧瑟,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用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告诉了后人:真正的执着,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哪怕看不到希望,也愿意为了心中的信念,拼尽全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至今还会怀念诸葛亮的原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看故事悟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星火事物所美人尸香狂兵枭龙生子当如孙仲谋极品修真强少霍格沃兹:这个华夏学生不对劲无仙灵轩心动至尊仙帝重生之天生我才重生之我为书狂我在致命游戏里当透明网王之剧情外的原住民替嫁后,我成了失明太子的白月光剑圣狂想曲女穿男七零爱上女配后我做了赘婿麻衣大相师诸道学宫诸界之深渊恶魔史上第一祖师爷
经典收藏大秦之纵横天下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暴君总想生三胎咸阳败家子我在明朝修铁路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并肩王从死囚到统帅大唐暴吏世子好凶魅影谍踪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大明刑王红楼之挽天倾大唐:我有一整个现代世界冰山王爷的搞笑妃精灵之梦幻天团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饿殍遍地,你带大家顿顿有肉吃?闺秀之媚骨生香这个开局有点惨啊!
最近更新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快穿:硬核授课,教的太子都篡位三国:一代谋圣陈渡汉阙孤臣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醉剑江湖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特种兵王变扶苏:始皇帝懵了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我在明朝修铁路李世民重生水浒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大明基建录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谋天录抗倭战神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