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首页 >> 看故事悟人生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明末:造反自封镇北王神级英雄传奇大老板万域灵神带着仓库到大明亡命之徒抗日之铁血兵魂踢开永乐启明1158大至尊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87章 孙承宗满门殉国与十世孙驱溥仪出紫禁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万历十一年的秋阳,斜斜地照在北直隶保定高阳的一处农家小院里。院角的老枣树下,一个扎着总角的孩童正捧着本《左传》看得入神,连母亲喊他吃饭的声音都没听见。这孩子便是刚满七岁的孙承宗,日后被崇祯帝比作“汉之孔明、唐之裴寂”的明末第一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农家院落里的读书郎,不仅会在七旬高龄率全家殉国,更会在三百年后,以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让子孙完成自己“孙氏与蛮夷世代为敌”的临终誓言。

第一章 从私塾先生到帝师:藏在笔墨里的兵戈气

高阳这地方,自古就沾着边关的硬朗气——往北走百十里地,就是长城的烽燧。孙承宗的父亲是个本分的庄稼人,却认准了“读书能改命”的理,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孙承宗也真争气,十六岁考秀才时,笔走龙蛇写就一篇《边塞策》,把主考官看得拍案叫绝:“这孩子笔下有金戈铁马气,将来定不是池中之物!”果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拿下秀才,次年岁试又拔得头筹,成了高阳城里人人称羡的“神童”。

可神童的科考路,偏生走得磕磕绊绊。考举人时,他因为在考卷里直言“边备废弛,隐患已生”,触怒了主考的京官,愣是落了榜。这一落,就蹉跎了十六年。为了糊口,孙承宗扛起了“私塾先生”的担子,先是在北京御史中丞姜璧家教书,后来又被易县兵备道房守士请去做西席。房守士是个懂兵的官,后来调任大同兵备道,特意把孙承宗带在了身边——就是这一去,让孙承宗的笔锋里,真正融进了边关的风沙。

大同城的城墙根下,总能看见孙承宗的身影。他不跟其他文人似的躲在书房里吟风弄月,反倒爱跟守城的老兵蹲在墙根下唠嗑:“张大哥,您说这长城的烽火台,为啥偏偏在猴儿山那处设一个?”“李大叔,上次蒙古人来犯,您说咱们的火铳为啥打不过他们的弯刀?”老兵们也乐意跟这个没架子的先生聊,一来二去,孙承宗把大同的山川地形、边军布防摸得门儿清,甚至能闭着眼睛画出周边十里的烽燧分布图。晚上回到书房,他就着油灯把这些见闻记下来,渐渐攒出了一厚本《大同边略》。

万历二十二年,三十二岁的孙承宗终于考中举人;又过十年,四十二岁的他站在了殿试的金銮殿上。面对万历皇帝“如何安边”的策问,其他考生都在说些“仁政感化”的空话,唯有孙承宗掏出怀里的《大同边略》草稿,直言不讳:“边患不在外夷,而在吏治腐败、军饷克扣!若要安边,需先整军,再筑防,后抚民,三者缺一不可。”万历皇帝越听越精神,当即拍板:“这榜眼,就给孙承宗!”

中了榜眼的孙承宗,被派进翰林院做编修,一坐就是十年冷板凳。这十年里,他没闲着——主持乡试时,挑中了后来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主持会试时,又拔了抗清名将傅宗龙为进士。旁人都笑他“放着清福不享,偏要沾这些‘硬茬’的光”,孙承宗却只笑:“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些孩子眼里有光,将来能扛事。”

转机出现在万历四十二年。孙承宗被调进詹事府,专门教太子朱由校读书。这朱由校就是后来的天启帝,天生不爱读圣贤书,却独独爱听孙承宗讲“边关故事”。孙承宗也不照本宣科,讲《史记》里的李广,就顺带讲大同老兵说的“夜袭敌营”;讲《汉书》里的霍去病,就扯出自己画的边防线图。朱由校听得入迷,常拽着他的袖子问:“孙先生,要是我当了皇帝,你能帮我守住北边的城门吗?”孙承宗总是躬身答道:“臣愿为陛下效死。”

天启元年,十六岁的朱由校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孙承宗升为“经筵日讲官”——这可是真正的“帝师”。宫里的太监都劝孙承宗:“先生现在得圣心,该多求点赏赐才是。”孙承宗却摇摇头,依旧每天揣着那本《大同边略》进宫,讲的还是边关的事。他知道,这大明的北境,已经等不起了。

第二章 督师山海关:用十年筑一道不塌的防线

天启二年的冬天,沈阳、辽阳接连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紫禁城里的暖炉都压不住满朝文武的寒意。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像饿狼似的扑向关内,山海关成了大明最后的屏障。可此时的山海关经略王在晋,却提出了个“馊主意”——再修一道“重城”,要花一百万两白银。朝堂上吵成一团,有人说“该修”,有人说“没钱”,天启帝急得直拍桌子:“孙先生呢?让孙先生来!”

孙承宗一进殿,就把王在晋的奏疏往案上一放:“陛下,这城不能修。”他走到殿中央挂着的舆图前,指着山海关外的宁远城:“宁远城依山傍海,是天然的屏障。若把钱花在修重城上,不如加固宁远,再招募辽兵守边——辽人熟悉地形,又恨后金,用他们守城,比花钱修死城管用。”天启帝眼睛一亮:“就按孙先生说的办!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这个官你当!”

可孙承宗刚上任,就撞上了王在晋的硬茬。王在晋梗着脖子说:“孙大人,我守山海关多年,还能不如你个教书先生懂兵?”孙承宗也不跟他吵,只说:“王大人,咱们去边关走一趟,亲眼看看再说。”两人骑着马,顶着刺骨的北风走了三天,到了宁远城。孙承宗摸着城墙的残砖,对王在晋说:“你看这城,只要补好缺口,再挖三道护城河,就能挡住八旗兵的冲锋。若修重城,一百万两白银要花三年,到时候后金早就打过来了。”王在晋还是不服,孙承宗干脆奏请天启帝:“陛下,若王大人坚持己见,不如调他去南京,山海关的事,臣亲自去督师。”

这一年,孙承宗五十九岁。从翰林院的笔墨纸砚,到山海关的刀枪剑戟,他只用了一道奏疏的功夫。刚到山海关,他就下了三道令:第一,打开粮仓,让挨饿的边军先吃饱;第二,招募辽地流民当兵,“家在辽地,就为辽地而战”;第三,让袁崇焕、满桂这些年轻将领各司其职,不用看老官僚的脸色。

有个老兵偷偷跟孙承宗说:“大人,您不怕这些辽兵反水吗?”孙承宗笑了,指着城墙上“保家卫国”的大旗:“他们的家就在这,反了水,去哪找家?”果然,那些辽兵一个个拼了命地干活,补城墙、挖战壕、练阵法,不到半年,宁远城就从一座破城,变成了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孙承宗又带着兵,一路向前修,锦州、松山、杏山……一座座城池被修复,一条条防线被筑起,这就是后来让努尔哈赤头疼了一辈子的“宁锦防线”。

天启三年的秋天,努尔哈赤带着三万八旗兵来攻宁远。袁崇焕站在城头上,按照孙承宗教的法子,用红衣大炮轰得八旗兵人仰马翻。努尔哈赤看着城下的尸体,气得直跺脚:“这孙承宗,到底是个什么神仙?”打这以后,八旗兵再也不敢轻易来犯,硬生生往后退了七百里。孙承宗站在宁远城头,望着北边的烟尘,心里松了口气——这大明的北境,总算能喘口气了。

可朝堂里的刀子,比边关的箭还狠。魏忠贤早就盯上了孙承宗的兵权,派人来拉拢:“孙大人,只要你跟咱家一条心,将来相位就是你的。”孙承宗把来人骂了回去:“我是来守边关的,不是来跟你结党营私的!”魏忠贤怀恨在心,开始在天启帝面前吹风:“陛下,孙承宗手握重兵,又总跟东林党来往,可别出什么乱子。”

天启四年,孙承宗想借着给皇帝拜寿的机会进京辩解。可他刚走到通州,就接到了天启帝的圣旨:“孙爱卿,边关要紧,你且回去吧。”原来,魏忠贤听说他要来,跑到宫里抱着天启帝的腿哭:“陛下,孙承宗这是要带兵来杀奴才啊!”天启帝被哭得心烦,就下了这道糊涂旨。孙承宗站在通州的寒风里,望着北京的方向,心里像被堵了块石头。

转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打了场败仗,魏忠贤抓住机会,领着一群太监弹劾孙承宗“治军无方”。孙承宗看着那些颠倒黑白的奏疏,气得浑身发抖,接连上了两道辞呈。天启帝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准了。这一年九月,孙承宗卸甲归田,回了高阳老家。临走前,他摸着宁远城的城墙,对袁崇焕说:“守住这道防线,就是守住大明的命。”

第三章 满门忠烈魂:高阳城头的最后一战

孙承宗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在高阳老家养老了。他把这些年的边关经验写成了《督师全书》,又把诗作编成《高阳集》,每天教子孙们读书、练剑,还总跟他们说:“咱们孙家的人,要么拿起笔写尽天下事,要么拿起刀守住天下土。”

可大明的命,已经快撑不住了。天启七年,天启帝驾崩,崇祯帝即位。崇祯三年,皇太极绕开宁锦防线,从蒙古借道,一口气打到了北京城下——史称“己巳之变”。更糟的是,崇祯帝还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把袁崇焕给凌迟处死了。边关将士人心惶惶,满朝文武没人敢去守通州。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孙承宗。

崇祯帝下了道急诏,让孙承宗官复原职,去守通州。接到圣旨时,孙承宗已经六十四岁了。他二话没说,穿上搁置多年的官服,带着几个儿子就往通州赶。到了通州,他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将士:“我知道袁将军蒙冤,可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后金兵就在城外,咱们要是退了,北京就完了!”将士们看着白发苍苍的孙承宗,一个个红了眼睛,齐声喊:“愿随孙大人死战!”

孙承宗用兵还是老法子——先稳住阵脚,再寻机反击。他派儿子孙鉁带着一队骑兵绕到后金兵的后方,烧了他们的粮草;又让侄子孙锦领着步兵在城外挖战壕,打伏击。没几天,后金兵就因为缺粮乱了阵脚,孙承宗趁机率军出击,把皇太极的军队赶回了关外——这就是“遵永大捷”。

战后,崇祯帝拉着孙承宗的手说:“孙先生,多亏了你啊!”可没过多久,朝堂上的争斗又起来了。孙承宗想重新启用之前被罢官的将领,却遭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的反对。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梁廷栋背地里给孙承宗安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崇祯帝本就多疑,听了这话,对孙承宗也渐渐冷淡了。

崇祯四年,大凌河战役爆发。后金兵突然来袭,守将祖大寿仓促应战,最终兵败投降。消息传到北京,梁廷栋又领着人弹劾孙承宗“战略失误”。孙承宗看着奏疏,苦笑了一声——这大凌河防线,本就是他当年规划的,可朝廷迟迟不给军饷,防线没修完就被攻破了,怎么能怪他?可他知道,跟崇祯帝解释也没用,干脆上了道辞呈。这一次,崇祯帝没犹豫,准了。

六十九岁的孙承宗再次回到高阳,这一次,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边关了。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子孙上,还特意给家里的祠堂写了副对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为明臣,死为明鬼。”

平静的日子过了四年,崇祯十一年的冬天,多尔衮带着十万清军再次南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高阳城下。此时的孙承宗,已经七十六岁了。好友写信劝他:“赶紧往南方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孙承宗把信烧了,对家里人说:“我是高阳人,高阳就是我的根,我哪也不去。”

他领着全家四十七口人,还有城里的百姓,登上了高阳城墙。城墙不高,也不厚,可孙承宗站在上面,腰板挺得笔直。他让儿子们领着青壮百姓搬石头、运弓箭,让儿媳们烧开水、做干粮,自己则拿着一把生锈的剑,在城头上指挥:“东边的缺口,用沙袋堵上!西边的弟兄们,把弓箭备好!”

清军围住了高阳,多尔衮听说守城主将是孙承宗,派人来劝降:“孙大人,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只要您归顺大清,我保您荣华富贵。”孙承宗站在城头上,指着多尔衮的鼻子骂:“你这蛮夷小儿,也配跟我说话?我孙家世代为明臣,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不会投降!”

多尔衮被骂急了,下令攻城。清军的火炮轰在城墙上,砖石乱飞,百姓们吓得直哭,可孙承宗的声音依旧洪亮:“别怕!咱们多守一天,北京就多一天准备的时间!”他的儿子孙鉁、孙鋡带着人在城墙上拼杀,身上被砍得鲜血直流,还是不肯退;他的孙子孙之沆、孙之滂拿着弓箭,一箭箭射向清军,箭射完了,就拿起石头砸。

就这样守了三天三夜,高阳城墙还是被攻破了。清军涌进城里,孙承宗的家人一个个倒在血泊里——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三个侄孙……四十七口人,没有一个投降的。孙承宗被清军抓住,带到了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还想劝:“孙大人,您看您的家人都死了,您就算为自己想想,也该归顺吧?”孙承宗吐了他一口唾沫:“我孙家满门忠烈,岂会跟你这乱臣贼子同流合污?”他抬起头,对着天空大喊:“我孙氏子孙,与尔蛮夷世代为敌,必报此仇!”

多尔衮敬重他的骨气,允许他在家中自缢。可孙承宗两次上吊,都被不忍心的清军救了下来。最后,孙承宗坐在椅子上,对两个清军说:“你们动手吧,别让我多受折磨。”两个清军含着泪,用绳子勒死了他。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哭了,下令追赠孙承宗为太师,谥号“文忠”。可当时的朝廷早已没钱,连像样的葬礼都办不起,只能让孙家的幸存者自己把他埋在高阳西北的荒坡上。

第四章 三百年后的回响:从紫禁城赶跑末代皇帝

孙承宗死的时候,以为孙家的血脉可能就断了。可他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年幼的孙子孙之澍,因为被送到外地亲戚家避难,侥幸活了下来。孙之澍长大后,不敢再提“孙承宗”的名字,只在私下里给子孙们讲先祖满门殉国的故事,还把孙承宗的临终誓言刻在了一块木牌上,代代相传。

一晃三百年过去,时间到了1878年。高阳孙家的第十世孙孙岳出生了。这孩子从小就听家里的老人讲孙承宗的故事,每次听到“世代为敌”的誓言,都攥着小拳头说:“我将来一定要为先祖报仇!”他考中秀才后,再也不肯参加清朝的科举——在他眼里,参加仇人的考试,就是对先祖的背叛。

后来,孙岳因为打抱不平,失手打死了当地的一个恶霸,为了避祸,跑到一座庙里当了和尚。可他心里的火,从来没灭过。1904年,他听说保定武备学堂招生,偷偷跑出寺庙,考进了学堂。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还加入了同盟会。有人问他:“你为啥这么恨清朝?”孙岳拿出那块传家的木牌,说:“我先祖孙承宗,满门四十七口都死在清军手里,这个仇,我必须报。”

1909年,孙岳从武备学堂毕业,进了北洋陆军。他表面上是北洋的军官,暗地里却一直在搞反清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孙岳参与策划了滦州起义,可因为消息泄露,起义失败,他被革了职。孙岳没灰心,跑到南方参加了革命军,跟着孙中山闹革命。

民国成立后,孙岳又参加了“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可很快就秘密回国。这一次,他投奔了曹锟,一步步做到了冀南镇守使。1923年,曹锟和吴佩孚把持了北京政府,孙岳看着这混乱的局面,心里很着急——清朝虽然灭了,可末代皇帝溥仪还住在紫禁城里,这算哪门子的“革命成功”?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老朋友冯玉祥。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发动“北京政变”。1924年10月23日,孙岳带着军队控制了北京的城门和火车站,冯玉祥则率军包围了总统府,把曹锟软禁了起来。政变成功后,孙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去紫禁城,把溥仪给我赶出去!”

11月5日上午,孙岳的军队开进了紫禁城。溥仪正在宫里喝茶,听说军队来了,吓得浑身发抖。孙岳亲自来到溥仪面前,拿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冷冷地说:“你已经不是皇帝了,今天必须搬出紫禁城。”溥仪还想耍赖:“我是大清的皇帝,凭什么让我搬?”孙岳笑了,拿出那块传家的木牌:“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孙承宗的十世孙。三百年前,你祖宗多尔衮杀了我全家四十七口;三百年后,我把你赶出紫禁城,这叫一报还一报。”

溥仪看着木牌上的字,脸瞬间白了。当天下午,他就带着皇后婉容、皇妃文绣,搬出了住了十六年的紫禁城。孙岳站在紫禁城的午门前,望着飘扬的五色旗,心里默念:“先祖,您的誓言,孙岳做到了。”

后来,孙岳做了直隶省省长、河南省政府委员,1928年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让儿子把那块木牌和孙承宗的《督师全书》放在一起,说:“告诉后人,咱们孙家的人,不管过多少年,都不能忘了祖宗的骨气。”

尾声 骨血里的誓言

如今的高阳,还能找到孙承宗的墓。墓碑是后人重新立的,上面刻着“明太师文忠公孙承宗之墓”。当地的老人说起孙承宗,还是会竖起大拇指:“咱们高阳的孙榜眼,那可是条铁汉子!”而说起孙岳,老人也会笑着说:“这孩子,没给祖宗丢脸。”

孙承宗和孙岳的故事,像一根跨越三百年的线,一头拴着明末的血火,一头拴着民国的风云。有人说这是巧合,可巧合的背后,是孙家世代相传的骨血——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诚,是“世代为敌,必报此仇”的骨气,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就像孙承宗在《高阳集》里写的:“人生在世,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做到了,他的子孙也做到了。三百年的时光,足以让城墙崩塌、让王朝覆灭,可藏在骨血里的誓言,永远不会褪色。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看故事悟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无上女仙君穿成替嫁医妃后我被迫母仪天下择天记主宰江山玉宸金章我带可爱徒弟重振宗门网王之剧情外的原住民在末日游戏世界求存的我没有问题航海与征服生子当如孙仲谋极品小农民万古神帝张若尘灵轩心动签到十年,我被绝色师姐曝光了四合院:生那么多孩子!怪我咯诡异分解指南锦衣卫招狱小卒,开局捆绑公主绑定变美系统,绿茶在位面杀疯了梦想为王法师乔安
经典收藏天才宝宝,神医娘亲三国之乱臣贼子后汉英雄志红楼第一宗师大明刑王2153,我再也不回去了是,教宗被海盗打劫了,最后成了皇帝要凉,我爹是太子!开局流放三千里归来时皇袍加身大国航空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我在明朝修铁路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大楚小掌柜三国:破梦诗经中的故事官居一品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最近更新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重生之从流民一路当皇帝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老子今朝,点检形骸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三国:我在三国支教联的江山,全是梗!!!大明基建录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看故事悟人生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糊涂县令贾清廉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