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就像是一头正在拉磨的驴子一样,来来回回地转着圈子。
只不过,驴子在拉磨的时候不怎么叫唤,而朱皇帝则是一边转着圈子一边骂街。
“怎么着,是觉得咱提不动刀了?”
“还是想把咱的大明再变成下一个胡元?”
“入他们娘的,就凭他们这点儿本事,还嫩了点儿!”
“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朱元璋,不是养在深宫长大的铁锅!”
“还想踹咱的窝子?”
朱皇帝越骂越生气。
他娘的,咱是刨了他们的祖坟?
还是咱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
都不是啊。
咱没有动不动就刨人家祖坟。
咱也没有彻底断绝官绅老爷们的财路——咱允许他们经商,也允许他们开纺织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工坊,只要他们不去触碰矿山和土地就行。
结果是这样儿都不行。
他们还真是一门心思地欺压残害百姓。
咋的,老百姓就该死?
朱皇帝忽然顿住脚步,将目光投向夏煜:“你带锦衣卫去一趟高邮。”
“把你们锦衣卫的本事都拿出来。”
“从郭槐开始查起,有一个抓一个,有两个抓一双。”
“所有牵扯进来的官绅老爷们,九族老小之中除七十以上、七岁以下者,尽数发往辽东。”
夏煜躬身领命,朱皇帝又将目光投向了杨少峰:“回头你跟善长先生、青田先生还有吏部尚书李信一起,从登州那边挑一个高邮知州,再给咱挑一个兴化知县出来。”
所以,你个老登是杀人都还惦记着本官的牛马?
朱皇帝又将目光投向徐达和常遇春:“你们两个商量商量,看由谁来坐镇直隶,由谁带兵去一趟高邮。”
“由夏煜派人配合,从高邮开始查起,把那些囤积药材的官绅老爷给咱逼反。”
“既然他们不拿咱大明百姓的命当回事儿,那咱也不把他们的狗命当回事儿。”
“这回咱就是要逼着他们造反,不反都不行!”
徐达和常遇春当即便拱手应下。
朱皇帝又望向李善长:“善长先生,除了挑选高邮知州和兴化知县以外,还得麻烦你安排一下,让礼部给咱重新修编一份《洪武大诰》,等到尘埃落定以后,把这次的案子也编排进《洪武大诰》。”
“另外,让刑部和大理寺派出人手,会同御史台衙门的人手一块儿去一趟扬州。”
“锦衣卫抓人,三司现场会审,锦衣卫旁听。”
李善长同样拱手应下,朱皇帝又杀气腾腾地对刘伯温说道:“青田先生,你们御史台衙门记得派出巡查御史,按照布政使司进行分组,开始巡查各省。”
“咱就一句话。”
“发现一个,弹劾一个,处置一个。”
“不论官多大多小,大的小的一起抓,一起杀!”
说到这儿,朱皇帝又将目光投向朱标:“标儿,回头你去拟一道圣旨,就说敢有拦截百姓进京告状者,斩,指使他人拦截之主谋者族诛,敢有截杀百姓者,无论主从皆诛连九族,这首圣旨明发天下,报纸上也着重说一下这个事儿。”
……
杨少峰怎么想也没有想到,自个儿在宁阳县搞出来的户口簿和身份证,竟然方便了锦衣卫——
要抓兴化知县郭槐是吧?
这个简单。
去一趟吏部,直接查找直隶属扬州府兴化县官吏郭槐的档案,然后再去一趟户部,直接调取郭槐及其亲眷的户口簿子,再根据户口簿子上面的变动信息,去查找对应的九族。
所以,这他喵的对劲吗?
杨少峰眨了眨眼睛,望着夏煜问道:“按夏指挥使这么说,郭槐就算跑了,他的九族老小也会在这几天里被抓回来?”
夏煜点头应是:“驸马爷尽管放心,最多十天时间,郭槐及其九族老小就会被抓到扬州。”
随着夏煜的话音落下,朱标便开口说道:“让人告诉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衙门的人,这次所有牵扯其中的,无论是谁,都一概从严从重处置。”
“够斩首和凌迟的一概凌迟。”
“够收监和流放的一概流放。”
夏煜当即拱手领命。
朱标又将目光投向了杨少峰:“姐夫,我爹说要逼反那些囤积了药材的商贾、士绅,你觉得该怎么样才能把他们逼反?”
杨少峰直接摇了摇头,说道:“不需要再专门逼反他们了。”
“等岳父大人的圣旨明发天下之后,那些真有反心的官绅老爷和商贾们就会自己跳出来。”
不需要专门向他们施压。
也不需要提前准备栽赃陷害用的证据。
当老登那一道“拦截百姓进京告状者斩……敢有截杀百姓者,无论主从皆诛连九族”的圣旨发出去之后,那些官绅老爷和商贾们就会彻底坐不住。
因为这道圣旨发出去之后,原本应该被官绅老爷们欺压的泥腿子就有了“造反”的底气。
有朱皇帝在背后撑腰,他们不会再老老实实地忍受压迫。
他们甚至有可能拿着“圣旨”当令箭,反过来“威胁”那些所谓“诗书传家”、“积德行善”的官绅老爷们。
对于官绅老爷们而言,这种伤害要更甚于分田地、累进税制、广建社学、废除科举、禁绝海盗——
自古以来,哪家皇帝不是靠武人打天下,靠文人、世家、士族、乡绅来治天下?
难道你朱皇帝就没听说过“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的至理名言?
我等“诗书传家”、“十年寒窗”、“累世积攒”才有了如今的高高在上的生活,你朱皇帝凭什么要让他们这些泥腿子跟我等平起平坐?
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所以,真有反心的官绅老爷和商贾们,他们绝对不会再忍耐下去。
杨少峰满是嘲讽地笑了笑,说道:“这些官绅老爷们啊,平日里都高高在上惯了,都觉得自己要比普通老百姓高贵。”
“可是他们全然忘了,百家姓原本是万家姓。”
“他们更忘了穷不过三代这句俗话——哪怕是路边的乞丐,但凡是祖上没阔过的,都早就断了香火,又怎么可能一辈一辈地传承到现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奋斗在洪武元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