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齐聃,字希道,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出身于唐代声名显赫的徐氏家族。其父徐孝德曾任果州刺史,兼具才学与吏治能力,为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朝堂根基;其姐为唐太宗后宫中以才名着称的徐贤妃,以文辞温婉、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其妹则是唐高宗的徐婕妤,同样凭借才情在后宫占据一席之地。这样的家庭背景,不仅让徐齐聃自幼便浸润在书香与朝堂文化之中,更赋予了他天然的政治近缘优势,为其日后踏入仕途埋下伏笔。
徐齐聃的早慧在幼年时便显露无遗,八岁便能提笔成文,其文思之敏捷、文笔之老练远超同龄孩童。这一异禀很快传入宫中,唐太宗听闻后,特意召其入宫亲自测试词赋功底。面对帝王的召见与考验,年幼的徐齐聃毫无惧色,从容挥笔,所作词赋立意新颖、辞藻清丽,尽显才思。太宗见后龙颜大悦,对其赞不绝口,直言其为“神童”,并破例将自己的贴身佩刀赠予他。这一赏赐不仅是对徐齐聃才学的高度认可,更意味着皇家对其的早期青睐,成为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让徐氏家族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凭借过人的才学与太宗的赏识,徐齐聃成年后顺利被举荐为弘文生。弘文馆作为唐代最高学府与文化机构,汇聚了天下英才,入选者皆为学识出众之人,在这里的求学经历,让徐齐聃得以系统研习经史典籍,进一步夯实了文学与学术基础。
从弘文馆结业后,徐齐聃凭借扎实的学识与家族背景,开启了平稳而顺遂的仕途。他最初担任曹王府参军,负责辅佐曹王处理府中事务与文书工作,在任期间,他处事严谨、文书规整,展现出较强的实务能力。随后,他调任潞王府文学,专职为潞王讲授经史子集、指点文章写作,其授课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深受潞王信任。
因教学能力出众,徐齐聃被擢升为崇文馆学士。崇文馆是专为皇室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任职者需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之人,这一职位的任命,再次印证了朝廷对其才学与德行的认可。在崇文馆期间,他不仅潜心授课,还承担了部分文献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唐代文化典籍的传承贡献了力量。此后,他又兼任侍皇太子讲,成为皇太子的授课老师之一,直接参与皇室核心成员的教育,地位愈发重要。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教导过高宗的多位皇子学习属文之道,其教学成果显着,多位皇子的文笔与学识在他的指导下大有长进,他也因此赢得了皇子们的敬重与朝廷上下的赞誉。
随着资历与声望的积累,徐齐聃累迁西台舍人。西台即中书省,舍人一职负责草拟诏令、撰写文诰,是朝廷中枢的重要职位,直接参与国家政令的制定与传达,非才华出众、文笔超群者不能胜任。徐齐聃任职期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专长,其所草拟的诏令文诰,不仅格式规范、逻辑严密,更兼具文采与气势,既能准确传达朝廷旨意,又能体现皇家威仪,因此“甚为当时所称”,成为当时朝堂上公认的“大手笔”。他的文诰作品不仅在当时被同僚争相效仿,更有部分流传后世,成为研究唐代政治与文学的重要资料。
然而,正当徐齐聃的仕途步入巅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写了他的命运。咸亨元年(670年),他因不慎泄露禁中语而获罪。禁中语即皇宫内的机密言论与事务,在封建王朝,泄露禁中语被视为严重的失职与不忠,触犯了皇权的威严与禁忌。因此,唐高宗震怒,下令将徐齐聃贬为蕲州司马。从中央中枢的重要官员骤降至地方佐官,巨大的身份落差与仕途打击,给徐齐聃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但厄运并未就此止步,不久后,他又被进一步流放至钦州(今广西钦州)。钦州在唐代属于偏远蛮荒之地,远离政治中心与家乡,生活条件艰苦。流放途中的颠沛流离与蛮荒之地的恶劣环境,不断侵蚀着徐齐聃的身心。咸亨三年(672年),年仅四十四岁的徐齐聃在钦州病逝,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与官员,就这样在落寞与凄凉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他的早逝,不仅是徐氏家族的损失,更是唐代朝堂的一大遗憾,时人无不为此扼腕叹息。
徐齐聃的一生虽以悲剧落幕,但他的才学与贡献并未被历史遗忘。中宗即位后,念及徐齐聃昔日的才学与对皇室教育的贡献,以及徐氏家族的旧情,追赠他为泗州刺史,为其恢复了部分荣誉。到了睿宗时期,朝廷对徐齐聃的评价进一步提升,又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这两次追赠,既是对他一生才学与功绩的认可,也算是对他生前遭遇的一种弥补,让这位蒙冤的才子在死后得以重获殊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徐氏略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